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及其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01:15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碳排放最大的国家之一。目前欧美在气候变化上对中国碳排放越来越关注,也逐渐推出针对中国的措施,面临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中国碳减排任务不仅挑战巨大而且十分紧迫,所以中国必须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气候政策。由于我国碳减排的紧迫性和当前碳减排政策的缺乏和不足,有必要对碳减排环境政策工具进行深入研究,探明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政策工具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为我国碳减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对此,本文研究如下: 通过环境的外部性、资源环境的产权、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环境问题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等方面对碳排放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对处理碳排放等环境问题的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等理论基础进行比较研究,揭示碳排放问题的产生根源及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 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企业最优规划模型,分析碳排放税、碳排放权交易、碳减排补贴等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碳减排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减排技术能力和环境政策严厉程度;碳排放谎报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环境政策严厉程度和政府监管力度,而与减排技术能力无关,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力度影响企业实际最优碳排放决策,由此影响社会碳减排情况。分析不同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不同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提高碳减排技术而获得潜在净收益的影响不同,进而导致不同的技术激励效果,从而影响企业实际最优碳排放量和碳减排情况;若政府不控制碳排放权的数量,则碳排放税和碳减排补贴在碳减排技术激励方面具有同等影响力,而碳排放权交易影响最弱;若政府对碳排放权数量进行有效控制,则碳排放税、碳排放权交易和碳减排补贴具有同等影响力。分析不同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排放总量的控制效果,研究发现,若企业存在技术改进可能,则碳排放税和碳减排补贴具有同等的影响效果,而碳排放权交易影响最弱,若企业保持现有技术水平不变,则碳排放税、碳排放权交易和碳减排补贴具有相同影响效果。通过比较不同环境政策工具实施成本,结果表明,在碳排放总量控制效果相同情形下,碳排放税和碳减排补贴实施成本较高,碳排放权交易实施成本最低。 将消费者纳入研究框架,基于社会福利下,研究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经济产出、碳排放量、以及福利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从同等环境政策力度下碳排放控制效果、等量碳排放下福利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税收和排放权价格与产出水平均负相关;而碳减排补贴不影响产出水平;税率、补贴率或排放权价格均与碳排放量负相关,与社会福利水平的关系均受税率、补贴率或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这表明,碳排放税和碳排放权交易会通过直接减排效应和间接减排效应(抑制产出)而导致碳排放量下降,进而对碳减排产生正面影响;碳减排补贴仅通过直接减排效应导致碳排放量下降,进而对碳减排产生正面影响;产品税仅通过间接减排效应导致碳排放量下降,进而对碳减排产生正面影响。就减排力度而言,碳排放税与排放权交易的影响力一致,且均比碳减排补贴影响大;就社会福利的增加量而言,碳减排补贴下社会福利增加量最大,其次是碳排放税和排放权交易,产品税下社会福利增加量最小。 在探明不同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博弈论的研究思想,分别考虑企业自我研发碳减排技术和从市场上购买碳减排技术两种情形下,基于不同市场结构下,考虑社会福利达到最优状态时,对碳排放税、碳排放权交易、碳减排补贴、产品税等单一的环境政策工具和不同环境政策组合工具进行优化,研究表明,单一的环境政策工具往往仅使经济达到次优状态,而环境政策组合工具可使经济达到最优状态;将政府实施环境政策的成本问题纳入分析框架,并使经济达到最优状态,对环境政策工具进行优化选择,研究发现,无论在何种市场结构下,最优环境政策组合工具仅与碳排放产出弹性有关。 将消费部门、碳排放生产部门、资源开采部门、技术研发部门、政府部门等纳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运用最优控制的方法研究社会最优计划下的碳排放最优路径,探讨实现碳排放最优路径的必要条件,以及各个变量对稳态下碳排放最优路径的影响;同时研究在各部门均达到最优状态的自由市场下碳排放平衡路径,以及各个变量对自由市场下碳排放平衡路径的影响;通过比较社会最优计划下碳排放最优路径与自由市场下碳排放平衡路径,提出了最优碳排放税、最优碳减排补贴、最优碳排放交易价格、最优产品税等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的动态特征。 通过数量分析,结合我国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的现状,揭示我国目前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存在一系列问题,起不到充分的减排激励作用;构建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对我国近20年间的碳排放按不同省市不同行业部门和不同能源品种进行因素分解,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探讨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及碳排放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以碳税为例,利用相关省级面板数据,基于不同情景下研究碳税的经济影响及其减排效果,得出随着碳税力度的增加,对经济产出和碳排放的影响力度不断下降的结论。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尝试从行业层面上设计最优环境政策组合工具,发现我国应采用碳税和产出补贴的政策组合,对此设计了最优碳税税率和产出补贴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321
【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


