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吲哚好氧转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基因解析

发布时间:2020-07-27 18:15
【摘要】:吲哚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代谢都能产生吲哚。研究表明吲哚是焦化废水和畜牧业废水中典型的氮杂环芳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产生较大危害,吲哚的微生物转化是该类废水生物处理和资源化的关键。吲哚的生物转化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迄今仍存在微生物群落信息缺乏、降解菌资源有限且降解机制不明晰等问题。本论文从微生物群落、纯菌特性及功能基因三个层面对吲哚好氧生物转化过程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吲哚好氧转化的微生物群落信息,分别考察了实际焦化污泥和吲哚废水反应器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实际焦化废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组成较为一致,主要菌属包括Thiobacillus、Comamonas、Gp4、Azoarcus、Thauera、Kineosporia、Ensifer和Rhodoplanes。进一步构建并运行两种吲哚模拟废水生物反应器,分别为市政污泥体系(A体系)和焦化污泥体系(B体系)。两个体系都能有效去除吲哚并且生成靛蓝类物质。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当吲哚和葡萄糖共代谢时,Azoarcus和Thauera是污泥中的核心微生物,其在A和B体系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7.94%和24.34%;当吲哚为唯一碳源时,Alcaligenes和Comamonas演变成核心菌属,其中Alcaligenes在B体系中的丰度高达49.41%,其他主要的菌属还包括Burkholderia、Pseudomonas 和 Cupriavidus 等。从吲哚驯化的微生物群落体系出发,利用微生物纯培养技术获取吲哚降解菌并考察其降解特性。通过吲哚驯化和反复平板涂布从反应器污泥等样品中筛选得到6株能以吲哚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其中菌株Comomonas sp.IDO1、Comomonas sp.IDO2和Xenophilussp.IDO4 能在一周内去除 100 mg/L吲哚,菌株Burkholderia sp.IDO3、Cupriavidus sp.IDO和Cupriavidus sp.SHE 降解效率较高,能在 24 h 内降解 100 mg/L吲哚。选择菌株Cupriavidus sp.SHE进行深入研究,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表明菌株在吲哚无机盐培养基中生长时,中间产物为靛红、靛红酸和邻氨基苯甲酸。对菌株SHE进行全基因组和比较蛋白质组解析,菌株共有6581个蛋白编码序列,蛋白质组检测到1117个蛋白,其中118个蛋白显著上调,59个蛋白显著下调。上调变化的蛋白中有两个基因簇(基因簇Ⅰ和Ⅱ),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基因簇Ⅰ可能参与吲哚氧化的过程,基因簇Ⅱ可能参与邻氨基苯甲酸的代谢过程。以吲哚降解菌株SHE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信息为基础,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菌株SHE降解吲哚机制。RT-qPCR实验表明基因簇Ⅰ中she5651-she5654 4个基因在吲哚无机盐培养基中均显著上调表达;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得到基因敲除菌SHE-A5652和SHE-A5653A5654,敲除菌的吲哚降解能力显著降低,且不能以吲哚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对基因簇Ⅰ进行克隆实验,证实该基因簇能够催化吲哚转化,且she5652是负责吲哚氧化的功能基因,命名为indA。RT-qPCR实验表明基因簇Ⅱ中she1808-she1814 6个基因在吲哚无机盐培养基和邻氨基苯甲酸无机盐培养基中均显著上调表达;基因敲除菌SHE-△1814降解吲哚的能力和野生菌株SHE相似,但不能以吲哚和邻氨基苯甲酸为唯一碳源生长;对基因she1810进行异源表达和酶学分析,产物分析显示该蛋白能催化邻氨基苯甲酸生成邻氨基苯甲酸辅酶A。综上分析推测出菌株SHE降解吲哚的机制:吲哚首先在基因簇Ⅰ作用下被氧化,然后生成靛红和邻氨基苯甲酸,最后在基因簇Ⅱ作用下通过罕见的邻氨基苯甲酸辅酶A途径进一步降解。以吲哚降解过程中的功能蛋白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基因重组技术探究吲哚加氧酶特性和应用。IndA与Pseudomonas菌株中传统的苯乙烯单加氧酶StyA相似性为30%左右,与Rhodococcus opacus菌株中新型的苯乙烯单加氧酶StyA1和StyA2B相似性为40-60%,在系统进化树中属于一个独立的分支,该加氧酶在Cupriavidus、Acientobacter和Burkholderia等菌属中广泛存在。IndA能在FAD和NADH存在下催化吲哚反应,在37"℃和pH 8.0的磷酸钾缓冲溶液中催化活性最高,对吲哚的Km和kcat值分别为0.36±0.10 mmol/L和1.53±0.16 min-1,此外IndA还能催化一系列吲哚衍生物反应生成色素类产物。将基因 indAB(she5652-she5651)导入到 Escherichia coli BL2l(DE3)中构建了重组大肠杆菌IND_AB,该菌株能催化色氨酸合成靛蓝,最适条件为:温度30℃,转速150r/min,接种时添加1.0mmol/LIPTG作诱导剂,在色氨酸1g/L、NaCl3.55g/L和酵母浸粉5.12 g/L的培养基中生长48 h,最终靛蓝产量为307mg/L,比未优化条件下靛蓝产量(70 mg/L)提高339%。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703;X172
【图文】:

