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17α-炔雌醇对斑马鱼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9 16:58
【摘要】: 近年来,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对人类和野生动物健康的不良影响已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EDCs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从而影响生物生殖的一大类化合物。17α-炔雌醇(17α-ethynylestradiol,EE_2)是一种常见的EDCs,它是合成避孕药的一种常用成分,通过污水处理系统进入水环境。在污水处理系统排出的水中,EE_2的浓度可达7.2—42 ng/1。约5.7%的美国河流中EE_2含量超过5 ng/l。由于EE_2的半衰期长及生物富集作用,鱼体内EE_2的含量可比自然环境中高332倍,而且EE_2的雌激素作用在生物体内为雌二醇(E_2)和雌激素酮(E_1)的10—50倍。鱼类暴露于EE_2污染的水环境中可引起卵黄生成素(Vitellogenin,Vtg)表达,性分化异常及生殖功能受损。鉴于EE_2的强效作用以及在环境中的广泛分布,EE_2可导致鱼类不育甚至影响鱼类的种群繁殖。 为了解EE_2暴露对斑马鱼生长发育以及生殖系统的影响,我们将斑马鱼分成溶剂对照、0.4 ng/L、2 ng/L和10 ng/L EE_2处理组,从出生后2天(2 days post hatch,2 dph)暴露至90 dph,之后将所有斑马鱼在不含EE_2的清水中恢复至180 dph。90 dph时,2 ng/L和10 ng/L EE_2处理组斑马鱼的死亡率及心包水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 ng/L EE_2组的平均体重和体长亦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些结果显示高于10 ng/L的EE_2暴露会有较强的非特异毒性作用。我们也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了暴露于EE_2的斑马鱼出生后第2天至出生后28天Vtg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0 ng/l EE_2暴露21天后(21 day post hactch,21 dph)便可诱导Vtg表达。用我们实验室构建的对雌激素敏感的Vtg-EGFP转基因斑马鱼做相同的暴露处理进一步验证了RT-PCR的结果,表明Vtg可作为检测环境雌激素(Environmentalestrogens,EEs)污染水环境的早期敏感的生物标志物。 在EE_2暴露影响斑马鱼生殖功能的机理研究中,EE_2干扰斑马鱼性腺发育分化从而损害生殖功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90 dph时的性腺组织切片显示EE_2暴露严重抑制处理组斑马鱼的正常性腺发育和分化,这些鱼的性腺处于幼稚卵巢甚至完全未分化阶段。将这批斑马鱼在清水中恢复试验3个月后,再次行性腺组织切片检查。结果提示各组斑马鱼已恢复正常性别比例,然而EE_2处理组雄性斑马鱼的精巢明显异常,表现为生精小管严重畸形和精子数量减少。雌鱼卵巢组织切片未发现明显异常。 180 dph时的交配产卵实验显示EE_2处理组斑马鱼的产卵数量及12 hpf卵存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为了研究EE_2对雌雄斑马鱼分别的生殖毒理作用,我们又采用了雌/雄置换交配的方法,分别研究了EE_2处理组雌雄两性的生殖功能。结果显示EE_2处理组雌雄鱼生殖功能均严重受损,表现为雌鱼产卵数量下降,卵存活率降低;进一步通过精于计数及精液分析,证实处理组卵存活率下降的原因是雄鱼的精液量下降所致。 一些EDCs如硫丹(endosulfan)和壬基酚(nonylphenol,NP)可干扰斑马鱼胚胎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迁移和分布从而可能对斑马鱼的生殖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尚没有关于EEs对斑马鱼PGC作用的报道。我们通过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PGC以及整体原位杂交,研究了EE_2暴露对斑马鱼胚胎PGC的迁移和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10 ng/L和100 ng/L EE_2处理组斑马鱼PGC的迁移和分布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和早期性腺组织对EE_2不敏感有关。我们仍不能排除其他的EEs对PGC可能的不利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超华;;斑马鱼甘露糖结合蛋白基因的分离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2 齐麟;向志明;张彤;;斑马鱼SAA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3 高世荣;潘力军;;水溶性塑料薄膜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J];职业与健康;2011年12期

4 江文波;赵冬梅;胡炜;赵浩斌;;斑马鱼Zar1和Zar1-like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4期

5 宋志慧;王庆伟;杨鲁娜;丛林;;三苯基锡和五氯酚对斑马鱼急性毒性作用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6 黄东龙;周勤;;水体突发性重金属污染胁迫下斑马鱼的行为反应分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年04期

