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城市规模、结构与碳排放

发布时间:2020-07-08 02:29
【摘要】:城市是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的结果,城市化进而又是人口和产业集聚的推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城市化速度举世瞩目,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和空间结构剧烈重构。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政府的推动也有市场的指导,既有产业集聚的影响也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既有交通系统发展的制约也有工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依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的城镇化阶段性规律,未来十年我国人口城市化加快,城市空间将快速扩张。城市化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研究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我国实现低碳城市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内生增长理论等理论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城市化的实际过程,利用城市层面数据,对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碳排放变动机制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主要围绕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扩张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分别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分析了政府与市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在总结前人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我国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第三章),揭示政府政策对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及其对碳排放的影响;其次,分析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产业集聚与人力资本积累对城市规模与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第四章);再次,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过程中交通系统与产业结构变动的作用,并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通过这两个途径对碳排放的影响(第五章);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1.政府人为扭曲要素分配机制和控制人口流动的这种城市化模式既低效率又不可持续。城市人口数量上升、经济增长和空间扩张都会引起城市碳排放显著上升,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由于政府土地财政推动城市规模扩张与户籍制度导致空间结构形态分散化从而空间利用效率下降,对城市碳排放产生双向推动力,个是能源需求上升导致的规模扩大效应,另一个是能源利用效率下降引发的扩大效应,二者叠加在一起共同导致城市碳排放上升。 2.人口规模在50万到100万之间的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在100万到300万之间的大城市、人口规模在300万到1000万之间的特大城市节能减排的效果好于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大城市和中等规模城市比小城镇能源利用效率高,碳排放低。因此,我们的结论是走低碳城市化之路应该发展大中型城市,着力发展中等规模城市,支持特大型城市。 3.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城市产业集聚度提高,会提高城市能源利用率即单位能源的经济产出上升,从而降低碳排放。城市产业集聚度提高意味着城市专业化水平提高,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城市支柱性产业就业比率提高1%,城市碳排放下降8.33%-10.57%。能源利用效率提高1%减少城市碳排放1.23%到1.42%。 4.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具有长期性、滞后性。当期的技术创新产生新的生产工艺、知识,通过学习效应和外溢效应,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扩散,从一个行业向其他行业扩散,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最终促进经济系统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前一期的碳排放强度下降10%,即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下降10%会导致当期的碳排放强度下降7%左右。 5.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对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及碳排放形成了重要影响。公共气电车客运总数提高1%可以使交通部门碳排放总量下降0.385%。优化交通模式对未来中国交通运输系统,特别是城市客运的能源需求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交通系统改善通过两个渠道对交通部门碳排放的影响。一个渠道是公路、交通设施等改善使得引致性交通需求上升,愿意出行的人口数量上升,使得交通碳排放上升,因此公共营运气电车数量上升1%,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最低上升0.7%最高上升1.45%;与此同时,交通系统的改善使得居民出行时可以选择更加快捷的出行线路和低碳出行方式,由此降低居民、商品在运输中的能源消耗。 6.产业结构对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产业结构也对城市工业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产业结构长期影响更加稳健。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当期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会引起城市工业碳排放增长1.7%到3%,而前期的产业结构对当期的工业碳排放作用大于当期产业结构的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前期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会引致当期工业碳排放提高6%。 我国走低碳城市化之路必须寻求最优的低碳城市规模与城市结构形态,多管齐下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碳排放下降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大道;;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空间扩张[J];中国城市经济;2007年10期

2 刘修岩;;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0年05期

3 王海宁;陈媛媛;;产业集聚效应与工业能源效率研究——基于中国25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09期

4 尹宗成;丁日佳;江激宇;;FDI、人力资本、R&D与中国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5 刘青海;;城市人口密度、国内市场规模与就业增长[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6 蒋时节,刘贵文,李世蓉;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2期

7 潘海啸;;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新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1期

8 陈海燕;贾倍思;;紧凑还是分散?——对中国城市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方向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年05期

9 王世营;蔡军;;产业集群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城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7期

10 单刚;王晓原;王凤群;;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J];城市问题;2007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绍敏;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比较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459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459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a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