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典型胶体碳纳米材料对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天然有机质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6-30 15:36
【摘要】:本论文在总结典型纳米碳材料(纳米碳管和富勒烯)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分析研究的局限性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以往研究未引起重视的胶体纳米碳管与芳香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规律和机制出发,以完善纳米碳材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知识系统为目标,旨在考察天然有机质对芳香有机污染物与胶体纳米碳管吸附作用可能的影响机制,最终落脚于天然有机质对胶体富勒烯纳米颗粒在环境中的迁移能力、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机制及协助有机污染物运移能力的影响。论文选了两个体系来研究天然有机质对胶体纳米碳材料与有机污染物吸附作用机制的影响,进一步考察胶体纳米碳材料对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归趋行为影响的过程中,天然有机质发挥的作用:其一,研究了天然有机质对胶体纳米碳材料与有机污染物吸附作用机制的影响;其二,研究了天然有机质对胶体纳米碳材料在环境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性及协助有机污染物迁移能力的影响。 论文首先采用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菲,萘酚和萘胺在三种胶体态纳米碳管上的吸附,包括:稳定的氧化多壁纳米碳管悬浮液,腐殖酸修饰的氧化多壁纳米碳管胶体悬浮液以及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修饰的氧化多壁纳米碳管胶体悬浮液。三种胶体态氧化多壁纳米碳管对三种化合物有很强的吸附(Koc值比在天然有机质上的吸附要强几个数量级),有可能是很强的非疏水作用导致(π-π电子供受体作用和路易斯酸碱作用)。充分混合后,一定浓度的腐殖酸和表面活性剂会显著改变氧化多壁纳米碳管的聚集特性,形成单独分散的碳管,进而交叉成卷曲的网状结构。不过腐殖酸和表面活性剂修饰对吸附污染物的影响是双重的。腐殖酸/表面活性剂吸附在碳管上显著的减小了氧化多壁纳米碳管的表面积;另外,卷曲的网状结构使得吸附质分子能够同时和多根碳管作用。该部分研究最重要的发现是腐殖酸和表面活性剂类物质不但能促进胶体纳米碳颗粒的形成,还会影响这些胶体纳米碳颗粒吸附有机污染物。 接下来,论文选择了另一种在环境中具有很好迁移能力的胶体纳米材料——富勒烯纳米颗粒(nC60)作为研究对象,从考察不同天然有机质修饰方式及不同制备方法形成的nC60胶体形貌及理化性质的差别出发,通过批试验及微损耗固相微萃取技术研究了不同理化性质的nC60胶体对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四氯苯的吸附亲和力,又通过土壤柱实验研究了不同理化性质的nC60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能力以及协助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运移能力的差异。结果发现,不同天然有机质修饰方式对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nC60胶体理化性质和形貌的影响不尽相同,对其与有机污染物吸附作用的影响,以及nC60胶体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行为、协助有机污染物迁移能力的影响都有很大差别,造成这些差别最根本的原因归结为nC60聚集体形成机制的不同和天然有机质包覆C60单体及影响C60单体聚集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该部分研究一个比较重要的环境的意义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nC60对污染物的迁移和风险的影响可能截然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32
【图文】:

碳材料,杂化,基本组成,单元


图1. 1 sp2杂化碳材料的基本组成单元成员,它们由60,70,84或更多个碳原子组成,它是富勒稀家族中最小的富勒稀(图1.1是s意图)。质谱和X射线分析证明,C6Q的分子