18图 1-1 研究技术路线图Figure 1-1 Research logical path(1)论文总体设计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和调研、专家咨询、同行交流,确定论文的总体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的方法。(2)构建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影响机理的系统研究框架在与国内外同行专家交流的基础上,拟通过政府、企业两部门研究开始,逐步拓展到政府、企业、消费者三部门,尽量使理论模型与现实经济相贴近。本部

能源消耗,能源强度,碳排放


图7-3 1995-2009年我国煤炭类能源消耗年度变化率-3 Annual changes in coal energy consumption rate in our country during 1能源强度效应度指标是以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来表征能源系统的投入产出经济活动的整体效率。从理论上讲,能源强度下降说明能源利认为,能源效率的提高更多地来自于技术进步。如果其他因素度下降对碳排放变动的贡献必然为负。1995-2009年间,我国储和邮政业能源强度出现有增有减的情形,其余5种产业的能下降趋势(见图7-4)。从表7-4可知,整体上,我国能源强度献为负,除了2003年、2004年和2009年我国碳排放的能源强度其余年份均比上年少,这表明,整体上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现,我国能源强度效应受我国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最大,其他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决定我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变化。如图4所强度在2003年、2004年和2009年略比上年增加,其余年份都是现,除了2003年、2004年和2009年我国碳排放能源强度效应较

占比,能源消耗,总量,部门


国工业产值占比的年度变化率与产业结构效应导致碳排放的变化基本表明促使我国碳排放的主要产业是工业,控制我国工业的碳排放就基本我国碳排放的总量,如果要降低我国碳排放量的增长,应逐步降低工业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将是一个政策选择。051015202530354045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业占比产%)(农林牧渔业 工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 其他行业图7-7 1995-2009年我国各产业产值占比igure.7-7 Output valu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in our country during 199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丽颖;;中国碳减排财政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分析[J];财会研究;2011年13期

2 陈桂龙;刘云佳;;中国企业自愿减排状况首次披露[J];中国建设信息;2011年13期

3 周华;崔秋勇;郑雪姣;;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的环境工具的最优选择——利用排序多元Logit模型及离散计数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年09期

4 南开大学百项工程研究组;;试论目前居民生活中最有效的碳减排措施——以天津地区为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1年07期

5 包慧英;;浅谈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低碳会计[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9期

6 郭雪白;陈海滨;周靖承;刘金涛;;郑州市生活垃圾碳减排潜能初析[J];环境卫生工程;2011年03期

7 王秀波;曹宝;;基于DBOC的碳减排方案研究[J];环境科技;2011年S1期

8 杨长宏;;我国碳减排之浅析[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9 惠聪;;碳减排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从《京都议定书》到碳关税[J];北方经济;2011年10期

10 钟锦文;张晓盈;;美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实践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景龙;;向碳减排行动建一言[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2 曹宝;罗宏;王秀波;;中国碳减排方案及其推进机制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张真;;对我国未来碳减排推进模式的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黄馨;李少睿;;国际碳减排博弈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运作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水泥技术路线图2009~2050年碳减排目标[A];第三届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论坛暨全国水泥企业总工程师联合会年会文集[C];2010年

6 曹卫东;;发展绿肥是实现农业固碳减排的有效措施[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竹涛;赵金龙;邰世康;陈旭;方岩;;国际碳减排技术发展趋势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孙明超;张慧娟;郭家秀;尹华强;;燃煤电厂应对气候变化及碳减排工程技术与创新[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王赞信;卢英;武剑;;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与途径[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纪玉山;关键;王塑峰;;经济稳定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优化模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陈小方;澳洲人不再热衷碳减排[N];光明日报;2008年

2 海蒂;发展电动汽车能否导向碳减排[N];上海科技报;2009年

3 记者 王刘芳;天平汽保 28万元购买8026吨碳减排指标[N];北京日报;2009年

4 记者 卜海涛;国内首单自愿碳减排交易签约[N];中国财经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郭艺s

本文编号:2755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55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5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