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溶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水体中,对其分子组成进行分析表征有助于了解其环境行为和归宿。尽管该类化合物在宏观上以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来表示,但是对其化学组成及其在处理过程中的转化机理了解甚少。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机废水,而这些废水中的DOM不仅包含天然水体中普遍存在的天然有机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还含有化石燃料本身带来的衍生污染物。本文的目的就是对典型化工废水可溶性有机物进行分子层面的表征。结合新型的样品前处理及分析方法和水处理工艺流程,对废水中的DOM进行分子层次的表征并阐明DOM在典型水处理过程中的转化规律。结合可溶性有机碳(DOC),三维荧光光谱(EEM)和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 MS)分析表征法,对典型煤气化废水(Coal gasification wastewater,CGW)处理流程废水DOM的性质和转化行为进行分析。原始CGW的DOC较高,随着处理流程的进行逐渐降低,中间的生化过程对DOC的去除性能并不显著,但是DOM的亲水性随着处理过程逐渐增强。三维荧光结果表明蛋白质类(Protein-like)化合物易于去除,而类富里酸类(Fulvic acid-like)化合物是一类难以处理的有机物。经过生物处理后,分子组成的多样性显著增加。在最后的NaClO处理过程中,新形成化合物具有高度饱和的特点,另外会生成具有潜在毒性的含氯副产物。基于离子交换和反相保留的作用原理,使用串联离子交换性固相萃取法(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分离和富集炼厂废水和煤化工废水中的DOM。经过分离后可以得到疏水酸性分(Hydrophobic acid,HOA)、疏水中性分(Hydrophobic neutral,HON)、疏水碱性分(Hydrophobic base,HOB)和亲水分(Hydrophilic substance,HIS)。其中的HOA、HON和HOB三个组分可以通过正负离子ESI FT-ICR MS进行表征,避免了传统树脂分离法需要脱盐的步骤。另外,该方法也可以提高DOM的萃取收率(72.6%vs 59.1%)。在负离子模式下,HOA组分中富集了多氧类化合物;在正离子模式下,HOB组分中主要为含氮类化合物。与常规的一步SPE法相比,串联法得到的DOM分子组成更加全面,特别是对一些低含氧数的含氮化合物。环烷酸是油砂废水(Oil sand process affected water,OSPW)中的主要有机物,并被认为与生物毒性相关。考察了紫外/过硫酸盐(UV/Persulfate)高级氧化法对环烷酸(Naphthenic acids,NAs)模型化合物环己甲酸(Cyclohexanoic acid,CHA)的去除性能及其机理研究,反应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模型。与紫外/过氧化氢法(UV/H_2O_2)相比,UV/Persulfate降解性能高效,反应速率是UV/H_2O_2法的2倍以上。过硫酸盐本身分解产生的自由基硫酸根自由基(SO_4·~-)与CHA反应速率常数为5.3×10~7 M~(-1) s~(-1)。通过自由基猝灭实验发现羟基自由基是该过程的主要自由基。对于不同基团的环烷酸模型化合物,含有长碳链、饱和环和芳香环官能团的环烷酸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该方法也被进一步应用于实际的OSPW中,并采用同步荧光光谱(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a,SF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TOF-MS)来评价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变化。该方法优先去除具有荧光响应的化合物,而对O2-,O3-,O4-,O5-NAs的降解效率分别为83.8%,49.3%,46.8%和-29.8%。对O2-NAs的降解行为也符合准一级反应模型,反应常数在0.0156 min~(-1)到0.1511 min~(-1)之间。毒性测试发现反应后的OPSW的生物毒性显著降低,对Vibrio fischeri的抑制效应由32%将至11%。对比基于不同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法(AOPs),包括紫外/过氧化氢(UV/H_2O_2),紫外/自由氯(UV/Chlorine)和紫外/过硫酸盐(UV/Persulfate)法处理油砂废水过程中DOM的转化规律。DOC的结果表明,发现该处理过程中对DOM只是进行了转化而非矿化,氧化处理后废水中DOM亲水性增强。相比于UV/H_2O_2和UV/Chlorine,UV/Persulfate法对环烷酸的去除效果和毒性降低效果最好。处理过程中DOM的H/C的变化随着氧化剂的用量变化,表明不同自由基浓度下作用机理的不同。在UV/Chlorine处理后的DOM中鉴定出一氯和二氯的副产物,强度和多样性和次氯酸钠使用剂量有关。另外,在高剂量(4mM)的UV/Persulfate过程中,也会产生一氯的副产物,原因可能在于竞争反应过程中会产生氯自由基。对DOM转化规律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UV/H_2O_2和UV/Persulfate作用机理相似-即羟基自由基占主导地位。而在UV/Chlorine法中由于氯自由基的作用,导致和另外两种处理法作用机理有所不同。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X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元鹏;石玉;张柳青;周蕾;施坤;刘明亮;周永强;张运林;;千岛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光谱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J];环境科学学报;2019年11期
2 雷利利;裔静;周俊;殷俊晨;王攀;;柴油机颗粒排放物中可溶性有机物的成分分析[J];车用发动机;2016年02期
