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3 18:44
【摘要】:适应性研究从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为探讨人地系统,特别是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耦合作用机理提供了 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区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体现了产业系统在发展变化的环境作用下的自我调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转型能力,研究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可以为降低产业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强其可持续性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由于流域资源环境系统的相对封闭性、上下游之间的密切联系性,以及流域产业系统与资源环境矛盾冲突的尖锐性,使得流域产业生态系统研究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上游资源型产业较为发育增加了产业系统的结构脆弱性,形成了三高”的重工业产业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核心的重污染产业链,所造成的环境恶化尤其是流域水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流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吉林省松花江生态经济走廊作为中国产业系统快速嬗变的典型地区,产业集聚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加剧,使得产业系统的环境适应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降低产业生态系统脆弱性,增强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流域面临的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论文以吉林省松花江流域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适应性分析范式与“过程-格局-机理”地理学经典分析方法,在对流域产业生态系统演化特征与现状格局深入分析基础上,基于适应性要素、适应性目标与适应性效率定量评价了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能力,并揭示了其适应性驱动机制,文章最后提出了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调控模式与调控措施。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论文在对适应性、脆弱性、弹性等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概念内涵,认为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是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通过对产业系统与生态环境之间物质能量输入与输出关系的度量,所表征出的产业系统的生态亲合状态,反映了生态系统约束下产业系统的重组能力、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在对基本理论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为开展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论基础,奠定了论文研究思路与总体框架。第二部分是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环境系统演化分析与现状格局特征。首先,论文在对研究区域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的发展概况进行了阐述。其次,对研究区域产业环境系统演化特征与现状格局进行了分析,认为流域产业环境系统演化经历了协调发展时期、拮抗发展时期、恶化发展时期、激化发展时期以及缓和发展时期。并且流域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突出与产业分布的空间分异现象明显。最后,对研究区域产业环境系统发育情况与障碍因子进行了定量测定。为开展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评价、适应性机制以及调控对策提供依据。第三部分是基于适应性要素、适应性目标与适应性效率对研究区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基于适应性要素分析,不同适应性要素与适应力子系统时空分异特征显著,并且可以将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分为4种类型;基于适应性目标分析,不同生产环节与产业系统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显著,并且资源减量化以及末端治理是研究区域产业系统生态效率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基于适应性效率分析,研究区域各县市尚处于规模扩张与总量增长阶段,规模集聚仍是产业或经济发展的主流,产业规模扩张仍是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并且适应性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综合效率较高的县市不断向流域中上游地区聚集,流域纯技术效率主要集中于中下游地区,而流域规模效率较高的县市不断向中上游地区聚集。第四部分是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机制与调控对策。首先,论文从内生动力机制、外部推动机制与引导调控机制等3个方面定性揭示了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驱动机制,并且基于灰色关联度与回归分析等计量方法对其进行了定量研究。其次,从系统结构优化与重组视角提出了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调控模式,即产业集群模式、产业合作模式与产业创新模式,并且阐释了各模式内涵与具体举措。最后,论文具体提出了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调控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127;X22
【图文】: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演变,资源消耗,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效率提高、技术进步以及价格机制作用的发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是可以同时实现的[11-12]。Macnell 认为消除环境的负外部性,经济增长发挥着要作用[14]。Bernstam 则认为经济产出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的演化关系,在工化早期,经济产出的增长会不断恶化生态环境,但是这种效应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逐渐减弱[15]。并且当到达生态环境最低点时,经济产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逐渐走向相促进的和谐关系,但这种关系存在的基点是资源生产率快于资源产出的速度。1990 年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学者对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一步思考和深化,美国学者 Grossman 和 Krueger、Panayotou 等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环污染水平的实证研究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二者之间存在着倒“U”形关系,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之间存在协调-失调-协调的演化过程,环境会随着经济发展呈现先恶化后优化的演化过程[16-17]。二者演化轨迹也是发达国家翻越“环境高山”的结果,牺牲环境换取了经济的大规模发展[18],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不要重蹈发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轨迹,要把翻越“环境高山”变成穿越“环境高山”过,但对于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目前尚未给出明确的答案,因此,如何推生态经济的可持续性是地理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点内容。

技术路线图,论文研究,产业环境,松花江流域


图 1-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一、研究重点一是系统分析科学研究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环境系统的时空演化特征与空间格征,科学预测产业环境系统的演化趋势。二是基于适应性要素、适应性目标以及适应性效率等因素,综合构建吉林省松花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并且对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境适应性过程与格局展开深入分析。三是深入研究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的过程-格局-机制,从发生学题诊断学视角揭示产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适应原理。四是科学提出产业环境系统适应性的调控模式,并且针对区域实情提出具有针对性控措施。二、研究难点

示意图,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示意图


图 2-1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示意图是指在企业不同生产运营环节中所形成的生态中游生产环节的生产原料,而中游生产环节的是指不同产业部门紧密联系所形成的类似于生药-农业部门使用化肥农药-服务业部门回收瓶投入到工业部门化肥农药的再生产。也被称为生态产业园,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并且组成生态产业园中各企业之间存在着相内部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可以是中游企业的生产的生产原料等。生态产业园的构建可以营造不内部化,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减轻对于环境结合的新模式[86]。直接反映在生态需求曲线的变化趋势上,生态果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产品的供给量保持不变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付友;李诚固;陈才;甘静;;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J];经济地理;2015年09期

2 甘静;郭付友;陈才;刘继生;李正;;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空间分异的时空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2015年05期

3 崔许锋;;民族地区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非均衡性与空间异质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8期

4 孙才志;董璐;郑德凤;;中国农村水贫困风险评价、障碍因子及阻力类型分析[J];资源科学;2014年05期

5 刘永;佟连军;;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6 李春发;杨建超;周佳良;;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能值分析[J];城市问题;2013年12期

7 魏冶;修春亮;孙平军;;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地理研究;2013年09期

8 孙东琪;张京祥;张明斗;于正松;胡毅;周亮;;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7期

9 李汝资;宋玉祥;李雨停;陈晓红;;近10a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其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年08期

10 诸大建;朱远;;生态文明背景下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晶;产业生态系统的定量解析与评价及仿真[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2 夏朝旭;吉林城市空间发展演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王晓芳;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类型与演进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军;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适应性城市产业生态转型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董岚;生态产业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92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92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9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