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堆肥化中协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混合菌筛选及其培养

发布时间:2020-06-20 20:32
【摘要】: 本学位论文以堆肥化过程中木质纤维素降解菌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堆肥化过程中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选出其中降解纤维素能力较强的菌株和同样来源于堆肥化中的木质素降解菌在平板上进行了混合培养,进而通过实际降解实验筛选了合适的菌株组合。并以黄孢原毛平革菌为基础,从堆肥中筛选了能与其协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混合菌株,并对混合培养过程中的酶活、木质纤维素降解情况和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考察。结论归纳如下: 利用纤维素琼脂平板、刚果红纤维素琼脂平板和滤纸溃烂筛选室验对堆肥物料中纤维素降解菌进行了分离和纯化,最后从中选取了4株(编号为D、X、P、T)纤维素降解能力较强的菌株。其中菌株X最优,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效果最好,内切纤维素酶活相对其它菌株升高更快而且更稳定,峰值高达37.07 IU/g。 对6株纤维素降解菌和8株木质素降解菌采用平板混合培养和固态发酵筛选相结合的方法,较快地筛选到了能够提高木质纤维素(稻草)混合生物降解效率的菌株组合,即XP+M5和AF93252+M5。其中XP+M5的混合培养效果最好,半纤维素含量降低到了20.6%,相比XP和M5纯培养时,半纤维素含量分别下降了2.67和3.79个百分点。同时表明对于不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菌,简单地将其组合在一起,往往不能获得满意的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效果。 在纤维素筛选培养基中加入黄孢原毛平革菌固态发酵的浸提液,能较方便地直接从堆肥中筛选与黄孢原毛平革菌(PC)相容的菌株。筛选出的较优菌株与PC混合培养降解稻草时,对于产纤维素酶,能产生较好的协同效果,并因此产生更好的纤维素降解效果。木质素降解酶系也得到了加强和完善,但对于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和漆酶(Lac)的产生,协同作用并不普遍。本研究中木质素降解效率的提高与LiP、MnP和Lac这些常见的胞外酶的变化没有表现出直接的联系,这种提高可能是靠丰富发酵体系内的胞外酶和一些活性因子的种类来实现的。 通过对一株黄孢原毛平革菌和一株歧皱青霉的混合培养,考察了混合培养发酵稻草的过程中产酶和对木质纤维素降解的情况,并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Biolog代谢分析方法研究在发酵过程中不同发酵体系内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研究发现混合培养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发酵体系内的产酶情况,所考察的胞外具有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活性酶的变化趋势和大小都发生了改变。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体系内微生物的产酶更加稳定,峰值维持时间较长。在混合培养条件下Lac优势明显,出现了整个考察过程中的最高值,达到1.28 IU/mL;发酵结束时LiP酶活还处在较高水平52 IU/mL,大约是黄孢纯培养时的两倍,结束时的MnP也比其它纯培养的高。 发酵结束后,混合培养条件下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均比纯培养时高,分别为53.1%、52.7%和54.9%。混合培养对发酵过程的优化可能由以下方式来实现:一是改善体系内各种酶组分的活力和稳定性;二是通过丰富混合培养体系内其它与木质纤维素降解有关的小分子活性因子和活性酶的种类来实现;三是上述两种方式同时起作用。 Biolog代谢分析法及PLFA法均能有效鉴别不同体系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可以为混合体系内酶活及降解效果的变化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信息。Biolog代谢分析中的平均吸光值(AWCD)分析和代谢多样性、丰富度分析都指出混合培养中群落的功能比纯培养黄孢有了改善,但没有超过纯培养歧皱青霉的水平。主成分分析(PCA)表明混合培养体系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群落的结构特性在发酵第7天时与黄孢纯培养下的特性更接近,而在发酵结束后则与歧皱青霉的特性更接近。上述结果说明群落的代谢功能很可能不是两种菌株代谢能力的简单加和,此时的代谢能力应当是所混合的菌株相互作用的产物。群落内不同特性的菌株根据环境变化而发生的演替可能是实现混合体系中产酶稳定的原因。 以上系列研究表明,合适菌株组合可以通过混合培养来提高木质纤维素降解效率。使用琼脂平板对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初步的研究,有利于混合菌株的筛选,而且通过在筛选平板中加入某菌株的发酵浸提液还可以较方便地筛选到该株菌的相容菌株。这些研究对于以木质纤维素降解菌为主的堆肥复合菌剂的开发提供了很有意义的方法借鉴,有助于解决在菌剂开发中选择菌株缺乏依据的问题,还可以为环境微生物领域中其它使用复合菌体系的优化研究提供参考。在验证复合菌剂效果时,需要对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群落的变化对功能带来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掌握所研究的复合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X705
【图文】:

照片,初步筛选,照片,半纤维素


择了编号为D、X、P、T的四株菌进行实际降解效果的筛选试验,包括对其产酶情况和对物料中各木质纤维素含量变化的研究。所选用的这四株菌在平板上的形态见图2.1。从图中可以看出编号为D的菌株是一株细菌,其它三株都是真菌。图2.1初步筛选到的四株菌的菌平板照片从左至右依次为D、X、P、T,上均为平板正面,下均为平板反面 Figure2.1Photosoffoureellulol外 iestrainssereenedfromeomPost2.3.2.3.1各个样品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变化情况对四个接种了不同菌株的固态发酵样品每隔三天进行取样,测定其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在一个共15天的发酵周期所测得的变化如图2.2、图2.3、图2.4和图2.5所示。在上述四个图中,可以分别看到菌株D、X、P和T在固态发酵过程中,物料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变化。从总纤维含量来看,四株菌都对纤维有一定的降解能力,稻草粉中的总纤维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不过在接种了编号为T的菌株的样品中样品中的总纤维含量降低较少,最后含量还有60.2%

混合培养,菌落,菌株


图4.1黄抱原毛平革菌(平板左侧)与菌株FOZ(平板右侧)在分别在MEA(左列)和PDA(右列)平板上混合培养时菌落变化。(从上至下四行分别是第1天、第2天、第4天和第10天的菌落)F1gure4.1InteraetionsbetweenPC(leftSideOnPlate)andFOZ(rightsid:onPlate)grownonPDAandMEAeulturemedia(allleftlinesareMEAarlri口11t11ne5arePDA)8()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元科;周贤军;卢漫;严建平;;园林植物废弃物堆肥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9期

2 崔丽娟;申雪庆;周东兴;;城市污泥堆肥过程中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3 文少白;张桂花;李勤奋;邓晓;侯宪文;;五种菌对香蕉茎秆纤维素降解能力比较及菌群构建[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3期

4 刘乐;鞠美庭;李维尊;江洋;;纤维素降解细菌筛选及降解特性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年04期

5 潘虎;董俊德;卢向阳;田云;张Pr;龙丽娟;;高效纤维素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生物多样性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张瑞娟;李华;林勤保;张强;郜春花;;土壤微生物群落表征中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芦光新;高寒草地真菌纤维素降解酶系及其对油菜秸秆降解活性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2 张庆华;纤维质高效水解关键技术及其在木薯燃料乙醇产业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2年

3 余震;五氯酚污染土壤的堆肥修复及其微生物群落组成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晓娜;竹材木质素降解菌营养调控及产酶影响因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周锐;高效纤维素降解复合菌剂的筛选及在秸秆沼气发酵中的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付丽丽;作物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的分离与筛选[D];浙江大学;2012年

4 岳耀峰;新疆棉秆预处理及木质纤维素降解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0年

5 文少白;香蕉杆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菌群构建的初步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6 曾晰菀;猪粪堆肥高温除臭复合菌剂的选育及应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7 潘虎;红海榄根际真菌多样性研究及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群的构建[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8 杨云云;高温纤维素降解菌及固氮菌的筛选和复合菌剂在草腐菌栽培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12年

9 赵明杰;平板混合培养木质纤维素降解菌初步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汪萍萍;铜绿假单胞菌对白腐菌产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22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22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3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