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生物燃料电池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及其在焦化废水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26 10:30
【摘要】:当前,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寻找绿色、可持续的替代能源是当务之急。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一种特殊的电化学反应装置,可利用微生物作为催化剂,将许多有机物中所蕴含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它涉及到微生物、环境、电化学等多个领域,属于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它具有原料来源广泛、操作条件温和、安全、连续等优势,是一项富于前景且极具挑战性的新技术。特别是由于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可以用来处理废水,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目前MFC的研究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基础。MF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电化学反应体系,基质通过电极上附着的生物膜发生电化学反应,探究其电极过程动力学对MFC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至关重要;并且,MFC在废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大多局限于毒性小或无毒性的污水,对于毒性强、难降解废水的研究却很少。鉴于目前MFC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从两方面展开研究:1.运用循环伏安方法、交流阻抗方法等电化学测试于段,系统地研究了大肠杆菌生物燃料电池中驯化启动,运行,介体浓度影响,温度影响,不同基质对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影响,明确了生物膜电化学活性,阳极传荷阻抗,阳极电势,电池产电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极化曲线的分析,探讨其本征动力学规律,计算出动力学参数-交换电流密度i0。基于酶动力学理论,分析功率输出与基质浓度之间的关系。基于电化学反应动力学,分析基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探索以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为接种体,分别以焦化废水,氯化铵,苯酚为燃料,构建生物燃料电池,实现了同步处理毒性污染物并且产电。同样运用循环伏安方法、交流阻抗方法等电化学测试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生物燃料电池在生物膜驯化,不同COD负荷,电池运行过程中的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并且探讨了体系中的电子传递机制。以大肠杆菌为接种体,亚甲基蓝为介体,葡萄糖为基质,构建大肠杆菌介体型微生物燃料电池。关于电极过程动力学基础研究部分的主要结论为:(1)在MFC中,是通过电极表面附着的一层薄的生物膜产电,生物膜的电化学活性直接影响MFC的电化学性能。为生成成熟的生物膜,设计了5个间歇式循环操作,每一个循环周期为1d,每个周期均为一次厌氧驯化过程。采用恒外阻放电模式在碳纸上生成生物膜。在不断驯化过程中,相对比第一次驯化,第五次驯化生物膜阳极传荷阻抗减小了66.5%;阳极电极电势不断下降;电池的输出功率提高260%。随着生物膜的不断驯化,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不断增强。从接种大肠杆菌到形成成熟的生物膜需要4d时间,生物膜的成熟标志着生物燃料电池已成功启动。(2)介体MB在E.coli细胞与阳极之间传递电子,其将E.coli细胞体内分解有机燃料产生的电子传递到细胞壁外,然后迁移到电极表而,再通过外电路传递到阴极而产生电流。考察了介体浓度变化对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影响。亚甲基蓝浓度从9.98×10-3mmol/L增至1.66×10-1mmol/L,传荷阻抗减小79.9%,阳极电极电势降低,最大输出功率增加343%;但过高的介体浓度反而对电池性能有负面影响。介体浓度为2.50×10-1mmol/L时,传荷阻抗增加,最大输出功率反而减小。本体系葡萄萄糖浓度为2000mg/L时,最佳介体浓度为1.66×10-1mmol/L.基质浓度与介体浓度之间具有最恰当比例。(3)考察温度变化对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细菌生长迟滞期缩短,生长速度加快;同时可以提高细菌的电化学活性,有效增强细菌的产电能力;温度过高,热力作用易使微生物细胞内的酶失活,细菌发生变性或凝固,细菌活性反而减小或消失。