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地区碳质气溶胶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07:36
【摘要】:大气气溶胶是我国最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而碳质气溶胶是其中的主要组分。大气碳质气溶胶对全球气候变化、太阳辐射平衡、温室效应、大气能见度和人体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华北地区能源消耗强度和气溶胶排放强度较大,导致此区域是全球气溶胶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因此全面阐明我国高污染条件下大气气溶胶和碳质气溶胶的污染现状和变化特征,并了解其来源和形成机制,对制定控制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择中国气溶胶污染较重的典型地区,在济南、青岛、淄博和枣庄等典型城市分别设立4个城区和1个郊区(济南苗圃)观测点,并在泰山建立高山大气观测站,对大气气溶胶和碳质气溶胶进行了连续观测。对区域范围内城市及边界层大气气溶胶和碳质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和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传输和来源,并对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含量、形成和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此外,本研究还考察了云雾对碳质气溶胶的清除作用和液相SOA生成过程,研究了气溶胶的云凝结核(CCN)特性和SOA对气溶胶CCN活性的影响,并系统地测定了NaCl(?)内米颗粒的形状因子。 济南市区、济南郊区、青岛、淄博、枣庄和泰山六个观测点PM2.5、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均值范围分别为44.7-191.0μg m-3、15.93-38.03μgm-3和1.31-5.03μg m-3。PM2.5和碳质气溶胶浓度都高于国内外其它城市和背景站观测浓度,而且济南城区长期观测结果显示PM2.5和碳质气溶胶浓度都呈现缓慢增长趋势。PM2.5和碳质气溶胶浓度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春季较高而夏季最低,表明燃煤排放仍然是我国北方地区PM2.5和碳质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之一。本研究在华北地区首次连续观测了边界层顶大气半挥发性有机碳(SVOC),结果显示,春、夏季平均浓度分别为6.26、13.33μg m-3,占总有机碳(TOC)浓度的51%和72%,说明半挥发性有机气溶胶是此区域边界层内大气有机气溶胶中的主要组成。六个观测点有机气溶胶占PM2.5质量浓度的平均比例范围在19.9-66.0%,反映出区域范围内有机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碳质气溶胶污染较重。 对碳质气溶胶的日变化特征分析发现,城市地区黑碳(BC)浓度主要受人为活动、交通源排放和气象条件的影响,而泰山地区碳质气溶胶浓度主要受传输和二次生成来源影响,并且在传输过程中混合了多种不同来源,包括燃煤排放、交通排放、生物质燃烧等。利用PCA和HCA分析发现泰山春、夏季高浓度的NVOC和EC主要来自于边界层内污染物的传输,而来自自由对流层的干净气团中碳质气溶胶浓度较低。高浓度的SVOC与云雾过程相关,并且由光化学氧化和液相反应生成的SOA在夏季都有所增强。研究还证实,我国华北地区生物质燃烧和韩国地区污染物的排放对我国华北地区和东亚地区碳质气溶胶浓度都有明显的影响。此外,还得到区域边界层顶碳质气溶胶的背景浓度,NVOC为2.13±1.05μg m-3,EC为0.43±0.29μgm-3,而SVOC在2.40-6.80μgm-3范围内。 分别利用EC约束示踪法和改进的多元回归方法对典型城市和泰山站大气中二次有机气溶胶浓度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各城市大气中二次有机碳(SOC)浓度范围为8.25-23.46μg m-3,占TOC总量的40.13-58.91%,枣庄浓度最高而青岛最低。泰山春、夏季总SOC的浓度分别为8.19和13.26μgm-3,占TOC总量的57.3%和71.2%,其中半挥发性二次有机碳(SV-SOC)占总SOC的60.4%和74.9%。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有大量的SOA形成,也反映出华北地区边界层内较高的SOA通量和前体物排放量。