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加速新鲜垃圾稳定化的回灌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3 13:26
【摘要】: 渗滤液回灌具有加速新鲜垃圾稳定化、改善渗滤液水质,减少渗滤液水量、加速垃圾沉降等优点。但是我国在采用新鲜垃圾填埋层进行渗滤液直接回灌时,出现了渗滤液水质较长时间维持酸化性质、有机物浓度难以下降以及氨氮浓度高等问题,从而阻碍了新鲜垃圾的稳定化进程以及填埋场渗滤液回灌技术的应用。而矿化垃圾处理渗滤液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工艺流程和设备维修简单,基建投资低,运行管理方便,处理成本低。 本课题为了加速新鲜垃圾稳定化,在矿化垃圾处理渗滤液研究的基础上,将渗滤液原液回灌工艺和矿化垃圾处理渗滤液两种技术结合起来,通过考察垃圾渗滤液水质水量以及垃圾沉降的变化规律,对不同通风条件的新鲜垃圾反应器产生的渗滤液经过矿化垃圾处理后循环回灌进行了为时一年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速新鲜垃圾稳定化的回灌新工艺,为解决垃圾填埋场新鲜垃圾稳定化周期长提供了一种新的工艺选择。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堵塞问题,初步探讨了矿化垃圾反应器堵塞原因、预防和解决办法,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对矿化垃圾处理渗滤液的研究表明:自然通风工艺优于传统工艺。传统工艺与自然通风工艺的平均出水COD浓度分别为1076mg/L和726mg/L,平均出水氨氮浓度分别为315mg/L和123.7mg/L;平均COD去除率分别为78.5%和85.5%,平均氨氮去除率分别为71%和89%。 (2)新鲜垃圾反应器处于厌氧和自然通风条件下,产生的渗滤液经过矿化垃圾处理后循环回灌(厌氧回灌工艺和自然通风回灌工艺),可有效的解决渗滤液直接回灌导致的渗滤液长时间酸化、有机物浓度和氨氮浓度高等问题,从而加速了新鲜垃圾稳定化。其中自然通风条件下加速垃圾稳定化的效果优于厌氧条件。渗滤液COD浓度降到1000mg/L,自然通风回灌工艺仅需100天,厌氧回灌工艺需2.2年。 (3)新鲜垃圾反应器处于表面复氧条件时,采用两个矿化垃圾反应器交替处理新鲜垃圾产生的渗滤液后循环回灌(交替式回灌工艺),可以很好的解决回灌中矿化垃圾反应器出现的堵塞问题,从而加速新鲜垃圾稳定化。按照堵塞前的拟合关系式预测,COD浓度要降到1000mg/L,需要2.1年。按照堵塞后采用交替式回灌工艺的拟合关系式预测,,COD浓度要降到1000mg/L,需要320天。 (4)根据反应器中矿化垃圾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初步认定矿化垃圾反应器堵塞的主要原因是渗滤液中有机悬浮物在矿化垃圾表层的截留与吸附造成的。 (5)通过矿化垃圾累计降解污染物的量的变化,提出了矿化垃圾极限负荷和临界负荷的概念,为预防堵塞问题提供了判断指标。在操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避免矿化垃圾反应器达到极限负荷或临界负荷。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控制的水力负荷、COD负荷的条件下,交替式回灌工艺和厌氧回灌工艺的COD极限负荷分别为69gCOD/kg垃圾和52.2 gCOD/kg垃圾;COD临界负荷分别为20.9gCOD/kg垃圾和55 gCOD/kg垃圾。 (6)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加速新鲜垃圾稳定化的渗滤液回灌新工艺。为实现垃圾填埋场的可持续利用开创了新的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7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仁华;石磊;赵由才;;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渗滤液的示范工程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6年03期

2 褚衍洋;徐迪民;;回灌+铁促电化学氧化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5期

3 李春秋;蒋海涛;王罗春;;垃圾渗滤液除氨脱氮新工艺初探[J];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05期

