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灰色关联法的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慈英;4种食用菌对蔗渣利用状况的灰色关联法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8年01期
2 刘开第,庞彦军,张博文;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未确知测度模型[J];环境工程;2000年02期
3 薛巧英;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4年04期
4 于雪峰,赵玉军,吴曼青;浅析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J];江苏环境科技;2004年S1期
5 黄兴国,刘秀花;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几种方法的对比[J];地下水;2005年02期
6 刘秀花,叶春和;基于模糊信息分配的水环境质量评价[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王梦;;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几种方法的比较[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8 白玉兰;庞志伟;刘彩霞;;浅议水环境质量评价[J];内蒙古水利;2009年05期
9 王惠香;;水环境质量评价及存在问题浅析[J];青海科技;2010年05期
10 梁洪志;;浅谈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白云鹏;;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于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实现[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徐建平;刁凤鸣;顾庆龙;;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数据有效性探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3 刘亚云;;特呈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水环境质量评价[A];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小额赠款项目SGP“湛江特呈岛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利用示范”项目论文成果汇编[C];2011年
4 梁朝玉;;试探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密切值法[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伟娜;曹永强;马静;;投影寻踪技术在大连湾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艳红;刘雷;胡春华;周文斌;黄宗兰;;鄱阳湖五大流域水环境功能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7 张龙云;曹升乐;杨尚阳;;水环境质量评价3种方法的比较[A];山东水利科技论坛2006[C];2006年
8 杜琳;;兴西湖水质近期变化分析——基于灰关联模式识别法的分析[A];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何锡君;吕振平;蔡临明;;长潭水库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水环境容量分析[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陈雪峰;我市全面启动清洁水源行动[N];嘉兴日报;2012年
2 记者 张剑雯;我省首次对污染超标企业断电警示[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龙;黑龙江省桃山水库水环境质量评价与防治[D];黑龙江大学;2014年
2 史俊南;黄家湖水环境质量评价及趋势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谢灵;《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的合法性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4 赵奕;博斯腾湖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前后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17年
5 赵久妹;改进神经网络算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6 单玉芳;模糊综合评价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蒋佰权;人工神经网络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上的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柳军;模糊综合评价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黄斌;人工神经网络在沅江中上游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齐志超;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系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92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9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