分别考察在20℃、37℃、45℃三个操作温度条件下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三种温度条件下的阳极传荷阻抗分别为741.912,42.4Ω,416.1Ω,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58.1 mW/m2,610.5 mW/m2,171 mW/m2.细菌的电活性高,可以加强电子的传导过程,提高电子传递效率,减小极化效应,降低阳极电极电势。大肠杆菌生物燃料电池在37℃时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通过对稳态极化曲线的分析,对电极反应本征动力学进行了探讨。(4)对生物燃料电池体系酶动力学及其化学动力学进行了探讨。最大功率输出与基质浓度关系符合Michaelis-Menten(莫顿)酶动力学方程,P=PmaxS/(Ks+S),其中半饱和常数Ks为138.5mg/L,最大功率密度Pmax为320.2mW/m2。葡萄糖起始浓度为400 mg/L,反应遵循一级动力学规律-dCA/dt=kCA,k=0.262h-1。葡萄糖起始浓度为2000 mg/L,反应遵循零级动力学规律,-dCA/dt=k,k=173.6mg·L-1·h-1(5)取葡萄糖浓度为2000mg/L,介体浓度为1.66×10-1mmol/L,考察了长达12d的电池运行情况。传荷阻抗由第一天的216Ω减小到第四天的76.52Ω,此时生物膜完全成熟。至第12天时,传荷阻抗已经增大到165712,表明长期运行导致生物膜的电化学活性降低。(6)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底物类型繁多,葡萄糖为发酵型底物,乙酸钠为非发酵型底物,分别选取这两种代表性的物质作为底物。对比不同底物对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乙酸钠体系中,阳极溶液中较高的离子浓度使电子传递速率加快。乙酸钠体系较葡萄糖体系能更快达到峰电压,但是葡萄糖体系较乙酸钠体系输出电压高。两种基质的燃料电池分别运行20h,葡萄糖体系、乙酸钠体系的COD去除率分别为50.6%,55.8%,葡萄糖体系、乙酸钠体系的库仑效率分别为42.1%,46.2%。以某焦化厂废水处理车间缺氧池的活性污泥为接种体,分别以实际焦化废水、氯化铵、苯酚为燃料,构建无介体型微生物燃料电池。考察电池运行过程中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变化规律,生物膜驯化步骤及方式,不同COD负荷,共基质,电池运行对电极过程动力学的影响,初步探明MFC中产电作用机制,解释电子传递机理,获取阳极产电菌的基本信息。最后考察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及COD的去除率。关于实际焦化厂废水处理部分的主要结论为:(1)利用MFC实现焦化废水降解与同步产电。阳极液接种活性污泥后,输出电流不断增大,至90min时,输出电流上升到0.052 mA。循环伏安测试表明,产电机制可能是通过产电菌生成的电子中介体传导电子。以两种COD负荷为160mg/L、560mg/L的焦化废水为燃料,考察不同COD负荷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废水的COD负荷不宜过大。否则可能会干扰细菌正常的代谢途径,使产电菌放电活性减弱甚至丧失。取氯化钠浓度分别为100mmol/L、500 mmol/L,考察焦化废水中不同电解质浓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电解质浓度过高对细菌产电不利。(2)利用MFC实现氯化铵降解与同步产电。氯化铵浓度为0.01mol/L,启动运行至30min时,电流密度达到峰值0.052 mA。循环伏安测试表明,生物膜产电机制为介体产电机制。氯化铵的COD负荷分别为350mg/L、 650mg/L、950mg/L时对产能的影响。COD为650mg/L时,电池产生的电流最大,阳极电极电势最低,阳极传荷阻抗最小。COD过高或过低均对电池产电不利。(3)利用MFC实现苯酚降解与同步产电。MFC启动时,选择合适的生物膜驯化程序与步骤非常重要。驯化开始采用共基质葡萄糖和苯酚,保持苯酚浓度不变,逐渐减小葡萄糖的浓度,再用单一苯酚基质继续驯化,最后逐渐增加苯酚基质浓度,整个驯化过程持续72d。通过逐渐减小葡萄糖的浓度,使微生物逐渐适应不断增大的苯酚浓度。恰当的驯化方式有利于加强生物膜的电化学活性及抗毒性。循环伏安测试表明,生物膜产电机制是通过产电菌与电极直接接触或通过纳米导线而传导电子。苯酚浓度为0.2g/L时,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为42.9 mW/m2 (300mA/m2),电池运行1d苯酚的降解率达到31%,4天全部降解,8天COD去除率达40.9%,库伦效率达18.5%。对比苯酚COD负荷分别500mg/L,1500mg/L的电池产电性能,其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42.9mW/m2,67.9 mW/m2。COD负荷增大,其最大输出功率提高,但同时功率输出下降的幅度较大。说明生物膜抗毒性增强,但稳定性有待提高。对比单一基质0.2g/L苯酚,共基质0.2g/L苯酚和1g/L葡萄糖体系的电化学性能。其最大输出功率密度分别为42.9 mW/m2, 64.0 mW/m2;其电池内阻分别1200Ω,800Ω。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703;TM911.45
【图文】:

原理图,微生物,原理图,微化


双室微化物燃料化池(Microbial邋Fuel邋Cell,MFC)是一种电化学反应装置,它利用微生逡逑物作为催化剂氧化分解有机燃料,将其中蕴含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一般由阳极室、逡逑阴极室义幅膜组成,图1-1为大肠朴菌双室微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图。在厌氧条件逡逑下,阳极室中的细菌分解巧机物的|可时产生电子与质子,部分电子通过一组呼吸酶在细逡逑3逡逑

生物燃料电池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及其在焦化废水中的应用


图1-2双宝MFC逡逑Fig.1-2邋了?0-此3111打6化(]MFC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张珂;焦化废水预处理装置的改造经验[J];燃料与化工;2000年04期

2 杨云龙,白晓平;焦化废水的处理技术与进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1年03期

3 王正卫,张瑞红;外排焦化废水的回用经验[J];燃料与化工;2001年01期

4 谢志建,黄钧,李国良,张云昭,邵立宪,李毅军;焦化废水的微生物脱色[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1年06期

5 樊丽华,梁英华,陈学青;焦化废水治理技术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6期

6 张瑜,江白茹;钢铁工业焦化废水治理技术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2年07期

7 谢朝霞,许立新,杨云龙;焦化废水毒物处理技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年08期

8 刘志钓,程建光,陈平;焦化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回收及破坏处理[J];能源环境保护;2003年06期

9 胡钰贤,郭亚兵;焦化废水及其处理技术[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04年05期

10 郑振晖,王红梅,王丽娟;焦化废水物化处理方法综述[J];化工科技市场;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海运;陶其鸿;;焦化废水理论产生量计算[A];第三届全国冶金节水、污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莱钢现场节水经验交流会文集[C];2007年

2 李国良;;焦化废水达标思考与试验[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孙建萍;丁淑琴;王晓瑛;;焦化废水中石油类物质测定方法讨论[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2卷)[C];2005年

4 孙业新;刘民;李志峰;;焦化废水循环利用的工业试验与研究[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樊丽丽;孙政元;孙敬锋;马卫红;王林祥;王海燕;;焦末分选过程中对焦化废水的综合利用研究[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6 蒋武锋;郝素菊;;高含碳金属化球团固定床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A];全国冶金节水与废水利用技术研讨会文集[C];2009年

7 ;冶金焦化废水治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交流研讨会会议纪要(代出版说明)[A];冶金焦化废水治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导;;利用先进环保技术 促进中国焦化废水治理和节水[A];冶金焦化废水治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须革;江丹;刘爱香;邢瑶;孙业新;;焦化废水循环利用的工业试验与研究[A];第三届全国冶金节水、污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莱钢现场节水经验交流会文集[C];2007年

10 王建超;张志伟;;承钢焦化废水无害化利用技术的研究[A];2012中国(唐山)绿色钢铁高峰论坛暨冶金设备、节能减排技术推介会论文集/推介指南[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解娟;冶金焦化废水治理又有新进展[N];中国冶金报;2003年

2 解娟;冶金焦化废水治理有新招[N];中国冶金报;2004年

3 姜明 李惊鸿 迟宇;让焦化废水“重生”[N];中国冶金报;2012年

4 西曲矿 王月爱;焦化废水污染的防治[N];山西科技报;2004年

5 丰恒夫;如何破解焦化废水脱氮难题[N];中国冶金报;2006年

6 胡新亮 陈昌华 李会龙;国内采用物理吸附法处理焦化废水的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08年

7 李婀芬;萍钢开辟治理焦化废水新途径[N];中国冶金报;2002年

8 记者 石勇邋实习生 缪麟 朱文琦;新冶钢成功处理焦化废水[N];黄石日报;2007年

9 ;集成技术让焦化废水高效回收[N];中国化工报;2011年

10 吴国文;水天一色河海清[N];中国建设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煜;生物燃料电池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及其在焦化废水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2 董轶茹;焦化废水对植物的毒性作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赵月龙;四段式生物反应器复合工艺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吴高明;焦化废水(液)物化处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宋国新;焦化废水及其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成分辨别原理与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6 徐金球;超声空化及其组合技术降解焦化废水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7 朱小彪;焦化废水强化处理工艺特性和机理及排水生物毒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8 林冲;焦化废水外排水中残余组分的环境行为及臭氧氧化过程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卢永;固定化活性污泥与白腐菌处理焦化废水[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俐媛;电化学氧化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荣华;焦化废水溶解性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特性及光谱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侯润欣;负载型多元光催化剂的研制及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3 张翔;渗析沉淀组合法回收焦化废水氨氮的技术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4 魏清;RPB强化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模拟焦化废水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马莉;焦化废水中氨氮的沉淀和膜分离沉淀处理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6 钟鹏飞;磁性复合催化剂γ-Fe_2O_3/TS-1光催化降解模拟焦化废水[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孙梦君;焦化废水中喹啉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性能[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8 杜宪;厌氧同时反硝化产甲烷复合床处理模拟焦化废水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9 陈佩;邻二甲苯优势菌的分离及其对焦化废水的生物强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10 吕鹏飞;焦化废水中无机含氮化合物在生物处理工艺中的去除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30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30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b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