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赤潮灾害分布规律与卫星遥感探测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X55
【图文】:
河口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占总数的30%,海湾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占29%,养殖型赤潮的发现次数占27%沿岸流型和上升流型均各占6%,外海型赤潮最少,只占2%,见图5。沿岸流型6%上升流型外海型6黔2%河口型30%养娘型27%一~~~.~~海湾型29%图5我国赤潮成因类型比例图河口型赤潮的主要发生区域由北向南为辽河口、滦河口、老黄河口、小清河口、长江口、永安溪、欧江、九龙江、珠江口等河口区。其中以长江口、珠江口和辽河口三处河口的发生次数最多。海湾型赤潮的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大连湾、渤海湾天津港附近海域、莱州湾、胶州湾、大鹏湾和深圳湾等海域。养殖型赤潮主要发生在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口至庄河市青堆子沿岸海域,河北省黄弊市岐口至黄骆港沿岸海域,山东省龙口至蓬莱沿海、烟台四十里铺沿海,浙江省象山港、三门湾,福建省福宁湾、三沙湾、东山沿海,广东省饶平沿海、大亚湾澳头附近海域。沿岸流型赤潮主要发生在辽宁省大连市老铁山水道至蛇岛海域、盖县沿海、葫芦岛市菊花岛附近海域,河北省秦皇岛市沿海、山东省日照沿海、广东省雷州半岛附近海域、海南省东部沿海、詹县附近海域。上升流型赤潮主要发生在浙江沿海,与河口型赤潮和养殖型赤潮一起危害着浙江沿海的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与二者不同的是,这类赤潮主要发生在浙江省台山列岛一南鹿山列岛一台州列岛一线的东侧海域,离陆地较远,发生的赤潮面积也相对较大,为数百至上千平方公里。外海型赤潮主要发生在南黄海中部海域
第6章近岸海域叶绿素与赤潮水体的AVHRR探测个是440rnn附近的蓝光波段,另一个在665lun附近的红光波低了水体中发射的蓝光或红光的数量。在开阔的大洋中,叶绿的影响,Gordon等利用蓝光反射率和绿光反射率的比值,采中的叶绿素浓度。在河口区,像铁氧化物和DOP也吸收蓝光段,这些组份吸收的光比叶绿素和其他相近的色素(如褐色素光可能比蓝光更适合于估算河口区的叶绿素浓度。由于近红外,不管受到水体多么强烈地吸收,近红外波段的光也能被泥沙,近红外反射率可用于浊度变化信息的提取。红外反射率比值可以探测叶绿素。相对近红外反射率而言,叶光反射率,因此近红外波段有效地归一化了这个比值反映的浊浮物浓度而言,叶绿素浓度的增加将降低红光反射率。同样,红光反射率不象叶绿素浓度较低时那样随悬浮物浓度迅速变化,反,近红外反射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率。因此,红光与近红外口区叶绿素的浓度,就象大洋中的蓝/绿光比值一样。与数据采集
值分别为0.41(6月l日)、0.28(9月5日)和0.35(9月6日),17个站位的C21均值为0.49,均方差为0.10133,最小值为0.315,最大值为0.642。以9月5日的图像计算结果为例,见图5在辽河三角洲顶部(双台子河入海口)处的CZI为0.4左右,在入海河流的羽流扩散区内的C21为0.25左右,在河流扩散区的外侧,即靠近辽东湾中部一带海域的CZI为0.35左右,在辽东湾西部即靠近秦皇岛近岸海域的CZI最高达到2.9,另外一个高值区出现在辽东半岛的西南侧一带,也接近3,可推断为赤潮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为2.22mgrn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晓慧;王娟;孟庆凌;;赤潮快速预警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07期
2 王燕春;;复合导线粗差探测及编程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年0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名江;邹景忠;;我国的赤潮灾害及防御对策[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七[C];2002年
2 黄韦艮;;赤潮灾害预报技术研究进展[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胡飞;倪炜;董健;何方敏;陈良兵;李青侠;朱耀庭;;复杂天气对地基毫米波辐射计探测的影响[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4 韩震;柴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在赤潮灾害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5 李忠强;卜志国;杨建强;高晓慧;;青岛奥帆赛场赤潮监测预警技术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6 赵冬至;文世勇;;中国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姜文明;韩言柱;;山东近海海域赤潮灾害及防治对策的探讨[A];论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全国沿海地区减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谭碧涛;陈力子;贺玉;张新;;导弹目标短波红外探测模型研究[A];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陆斗定;王春生;黄韦艮;;赤潮的预警与管理[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0 张春桂;任汉龙;吴幸毓;曾银东;;福建近海赤潮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田东霖;第一季度全国海域共发现五起赤潮灾害[N];中国海洋报;2009年
2 陈艳拢;赤潮灾害卫星遥感业务化监测系统[N];中国海洋报;2011年
3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郑天凌;“以菌治藻”有效防控赤潮灾害[N];经济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蒲朋;赤潮灾害应当加强防治[N];中国海洋报;2001年
5 周英峰 廖文静;赤潮又现 警钟敲响[N];经济日报;2001年
6 杨清双;压舱水导致赤潮灾害有了重要证据[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7 石谷;赤潮灾害与海洋污染[N];解放日报;2001年
8 黄中;海洋污染与赤潮灾害[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游雪晴;专家呼吁推进赤潮灾害的综合性研究[N];科技日报;2001年
10 特约记者 谢恩年;防治赤潮灾害还需措施到位[N];中国海洋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冬至;我国赤潮灾害分布规律与卫星遥感探测模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古中博;赤潮灾害及其综合防治的生态、经济与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楼t林;浙江沿岸上升流遥感观测及其与赤潮灾害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亦方;微波检测人体皮下肿瘤的研究及其探头的优化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00年
5 李莹莹;基于移动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节能目标跟踪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冯剑丰;浮游生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与赤潮的预测预警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姬鹏;知识发现技术在赤潮分析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新建;堤坝集中渗漏温度场探测模型及数值实验[D];河海大学;2006年
9 孟庆良;客户价值驱动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10 刘颖;基于最优搜索理论的流域事故性污染源搜索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莉;中国赤潮灾害影响下的海洋劳动者收入损失最小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文世勇;赤潮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3 房月英;三都湾赤潮监控区海水富营养化与赤潮发生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姜独yN;青岛奥帆赛场及邻近海域赤潮监控预警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宁勇;数据挖掘在海洋环境在线监测及赤潮灾害智能预警系统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8年
6 张双狮;伪随机编码脉冲在UWB搜救雷达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7 李俊;海洋环境在线监测及赤潮灾害预报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袁美玲;大亚湾海域海洋卡盾藻生长特征及地理来源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刘维维;空中交通防撞算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佟蒙蒙;我国赤潮的分型分级及赤潮灾害评估体系[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73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73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