7 唐雄卓;江志钢;赵碧峰;李发祥;谢华平;邓云;吴秀山;;斑马鱼心脏发育候选基因Pygo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J];生命科学研究;2011年04期

8 陈建明;何月平;张珏锋;陈列忠;;夹竹桃叶乙醇提取物对斑马鱼的毒性评价[J];水生生物学报;2011年05期

9 宋志慧;王庆伟;;Cu~(2+)、Cd~(2+)和Cr~(6+)对斑马鱼联合毒性作用和生物预警的研究[J];生态毒理学报;2011年04期

10 高静;牛亚青;胡南;耿芳;田鹤锋;郑济芳;丁德馨;;硫酸锰废渣浸出液对斑马鱼的毒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其兴;刘江东;赵刚;周菲;陈戟;张小艳;易梅生;;斑马鱼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汪红军;李嗣新;周连凤;梁友光;;鱼类呼吸运动在饮用水水质预警中的应用[A];城乡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与发展汇总[C];2009年

3 吴永魁;张德利;张西臣;;硝唑尼特对斑马鱼和蚯蚓的急性毒性[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王立新;白俊杰;陈宏;罗建仁;叶星;简清;劳海华;;斑马鱼MyoD基因部分序列的克隆与分析[A];全国首届动物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郭一清;李琴;高尚;周详;张雷;姚凯;赵则春;程汉华;周荣家;;斑马鱼DMRT5基因克隆与表达[A];湖北省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陈启晴;胡霞林;尹大强;李晶;;斑马鱼对富勒烯的生物富集与释放初探[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彭金荣;;新型核蛋白Def在斑马鱼消化器官发育中的作用机理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张衍梅;刘江东;余其兴;;斑马鱼rspo1的克隆和功能分析[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9 王晗;;时钟蛋白PER10D1B在斑马鱼生物钟调节环路中的作用机制[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10 陶乐天;;利用FRET钙离子指示剂,绘制斑马鱼神经系统的功能网络[A];2010·第一届斑马鱼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刚 李兵;斑马鱼破译人类基因的先锋[N];健康报;2004年

2 张璐璐;“斑马鱼”荣膺桂冠[N];北京科技报;2010年

3 郑黎 蔡俊;宁波环保新招:斑马鱼当“水质检验员”[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林静;斑马鱼可再生心脏组织[N];光明日报;2003年

5 关月;原料药生产导致环境严重污染[N];健康报;2009年

6 ;我国科学家热衷热带鱼 潜心研究人类疾病基因[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田洪顺;“斑马鱼药物活性及毒性筛选模型”通过鉴定[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刘宗晓;中国学者首创斑马鱼癫痫病模型获国际赞誉[N];中国渔业报;2010年

9 记者 张忠田;斑马鱼药物筛选模型加速抗肿瘤药筛选[N];健康报;2008年

10 记者 李学梅;斑马鱼为治疗白血病提新思路[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绘;17α-炔雌醇对斑马鱼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李云;IGFBP-3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功能[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3 丁峰;2-羟基-14-萘醌光系统II抑制剂和三唑杀菌剂环境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张鹏;斑马鱼缺氧诱导因子-3α的克隆、表达和功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赵珏;转录因子Spr2调控中胚层形成和神经外胚层后部化[D];清华大学;2004年

6 喻丹;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运动的分子机制:皮层蛋白介导斑马鱼和文昌鱼原肠化运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7 杜长青;斑马鱼胸腺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调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8 宋春霞;斑马鱼胸苷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魏东旺;斑马鱼发育调控基因DRG1和DRG2的克隆、表达谱分析及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杨少丽;靶向斑马鱼VEGF的shRNA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斑马鱼胚胎血管发育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云芳;斑马鱼(Danio rerio)P-糖蛋白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2 李培;斑马鱼新基因KLP的克隆、分析及功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尹昆;斑马鱼Angiomotin-Like2互作蛋白的筛选和功能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绯;高氟对斑马鱼造血基因Pu.1和cdx4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5 樊朝选;转录辅助因子PC4(positive coactivator 4)的转基因构建及斑马鱼转基因技术平台的建立[D];南昌大学;2008年

6 林爱福;斑马鱼周期蛋白C与早期胚胎发育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辉;斑马鱼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zplgR)基因的克隆[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建;有机污染场地水体生物毒性诊断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石大伟;斑马鱼分拣蛋白SNX10基因功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10 孙璐;斑马鱼中第二个纤连蛋白基因的识别与表达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341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341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7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