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大量产生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转变污泥处置思路,寻求合理的污泥资源化途径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微生物脱盐电池(Microbial Desalination Cells, MDC)能够在利用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产电的同时淡化盐水,为污泥的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然而,目前对于MDC系统性能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在底物研究中,直接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常规脱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作为阳极底物的报道还很少,而对于产电后剩余阳极污泥的后续资源化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提出了将脱水污泥作为MDC阳极底物进行产电、脱盐的能源化利用方式,以及利用处理后的阳极污泥改良盐碱化土壤的资源化利用方式。为了提高MDC性能和有效避免由于脱盐导致的阳极污泥盐分过量累积,对MDC构型进行了改进,构建了五室微生物脱盐电池(5c-MDC)、五室微生物电容型脱盐电池(5c-MCDC)和七室微生物双脱盐电池(7c-MDDC)三种构型的MDC,并研究它们的产电脱盐性能、阳极污泥中有机物降解、重金属形态转化和植物营养特征变化规律,进而研究了脱水污泥和阳极处理后污泥对盐碱化土壤的改良作用和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 研究结果表明:以脱水污泥为阳极底物的MDC具有启动快(5~6d),长期运行稳定的优势(200~300d)。三种构型的MDC产电效率相近,且以5c-MDC的产电效率最高,Pmax可达3.178W/m3。脱盐性能方面,5c-MDC的脱盐效率最高,且脱盐效率随着NaCl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即61.48±0.10%(2g/L)52.50±0.26%(10g/L)48.30±0.61%(35g/L)。5c-MCDC和7c-MDDC均可以有效避免阳极污泥盐分的增加。在污泥降解方面,7c-MDDC的效果最好,运行42d阳极污泥的有机质去除率达到17.71%,200d达到32.7±0.81%,且污泥中速效氮、磷、钾含量的增加最为明显。运行42d阳极污泥浸提液种子发芽指数可达到66.63±3.02%。对5c-MDC与7c-MDDC长期运行性能的研究中发现:随运行时间的延长,阳极污泥的pH值始终维持在6.5~7.5之间,污泥溶解性有机物中腐植酸类荧光峰强度明显增加,重金属形态组成中稳定的残留态比例明显增加,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降低明显。 以脱水污泥和阳极污泥改良盐碱化土壤的结果表明:两者均可以降低土壤的容重、pH值、碱化度,并增加土壤中有机质、总氮、总磷、速效氮、磷、钾的含量,且阳极污泥的效果要优于脱水污泥。当污泥投加比例超过30%可使土壤容重降低到1g/cm3以下,pH降低1~2个单位,碱化度降低到30%以下,并使得土壤有机质增加2.0~5.9倍,总氮增加1.5~4.6倍,总磷增加1.5~4.5倍,速效氮增加3.7~10.5倍,速效磷增加4.1~19.7倍,速效钾增加1.1~1.8倍;随孵育时间的延长,施用污泥后土壤的容重、pH值、碱化度、有机质、总氮含量持续降低;速效氮、磷、钾含量逐渐增加。种子发芽试验和作物盆栽实验均得到了污泥合理投加比例为30%~50%。经过长期孵育和植物生长后,施用污泥的盐碱化土壤中0.05~1mm微团聚体比例增加,土壤溶解性有机物中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富里酸和腐植酸的荧光强度均有所增加,表明污泥的施用促进了团聚体的形成,增加了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提高了土壤的腐殖化程度。然而,两种污泥的施入均会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在施用初期重金属生物有效性也有所增强,但重金属含量仍明显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形态上仍以残留态比例最高。经过长期的孵育,除As外,其余元素生物有效性均有所降低,并向更稳定残留态转化。5种可检测到的重金属和类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小麦和土壤/紫花苜蓿中的富集系数依次是Ni,Zn,B,Cu,Cr,且同种元素在紫花苜蓿中的富集系数大于在小麦种的富集系数。 本文提供了一条系统化的脱水污泥综合利用途径,可为MDC的性能优化与功能拓展,以及污泥改良盐碱化土壤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703.1
【图文】: Fig.1-1 Working principle of MDC脱盐电池性能的因素分析池在理想状态下的热力学电压 Ethermo(V)可实际运行过程中难免出现能量损失,因此实去各种主要的能量损失的电压,如式(1-6)[ ln( )0RTEE
技术路线图
Fig. 2-1 Schematic of biocathode 5c-MDC reactor(2)石墨粒;(3)阴离子交换膜;(4)阳离子交换膜;(5)Ag/氧泵;(7)曝气头;(8)气泡;(9)电阻箱;(10)进口;(12)取样口te fiber brush; (2) graphite granules; (3) anion-exchange membraon-exchange membranes (CEM); (5) Ag/AgCl reference; (6) air (8) air bubbles; (9) external resistance; (10) inlet; (11) outlet; (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杰;孙文彦;马卫萍;尹红娟;李怀军;曲善功;曹卫东;;盐碱土改良技术回顾与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2 林代炎;杨菁;叶美锋;林琰;翁伯琦;;不同污泥肥料对水稻和大豆的肥效实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1期
3 刘凤侠;林地处理城市污水污泥——硝态氮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对地下水的影响[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S1期
4 徐争启;倪师军;庹先国;张成江;;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中重金属毒性系数计算[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2期
5 尹军,谭学军,廖国盘,翟佳麟,刘国栋;我国城市污水污泥的特性与处置现状[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S1期
6 黄游;陈玲;赵建夫;;园林施用堆肥污泥后土壤中氮的淋滤和迁移行为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7 孙玉焕;骆永明;吴龙华;滕应;;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污水污泥重金属含量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04期
8 陈同斌,黄启飞,高定,郑玉琪,吴吉夫;中国城市污泥的重金属含量及其变化趋势[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9 蔡全英,莫测辉,吴启堂,王伯光;城市污泥堆肥处理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的变化[J];农业环境保护;2001年03期
10 王新;贾永锋;;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污泥土地利用可行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淑更;脱水污泥的土地资源化利用及其环境效应的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
2776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7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