对SOC和光化学寿命关系分析发现,NV-SOC和SV-SOC与光化学寿命关系不同且两者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季NV-SOC与光化学寿命呈正相关关系,而SV-SOC则表现出单峰形态,说明随光化学寿命的增加NV-SOC不断的生成,而SV-SOC则受气态前体物生成和向更低挥发性组分转化的动态平衡控制。夏季更加老化的气团中NV-SOC与光化学寿命的关系不明显,而SV-SOC则继续向不挥发性组分转化而表现出浓度下降的趋势。 泰山观测期间发现云雾对NVOC和EC有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效率范围分别为0.33-0.93和0.62-0.94。与不挥发组分变化相反,SVOC浓度在云雾过程中表现出上升趋势,净增长浓度范围在3.67到19.04μgm-3,说明有大量的SVOC在云雾过程中生成和增长。利用云雾-气溶胶作用模型获得NVOC和EC的清除系数常数KNVOC和KEC,以及SVOC的生成速率常数JSVOC和汇机制常数SSVOC。KNVOC夏季低而春季高,范围为0.07-0.55 h-1,春、夏季平均值分别为0.16和0.11 h-1。KEC范围为0.11-0.90 h-1,与KNVOC表现出相似的季节变化,但大部分KEC值都高于KNVOC,说明EC颗粒在传输过程中与吸湿性颗粒(硫酸盐、硝酸盐等)发生了内部混合。JSVOC范围为0.09-1.39 h-1,春、夏季平均值分别为0.88和0.45 h-1,其中夏季波动相对较大。SSVOC表现出与JSVOC同样的季节变化,范围为0.001-1.07 h-1。SVOC在云雾过程中的增长速率受已存在气溶胶浓度、前体物浓度、氧化剂浓度和汇机制的共同影响,SVOC的增长曲线主要取决于源和汇机制的相互竞争。 本研究还利用CCNC仪器研究了NaCl和(NH4)2SO4颗粒的CCN活性,发现在相同超饱和度下NaCl的临界活性直径小于(NH4)2S04,表明气溶胶粒子的CCN活性取决于其粒径和化学成分的共同作用。利用烟雾箱研究了由α-pinene和isoprene生成的SOA对颗粒CCN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随SOA在(NH4)2SO4颗粒上的生成,CCN活性有了较大提高。不同来源和种类的SOA对CCN活性影响不同,由α-pinene生成的SOA比isoprene生成的SOA对颗粒CCN活性增强作用更加显著。而随有机物体积分数的升高,SOA-(NH4)2SO4内混粒子的临界超饱和度也随之上升。此外,本研究利用Flow tube-DMA-CCNC系统测得干燥速率在5.5±0.9到101±3 RH s-1范围内的NaCl颗粒的形状因子χ在1.02到1.26之间。NaCl形状因子χ受粒径和干燥速率的共同影响,相同粒径下,χ随干燥速率的增加而降低,而相同干燥速率下,χ在35-40nm粒径最高。NaCl形状因子χ随粒径和干燥速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颗粒相水的扩散运动和NaCl单体运动的特征时间的相互竞争,以及体系大小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513
【图文】:
与气溶胶中无机组分相比,有机气溶胶的化学组成、浓度水平和形成机制研究还不完善,主要是由于气溶胶中有机物成分复杂且性质差异较大,一般山上百种有机化合物组成,因此有机气溶胶的研究仍是目前大气化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气溶胶中有机粒子的粒径一般较小,多数分布在0.1一5“m范围,而其中60%以上的粒子存在于PMZ:中;对人体致癌危害的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等物种也主要存在于细粒子中。目前已经鉴别出的有机气溶胶成分主要包括有正构烷烃、正构烷酸、正构烷醛、脂肪族几元梭酸、双菇酸、芳香族多元梭酸、多环芳烃、多环芳酮和多环芳醒、晶醇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澎烷、五环三菇烷以及异烷烃和反异烷烃等【‘]。1.2.2碳质气溶胶来源1.2.2.1EC来源大气中元素碳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白然源排放如火山爆发、
006年亚洲(a)EC和(b)OC排放量分布}zs}
程生成低挥发性有机物,并通过均相成核过程生成新的颗粒相;VO性有机物在环境气溶胶存在条件下通过气一固相之间的分配进入颗粒Cs在云雾过程中通过液相反应生成低挥发性有机物并进入颗粒由基、N03自由基和O:是VOCs的大气氧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大气些氧化剂均由光化学反应产生,一般只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作用。夜间都非常活跃,OH一般是在日间由O:的光解生成,由于NO:容主要在夜间起作用[39]。这些氧化反应的起始步骤就是大气氧化剂在双键上的反应,而且VOCS氧化产物的蒸气压相对低于其还原态等[#0】计算了部分生物源vocs与OH自由基、NO:自由基和O:等的并根据大气氧化剂的浓度估算了这些VOCs的大气寿命,范围在1时之间。图1一5显示了VOCS在大气中氧化生成低挥发性有机物及A的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513