3 柳彩霞;郭子祺;张宝钢;雷霞;马茵驰;;太湖流域昆承湖春季颗粒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特性[J];湖泊科学;2011年05期
4 付宇;韦玉春;周宇;;水体中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测量及其变化[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5 陆小青;柴晓利;;大孔树脂对渗滤液中可溶性有机物的吸附性能[J];净水技术;2012年03期
6 周起超;张运林;周永强;陈毅良;秦江;聂菊芬;;抚仙湖秋、冬季光衰减特征及其与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关系[J];湖泊科学;2016年06期
7 柳先平;李磊;戴金凤;王小如;黎先春;;不同水体中有色可溶性有机物质荧光光谱定量分析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年10期
8 张运林;秦伯强;龚志军;;太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荧光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吸收的关系[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9 冯胜;张运林;秦伯强;;太湖梅梁湾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光化学降解[J];中国环境科学;2006年04期
10 张运林,吴生才,秦伯强,陈伟民,朱广伟;太湖梅梁湾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对光的吸收[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毛丽;孙兆海;余益军;鲜U_鸣;于红霞;;可溶性有机物对四溴双酚A的增溶作用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8暨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运林;秦伯强;陈伟民;;梅梁湾藻华暴发期颗粒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吸收光谱[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柳彩霞;郭子祺;张宝钢;雷霞;马茵驰;;生态修复后的昆承湖颗粒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特性[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4 杨怡;杨铮铮;黄于芬;陈耀强;;Pt/(Al_2O_3)x-(TiO_2)1-x催化剂用于柴油车尾气中HC CO和NO_X的氧化[A];第九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助力两型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会议论文集(NCECM 2015)[C];2015年
5 李勇勇;徐春明;史权;;炼厂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的表征[A];中国化学会首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6 邵忠瑛;张仲荣;高俊华;;SCR后处理系统对柴油机颗粒物成分的影响研究[A];2010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党瑞红;周俊山;范海;;海滨锦葵耐盐机理的研究[A];山东省植物生物学研究进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飞;治理PM2.5,从精准测定开始[N];科技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房治;石化废水可溶性有机物分子组成及其在水处理过程中转化规律[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俊彦;水-沉积物体系中四溴双酚A吸附行为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9年
2 袁硕;增温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物数量与组成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3 曹志磊;可溶性有机物对土霉素在热带稻田土壤中环境行为及植物毒性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7年
4 刘明亮;太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熊义锋;活性污泥对可溶性有机物的选择性吸附[D];河南工业大学;2017年
6 张睿;可溶性有机物作用下敌草胺对油菜生物毒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7 吴鑫;可溶性有机物对绿麦隆环境行为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8 乔爱萍;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农田土壤多环芳烃的水迁移及其影响因素探讨[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常单娜;我国主要绿肥种植体系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物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10 周亚明;典型内陆水体有色可溶性有机物遥感反演[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
2783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8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