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石漠化区耕作污染的地下水微生物—毒理联合响应机制及模拟

发布时间:2020-07-25 08:26
【摘要】:土壤水基质环境是研究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细菌群落总数、总大肠杆菌群落总数)联合响应机制的关键点。不同基质环境条件作用下对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机制响应作用的重点科学问题分别为: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联合响应机制及岩溶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的预测。首先,本文将正交试验原理引入粗糙集理论建立初始决策表,对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然后,以典型石漠化区云南泸西小江流域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基质环境条件(温度、PH和孔隙率)对岩溶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的响应关系;最后,建立石漠化区岩溶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的预测模型。主要成果如下:一、确认了温度、PH和孔隙率为影响岩溶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响应的主要环境因素。室内条件下模拟石漠化区原状地层的土壤水渗透过程,参考正交实验原理建立粗糙集理论的初始决策表,对温度、光照、PH、粒径、孔隙率、NaCl浓度、水流速度7个影响因素进行属性约减,结果表明:排名前三的环境因素温度、PH和孔隙率(累计贡献度达到85.93%)为微生物-毒理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二、揭示了主要环境影响因素(温度、PH和孔隙率)对岩溶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的响应机制。温度是直接作用于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的影响因素;PH值和孔隙率通过改变土壤水环境含氧度和介质表面的电荷覆盖情况,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改变地下水环境的电荷正负及氧化还原环境,进而改变岩溶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变化。三、建立了石漠化区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的预测模型。温度、PH和孔隙率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对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的响应机理不同,但通过PSO-SVM(支持向量机粒子群)算法对实验数据通过非线性变换映射到多维空间,建立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训练样本集,然后基于凸二次规划求取最优线性分类面(极值解就是全局最优解),完成石漠化区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的预测模型。综上,揭示不同基质环境条件下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的响应机制,建立石漠化区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微生物-毒理指标的预测模型,可准确判断研究区岩溶水资源和土壤带内的生态环境污染程度,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污染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X523;X171.5
【图文】:

水资源,比重,岩溶水资源,西南岩溶区


图 1-1 水资源比重图Fig.1-1 Proportion of water resources国西南岩溶区(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东)(桂、黔、滇、川、渝、鄂、湘、粤八个省市、区范围)汇集 46 个民族00 多万人口,地下水资源量大,且岩溶水资源约占地下水资源的 50%以上

地理位置,小江流域,概况,岩溶水文系统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2.1 地理位置本研究提及的石漠化岩溶区小江流域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3°30′~104°05′”,北纬“24°10′~24°45′”,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位于“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上,是红河州通往贵州及西南各地的重要通道,总面积 1009.28km2,属南盘江水系一级支流,岩溶面积 70%以上。小江流域是一个流域规模及岩溶盆地特征典型、地质环境类型多样、岩溶流域完整、功能分区典型完整的岩溶水文系统(图 2-1)。

洼地,山峰,地貌,面积


山区;2.盆地上游溶丘台地槽谷区;3.盆底周边岩溶峰丛洼地区谷区;6.一级地貌分区代码;7.二级地貌分区代码;8.一级地貌0.水库;11.流域界线图 2-2 研究区地貌类型 (王宇)Fig.2-2 The landform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udy area地貌岩溶中山区(A1):面积 391.24km2,位于小江流域东部和山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38.76%。地形起伏较大,割深度 200-700m,坡度一般 8-15°,少部分大于 25°切割深度 100-200m,坡度 8-15°,少部分大于 25°。地、洼地的组合,东部主要表现为峰丛洼(谷)地。地形所占的面积远远大于负地形所占的面积,其形态特有的山峰很尖锐,山峰四周陡峭,其基座之间分布着洼-500m。洼地中常发育有漏斗和落水洞,洼地底部一般覆裸露,石漠化严重,仅有稀疏灌丛分布。地下水以管道交界处有小泉水出露,多具季节性。谷底相对平坦,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颖;王帅伟;刘珊珊;;落石落距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2 袁颖;王帅伟;满兵;;四川都江堰椿芽树沟泥石流特征参数计算及防治工程设计[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年02期

3 王先义;黄华东;王小委;赵欢;陈桦深;李连超;;基于LM-BPNN方法的爆破震动灾害预测模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35期

4 耿立波;刘涛;俞士汶;孙茂松;杨亦鸣;;当代机器语言能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语言科学;2014年01期

5 高广海;;水沙环境中大肠杆菌迁移转化模型的解析解[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6 钱林波;元妙新;陈宝梁;;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2012年05期

7 杨忠委;王华然;孙欣;包慧;李嵩;尹静;;饮水缓释消毒片杀灭水中大肠杆菌及控制菌落总数的效果评价[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年06期

8 荣兴民;黄巧云;陈雯莉;蔡鹏;梁巍;;细菌在两种土壤矿物表面吸附的热力学分析[J];土壤学报;2011年02期

9 丁世飞;齐丙娟;谭红艳;;支持向量机理论与算法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荣兴民;黄巧云;陈雯莉;梁巍;;土壤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环境效应[J];生态学报;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2769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69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d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