【图文】:
与气溶胶中无机组分相比,有机气溶胶的化学组成、浓度水平和形成机制研究还不完善,主要是由于气溶胶中有机物成分复杂且性质差异较大,一般山上百种有机化合物组成,因此有机气溶胶的研究仍是目前大气化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气溶胶中有机粒子的粒径一般较小,多数分布在0.1一5“m范围,而其中60%以上的粒子存在于PMZ:中;对人体致癌危害的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等物种也主要存在于细粒子中。目前已经鉴别出的有机气溶胶成分主要包括有正构烷烃、正构烷酸、正构烷醛、脂肪族几元梭酸、双菇酸、芳香族多元梭酸、多环芳烃、多环芳酮和多环芳醒、晶醇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澎烷、五环三菇烷以及异烷烃和反异烷烃等【‘]。1.2.2碳质气溶胶来源1.2.2.1EC来源大气中元素碳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白然源排放如火山爆发、
006年亚洲(a)EC和(b)OC排放量分布}zs}
程生成低挥发性有机物,并通过均相成核过程生成新的颗粒相;VO性有机物在环境气溶胶存在条件下通过气一固相之间的分配进入颗粒Cs在云雾过程中通过液相反应生成低挥发性有机物并进入颗粒由基、N03自由基和O:是VOCs的大气氧化过程中最主要的大气些氧化剂均由光化学反应产生,一般只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作用。夜间都非常活跃,OH一般是在日间由O:的光解生成,由于NO:容主要在夜间起作用[39]。这些氧化反应的起始步骤就是大气氧化剂在双键上的反应,而且VOCS氧化产物的蒸气压相对低于其还原态等[#0】计算了部分生物源vocs与OH自由基、NO:自由基和O:等的并根据大气氧化剂的浓度估算了这些VOCs的大气寿命,范围在1时之间。图1一5显示了VOCS在大气中氧化生成低挥发性有机物及A的过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圣杰,陈莎,袁波祥;北京市2.5μm小颗粒大气气溶胶特征及来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郭军;;天津地区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年03期
3 彭林,梁丽明,孙建星;太原市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浓度的分布特征[J];沉积学报;1999年04期
4 陈思龙;陈桂元;尹华川;赵大为;徐放;张冬保;高世东;孟梅;任丽新;;重庆大气颗粒物与酸性降水关系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1年05期
5 王淑兰,柴发合,张远航,周来东,王琴玲;成都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4期
6 张美根,徐永福,张仁健,韩志伟;东亚地区春季黑碳气溶胶源排放及其浓度分布[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1期
7 李龙凤,王新明,赵利容,何秋生,盛国英,傅家谟;广州市街道环境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J];地球与环境;2005年02期
8 张仁健;石磊;刘阳;;北京冬季PM_(10)中有机碳与元素碳的高分辨率观测及来源分析[J];中国粉体技术;2007年06期
9 黄虹;李顺诚;曹军骥;邹长伟;陈新庚;;大气气溶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监测方法的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苏维瀚;大气污染物的非均相化学反应[J];环境化学;198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U
本文编号:2754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5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