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生物除磷系统除磷效果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20 17:42
【摘要】:强化生物除磷工艺(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EBPR)被认为是最经济高效的污水除磷工艺之一,因此在污水生物除磷中广为应用。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SBR反应器运行强化生物除磷工艺,考察该系统的除磷效果,并对其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运行第12天厌氧末端出现释磷现象;运行26天以后磷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厌氧阶段释磷和好氧阶段吸磷主要发生在进入每个阶段的30min内。TOC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厌氧阶段。运行6周后,系统除磷率和TOC去除率分别达到97.8%和97.5%,污泥含磷量达到污泥干重的13.5%。 污泥沉降性能良好,MLSS保持在2600-3000mg/L,MLVSS/MLSS的比值保持在0.75左右,SVI值在120-150mL/g,颗粒粒径介于0.02-0.2mm之间的颗粒约占88%;污泥生物相丰富,成熟稳定,净化效果好。 对厌氧阶段生成的PHB颗粒的染色,尼罗蓝染色法比苏丹黑染色法特异性高;好氧阶段生成的多聚磷酸盐的染色方法中,DAPI染色法和奈瑟氏新方法效果更好。气相色谱法测得厌氧末端PHB含量达到198.3mg/g MLSS; poly-P的测定则用高氯酸消化细胞后,用钼锑抗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的磷含量,好氧末端poly-P含量达到138.4mg/g MLSS。 优化了聚磷菌探针的杂交条件,FISH杂交结果表明,Betaproteobacteria聚磷菌占活性污泥微生物的38.7%,Rhodocyclus spp.占13.9%;GAOs在体系中含量很少。对反应器启动到稳定运行阶段的活性污泥样品进行PCR-DGGE,选取其中优势条带克隆测序,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EBPR体系中的微生物种群分属于α-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Rhodococcus sp.、Pseudomonas sp.及Uncultured organism。 本研究从运行稳定的EBPR系统中筛选出10株聚磷菌,对其中除磷效果好的4株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PAO-1和PAO-5属于希瓦氏菌,PAO-2和PAO-3则属于气单胞菌。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703.1
【图文】:
第 2d - 5d 颜色由深灰色过渡到灰色,第 6d 开始有黄色污泥出现,颜色逐渐变浅, 运行 3 周后,污泥颜色变成黄色,但仍有少量灰色颗粒存在,直至运行到第 6 周污泥颗粒完全呈现黄色(图2-10)。图 2-10 反应器启动期的污泥状态变化Fig.2-10 Sludge state changes during the start-up period of reactor由图2-11可知,接种污泥和反应器运行前 6 周活性污泥絮体的体积平均粒径情况。体积平均粒径变化不明显,运行初期几天内平均粒径在 50μm 以下,之后的时间均保持在 50 - 65μm 之间,絮体大小比较稳定,上下浮动不大。对运行第 42d 的活性污泥粒径分析发现,粒径介于 0.02 - 0.2mm 之间的颗粒约占88%,大部分絮体粒径为 30 - 100μm,约占 63%(图2-12)。有研究发现反应器溶解氧浓度为 2mg /L 时
M-O 连续运动的钟虫 P 湖累枝虫 Q 轮虫M-O continuous movement of Vorticella P Epistylis lacustris Q Rotifer图 2-13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Fig.2-13 Microbes in activated sludge
本文编号:2722744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703.1
【图文】:
第 2d - 5d 颜色由深灰色过渡到灰色,第 6d 开始有黄色污泥出现,颜色逐渐变浅, 运行 3 周后,污泥颜色变成黄色,但仍有少量灰色颗粒存在,直至运行到第 6 周污泥颗粒完全呈现黄色(图2-10)。图 2-10 反应器启动期的污泥状态变化Fig.2-10 Sludge state changes during the start-up period of reactor由图2-11可知,接种污泥和反应器运行前 6 周活性污泥絮体的体积平均粒径情况。体积平均粒径变化不明显,运行初期几天内平均粒径在 50μm 以下,之后的时间均保持在 50 - 65μm 之间,絮体大小比较稳定,上下浮动不大。对运行第 42d 的活性污泥粒径分析发现,粒径介于 0.02 - 0.2mm 之间的颗粒约占88%,大部分絮体粒径为 30 - 100μm,约占 63%(图2-12)。有研究发现反应器溶解氧浓度为 2mg /L 时
M-O 连续运动的钟虫 P 湖累枝虫 Q 轮虫M-O continuous movement of Vorticella P Epistylis lacustris Q Rotifer图 2-13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Fig.2-13 Microbes in activated sludge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兆君;;生物除磷机理及除磷微生物[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2 赵宁宁;;污水处理厂生物脱氮除磷工艺选择[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1期
3 李怀;关卫省;欧阳二明;王晓慧;张杰;;DGGE技术及其在环境微生物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0期
4 赵敏;;活性污泥絮体的性状及其沉降性能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5期
5 李博;赵敏;李宝赫;刘哲君;;高效聚磷菌的筛选及除磷特性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6 王玉芝;;污水脱氮除磷技术及工艺探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7年06期
7 张波,高廷耀;倒置A~2/O工艺的原理与特点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07期
8 刘俊新,丛丽,王宝贞,J.W.vanGroenestijn,H.J.Doddema;生物膜与活性污泥结合工艺脱氮除磷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12期
9 杨志泉;周少奇;何伟;郭玉;;改良A~2/O工艺生物脱氮除磷应用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01期
10 李凌云;雷明;;CAST、UNITANK、氧化沟的生物除磷工艺设计和运行[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2722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22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