示意图,透析袋,体系,示意图


助透析袋(用于吸附实验的透析袋宽3.5 cm)来分隔吸附态和游离态的污染物,实验装置的示意图见图2.1。具体操作如下先将透析袋剪成长约8 cm的小段,预处理一下(方法同2.2.2.2),戴手套取出一个,把透析袋一头用尼龙线系紧,用移液枪加入5 mL 0.001 M的NaCl电解液,将透析袋中的气泡尽量赶出后另一头也用尼龙线绑紧。取一个干净的40mLEPA瓶,将两头都绑好的透析袋放入,再加入胶体纳米碳管悬浮液,尽量加满不留顶空,用微量注射器将污染物打入,(打入时需要小心,尽量沿着瓶壁深入微量注射器,不要扎到透析袋)疗紧瓶盖。污染物浓度的设计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仁人;蔡美芳;陶雪琴;邹梦遥;卢桂宁;周伟坚;余远航;;纳米竹炭在无机盐与表面活性剂体系中的沉降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12期

2 王玉琳;王晓慧;海热提;李媛;杜志泽;;纳米材料对活性污泥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12期

3 李冰;姚明光;李春杰;杜明润;刘冰冰;;水溶性C_(60)纳米颗粒的超声辅助制备及发光性质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4年05期

4 Subramanian VEERASINGAM;Ramdoss VENKATACHALAPATHY;Thirunavukkarasu RAMKUMAR;;Distribution of clay minerals in marine sediments off Chennai,Bay of Bengal,India:Indicators of sediment sources and transport proces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14年01期

5 许端平;刘渚白;谷长建;李翰良;冯雨鑫;;不同离子对黑土胶体在土壤中运移的影响[J];地球与环境;2014年03期

6 王焘;;纳米颗粒在水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4年09期

7 陈锋;周武;章翔;;SDBS对碳纳米管在水中的分散作用和影响因素[J];安全;2014年08期

8 彭凤姣;应光国;周丽君;刘有胜;潘长桂;梁燕秋;;氧四环素在典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及其吸附态生物有效性研究[J];地球化学;2015年01期

9 贾俊彩;王锋;余济美;;斑马鱼在纳米金属及金属氧化物毒性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化学;2011年01期

10 庄晓艳;石宝友;芦家娟;晏晓敏;高羽飞;;碳纳米管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解吸特性[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蔡欧晨;Thomas M.Young;;土壤中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影响疏水性有机污染物传输扩散模型及其影响因子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2 赵兴兴;于水利;王哲;;碳纳米管对氧氟沙星的吸附过程和机制[A];饮用水安全控制技术会议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Peide Sun;Altantuya Shijirbaatar;Jing Fang;Gary Owens;Daohui Lin;Keke Zhang;;Distinguishable Transport Behavior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in Silica Sand and Soil Columns[A];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赵爽;高宝玉;岳钦艳;;铝盐-浒苔混凝处理纳米银-腐植酸的效能及作用机制研究[A];2014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34届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晓冬;碳纳米管的悬浮及其对抗生素类药物的吸附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耀玲;近海环境中天然有机质的分离与表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鲍祺;硫酸盐还原菌腐蚀机理及复合杀菌剂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4 许颖;膜生物反应器工艺中膜污染因素及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刘瑾;农田土壤水分散性胶体磷的赋存形态、活化机制及阻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杨晓南;水中纳米TiO_2特性及对SBR活性污泥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杨晶晶;纳米水合二氧化锰氧化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瞿芳术;超滤处理高藻水过程中膜污染特性及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孙倩;碳基纳米材料吸附溶解性有机物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硕;CNTs功能性介质强化曝气-AOPs多相流化学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燕辉;DOM存在下水体中氧化铜纳米颗粒的抑菌机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倪明;水介质中C_(60)纳米晶体颗粒的光化学反应活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汪畅;富勒烯的DNA损伤机制及毒性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4 陈晓晓;纳米四氧化三铁对小球藻的生态毒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佳;纳米氧化铜对底栖动物铜锈环棱螺的生态毒理学效应[D];吉首大学;2012年

6 郭洪霞;碳纳米材料对活性污泥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7 牟凤伟;不同类型的碳纳米管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8 赵震宇;碳纳米管的表面聚合改性与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9 顾丽军;长江口滨岸及近海水体中胶体的分布与理化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佳奇;纳米碳对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35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35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f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