吲哚,化学结构


(1)吲哚的物化性质逡逑口引噪,化学式为C8H7N,CAS登录号为120-72-9,由苯环和H比略环并联形成的l#杂逡逑环芳香化合物,又称苯并吡咯,其结构如图1.1所示。吲哚的相对分子量为117.15,熔逡逑点52_5°C,沸点254.7°C邋(101.3kPa),密度1.22g/cm3(18°C)【l】。在室温条件下吲哚为无逡逑色或白色晶体亮片状,溶于乙醇、乙醚、苯和丙酮等,在20°C水中的溶解度为0.]9g/〗00逡逑mL左右,但可溶于热水。吲哚是一种亚胺,浓度低时具有茉莉花香气,浓度高时具有逡逑粪臭味,该特点与其衍生物3-甲基吲哚类似,但3-甲基吲哚(粪臭素)浓度高时气味更逡逑加强烈持久。吲哚和3-甲基吲哚在动物肠道和排泄物中共同存在,是产生臭味的主要原逡逑因之一_。逡逑H逡逑7逦1逡逑图1.1吲哚的化学结构逡逑Fig.邋1.1邋Chemical邋structure邋of邋indole逡逑吲哚类物质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印染等行业。例如逡逑吲哚及其衍生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性、抗菌活性、杀虫活性以及抗肿瘤活逡逑性等

吲哚,色氨酸酶,色氨酸合酶,色氨酸操纵子


e逦DIMBOA逡逑图1.2植物合成吲哚的代谢途径逡逑TSA是色氨酸合成酶a亚基,TSB是色氨酸合成酶p亚基,IGL是磷酸-3-甘油磷酸裂解酶,BX卜7逡逑是合成D1MBOA的相关酶逡逑Fig.邋1.2邋Indole邋synthesis邋pathway邋in邋plants逡逑TSA邋is邋the邋a邋unit邋of邋tryptophan邋synthase,邋TSB邋is邋P邋unit邋of邋tryptophan邋synthase,邋IGL邋is邋indole-3-glycerol逡逑phosphate邋lyase,邋BX1-7邋are邋the邋related邋enzymes邋for邋DIMBOA邋production逡逑部分细菌具有合成吲哚的能力,关于其代谢机制和合成特性研宄比较深入。早在逡逑1897年,Theobald邋Smith就发现大肠杆菌能够产生吲哚吲哚在微生物中的代谢途径逡逑如图1.3所示。微生物体内的色氨酸合成酶基因簇似能够将分支酸依次转化为逡逑邻氨基苯甲酸、IGP、吲哚和色氨酸,但是吲哚作为催化中间产物并不会从色氨酸合成逡逑酶中释放出来。不同于色氨酸合成酶,色氨酸酶可催化色氨酸生成吲哚、丙酮酸和氨。逡逑色氨酸酶操纵子含有三个基因

吲哚,细菌体,运输过程


,11引噪会诱导大肠杆菌中多种转运基因的表达,包括acrD,acr£,出和但是这些转运基因在吲哚运输中的作用还未得到证明[46e等人一篇关于吲哚的综述中,提出目前关于吲哚的转运研宄一直何在细胞间运输对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6]。在总结前人研andez等人在2011年以£.邋co//为研宄对象,利用体内和体外实验膜间的转运过程[411。在该研究中,对吲哚浓度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胞内吲哚浓度的方法往往是首先收集和清洗细胞,然后破碎细胞量,但是由于吲哚能够迅速的进出细胞,这样会导致在清洗的过放出来影响实验结果。作者巧妙的利用了一个基于苯乙烯单加氧,苯乙烯单加氧酶在微生物体内表达,能够高效的将体内吲哚转蓝进行定量测定即可推算出吲哚的浓度。最后在体外实验中,测中转运过程,结果表明吲哚的转运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参与,是一然作者不否认转运蛋白如Mtr和AcrE可能在吲哚运输中扮演一被高估了。逡逑—Indole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健;邓先余;许爱清;康健;;湘江长沙段污染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污染物关联性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1年02期

2 程海鹰;孙珊珊;梁建春;汪娟娟;罗一菁;魏利;张忠智;;油藏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子分析[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年09期

3 彭芳芳;罗学刚;王丽超;赵鲁雪;;铀尾矿周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11期

4 刘永军;郑昕;金鹏康;;石油集输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9年03期

5 张燕;周巧红;张丽萍;王川;贺锋;吴振斌;;冬季湿地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11期

6 洪璇;刘彬彬;张晓君;赵立平;;喹啉与吲哚驯化的反硝化反应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比较[J];微生物学报;2008年04期

7 李佳霖;王中华;秦松;汪光义;;大连长山群岛海岸带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J];微生物学报;2011年05期

8 杨萌青;李立明;李川;李广贺;;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分布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2期

9 滕应;徐莉;邹德勋;李振高;骆永明;;多氯联苯复合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J];生态环境;2007年06期

10 牛佳;周小奇;蒋娜;王艳芬;;若尔盖高寒湿地干湿土壤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J];生态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海燕;贺江舟;徐彪;张利莉;;新疆南疆连作年限棉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A];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谢冰;米文秀;徐亚同;;石化废水臭气的生物处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范艳君;朱玲;;珠江口颗粒附着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学军;;蛋白质组学—药物发现的新途径[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一部分)[C];2002年

5 曾嵘;夏其昌;;蛋白质组学的国内外进展[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曾嵘;夏其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些体会[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石荣;程刚;贺福初;;线粒体蛋白质组学研究概述[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严顺平;孙卫宁;张敏华;苏维埃;汤章城;;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水稻抗盐机理[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张国林;陈子s

本文编号:2772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72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4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