4 刘丹;;基于准好氧矿化垃圾床的渗滤液脱氮研究[J];学术动态;2010年02期

5 林日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特征分析[J];福建化工;2005年03期

6 袁志宇;谭美;;城市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探讨[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09期

7 魏云梅;赵由才;;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7年Z1期

8 关法强;赵于鹏;;回灌+DTRO工艺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年03期

9 刘欣环;谭惠强;;粪便水及垃圾渗滤液处理方式与技术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3年02期

10 孙自良;城市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和方法的探讨[J];有色金属设计;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彦;张澄博;林伯韬;;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魏云梅;赵由才;;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A];第二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专辑[C];2007年

3 刘丹;韩智勇;李启彬;李贵芝;尹朝阳;陈馨;;准好氧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处理高浓度渗滤液的研究[A];生物质能源开发应用与固废污染控制——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处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小芳;李广科;;矿化垃圾用作草坪土的改良初探[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汪明勇;郭小平;王玮璐;张平;苏昭辉;张劲松;;矿化垃圾腐殖土在绿地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与填埋场绿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田静思;张后虎;张毅敏;高月香;蔡金榜;;矿化垃圾填料对污水中氮磷去除能力的动力学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7 臧广辉;杨启才;邓正强;杨丽;;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A];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与填埋场绿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辛美静;赵宇;杨学权;蔡玉良;;水泥厂处置城市垃圾时渗滤液的处理[A];中国水泥协会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文集[C];2011年

9 潘终胜;赵由才;汤金辉;李雄;;大规模矿化垃圾开采工程研究[A];第二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专辑[C];2007年

10 蒋平;程胜高;;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法探究——以鞍山市垃圾填埋场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姚伊乐;渗滤液处置步履蹒跚[N];中国环境报;2010年

2 赵成新;长沙固体废弃物渗滤液难题“一招”解[N];湖南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刘宇男;长宁:环境优美“五个一样”[N];四川日报;2011年

4 姬钢 朱小燕 杨顺生;垃圾渗滤液处理欠账追踪[N];中国环境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刘伟;渗滤液处理,还需几道“滤层”?[N];中国建设报;2005年

6 通讯员贾伶;又一民生工程动工[N];柳州日报;2009年

7 记者 姜平;技术国内领先 国标清水排放[N];珠海特区报;2010年

8 记者 王远洋 通讯员 程佳祺 本报评论员;最毒垃圾水 将能养活鱼[N];蚌埠日报;2010年

9 胡菊芹;一体化模式造就精品项目[N];科技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江洪作 通讯员 黎小兰 张广松;灵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完成投资4800多万元[N];钦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杰;加速新鲜垃圾稳定化的回灌工艺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Abdul Hussain Abdul Kareem Abbas;物化 生物组合工艺处理垃圾填埋场与焚烧厂渗滤液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刘晶静;基于渗滤液沉积物的甲烷氧化反硝化耦合微生物学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韩智勇;厌氧—准好氧联合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稳定化规律及运行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郭立;高盐渗滤液COD降解优势菌的筛选及相关基因消减文库的构建[D];天津大学;2010年

6 何岩;矿化垃圾反应床处理填埋场渗滤液工艺优化及运行机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孙洪军;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沉降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11年

8 杨玉江;填埋场生活垃圾降解与稳定化过程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兰吉武;填埋场渗滤液产生、运移及水位雍高机理和控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李文兵;填埋场中铁的迁移转化对脱氮的影响和机理[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松;矿化垃圾微生物接种强化渗滤液处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刘小芳;矿化垃圾作为草坪土的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周若凡;矿化垃圾处理含铬废水的试验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4 汪明勇;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矿化垃圾腐殖土在绿化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叶彬;垃圾转运站渗滤液生化调节与快速处理技术中试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6 陈小亮;水化反应在渗滤液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张小明;改性矿化垃圾处理含酚废水的工艺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8 冀肖雪;崇阳县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优化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魏彦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无害化处理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10 岳强;垃圾填埋场中渗滤液运移数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11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11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f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