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汤旺河流域林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开展定量分析,以植物的吸附功能为理论基础,基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特征研究,开展重金属迁移、富集规律研究。利用野外样地调查与苗木栽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以下研究内容:(1)定量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确定主要金属污染物类型;(2)对现有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i)林植株重金属富集能力进行定量分析;(3)开展苗木栽植试验,对比分析兴安落叶松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树种苗木对于土壤的重金属净化能力。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六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含量分布的规律性不明显,反映出在试验区内,林地土壤遭受重金属污染的情况十分复杂,需要继续深入开展研究。试验区土壤中六种重金属平均含量为以Zn元素的含量最高,Cr的含量最低。Cr、Cu、Ni、Pb和Zn五种元素的含量较背景值要高出很多,其中Cd的含量超出背景值将近5倍,Pb也有1倍多的差值;Cr的含量值较低,不足背景值的50%。在全部的108个取样点中,全部六种元素的含量值均有不同数量的取样点含量超过背景值,其中尤以Zn元素最为显著,Cd的超标量最少。除Ni以外,Cd、Cr、Cu、Pb和Zn的平均数与中数相差不大,六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rPbCdNiCuZn,都未超过1.0,均属中等变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具有很高的的均匀性。Cd、Cr、Cu、Pb和Zn元素的分布具符合正态分布。(2)兴安落叶松对于Cr、Cu Ni、Pb与Zn都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对于Cd则表现出零星检出。从重金属元素分布规律看,大致规律为树皮中的含量最高,根部的其次,木质部的最低。部分重金属元素,如Cr、Cu的一些分布规律与土壤层的含量分布规律不同程度的吻合,其他元素的耦合度较低,甚至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分布规律,与土壤层之间,根部、木质部与树皮三部分之间都没有规律可循。从落叶松对于五种重金属元素的吸附性能的相关作用来看,Zn对于其他元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负相关;Cr则与Ni、Pb表现出强烈的正相关作用。Cr、Cu、Ni与Pb这4种元素的富集系数以及转运系数大致表现出地上高于地下、末端高于前端的趋势,显示出强烈的向上、向外迁移的能力;全部5种元素转运系数均超过“修复重金属污染的优良植物”的标准,可以认为落叶松在实验区发挥了有效的重金属修复作用。(3)兴安落叶松苗木以茎干为最高富集、以叶片为最低富集的趋势;林木则是叶片/枝条最高、茎干(木质部)最低的趋势。由此可以推测,在兴安落叶松幼苗期,由于植株矮小,物质运输路程较短,重金属随着水分养分从根部向地上部分、向运输末端转移的力量较弱,因此,较多的重金属富集在茎干之中;植株生长到大树阶段,由于植株高大,需要强烈的力量才能将水分养分向上、向末端运输,因此可以将更多的重金属上枝条、叶片部位搬运。苗木与林木对于5种重金属元素的转运能力有所不同。从元素种类上看,大部分情况下,苗木与林木的转运系数相差不明显,其中仅对于Ni和Pb的转运系数差异较大,在对于同一元素的转运能力对比上看,苗木与林木不同器官对于重金属的转运趋势大致是相反的,由于苗木植株较小,向上运输的能力较弱,因此,大量表现为茎干、枝条的转运系数较高,而林木由于植株高大,存在着强烈的向上运输的力量,从而也表现出对重金属强烈的转运作用,即:叶片、枝条的转运系数往往要高于茎干。(4)红松(Pinus korai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兴安落叶松(L.gmelinii)与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苗木对于Zn元素都表现出强烈的吸附能力,其次是Cu元素,对其余三种元素的吸附能力相对前两者较低。从栽植年限对于吸附能力的影响上看,红松、樟子松、兴安落叶松均表现出对于Zn与Cu随着时间而增加的吸附能力,对于其余三种元素增加程度不明显;水曲柳则随着年限的增加,吸附能力呈现下降的趋势。实验可以证明,红松、樟子松、兴安落叶松可以作为较好的重金属Zn与Cu的吸附树种,同时对于Ni、Pb和Cr的稳定的吸附能力,可以通过持续增加的生物量,获得逐年增加的吸附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婧;宫晓双;魏树和;;重金属污染土壤超积累植物修复关键技术的发展[J];生态学杂志;2015年11期
2 简毅;张健;杨万勤;林静;;岷江下游小型集水区不同林分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5年09期
3 刘雨琦;;试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化学治理与修复[J];科技与企业;2015年16期
4 姜林;彭超;钟茂生;姚珏君;夏天翔;贾晓洋;韩丹;;基于污染场地土壤中重金属人体可给性的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14年04期
5 周启星;滕涌;展思辉;佟玲;;土壤环境基准/标准研究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6 欧芷阳;苏志尧;朱剑云;;东莞市4种人工林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特征及评价[J];西部林业科学;2013年06期
7 丁园;余小芬;赵帼平;张奕飞;孙楠;杜有新;;庐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8 张前进;陈永春;安士凯;;淮南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及植物优选[J];贵州农业科学;2013年04期
9 李庚飞;程书强;;金矿周围树木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10 方晰;唐志娟;田大伦;项文化;孙伟军;;长沙城市森林土壤7种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J];生态学报;2012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春梅;;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治理方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2 文祯中;刘佩松;李红敬;;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秀端;西安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石平;辽宁省典型有色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植物修复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3 陈高武;重庆都市圈土壤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及生态效应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4 赖启宏;珠江三角洲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生态环境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5 王济;贵阳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健宏;两种桉树在镉、铜、铅和锌胁迫下的耐性和富集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张莎娜;长株潭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植物修复技术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3 张石棋;北碚区菜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与环境质量评价[D];西南大学;2013年
4 张丽会;哈尔滨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5 庄腾飞;上海市城市边缘区土壤重金属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冯宜明;重金属胁迫下柠条根系的生长及镍富集特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7 赵达伟;铜污染土壤的超富集、富集植物筛选[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章立佳;上海城市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结构和分布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方金芝;淮南矿区植物修复潜力研究及农作物重金属评价[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10 马娟霞;锌污染土壤的超积累植物筛选[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786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8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