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基于气候变化的扎龙湿地土地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7 17:29
【摘要】: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全球气候正逐步变暖,那么湿地作为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将如何做出响应?目前关于气候变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很广泛,可以肯定气候变暖必将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那么对于扎龙湿地而言,变化情况又将怎样?本研究以扎龙湿地1960-2006年逐日气象数据和1979-2006年影像数据(Landsat TM)作为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信息来源,运用目前较先进的地球空间技术(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及气候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扎龙湿地近46a气候变化趋势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空间格局、组合特征与动态变化情况,并借助典型相关分析方法与周期方差外推法进一步探寻扎龙湿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影响,从而在时空尺度上揭示其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变化情况及其气候变化主要驱动因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扎龙湿地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为实现扎龙湿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1)扎龙湿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沼泽地与草地为扎龙湿地基质景观类型。不同研究时段(1979-1989年、1989-1999年和1999-2006年)耕地均增加;本世纪初期沼泽地面积大幅萎缩;裸地在整个研究时段(1979-2006年)下降趋势显著。 1979-2006年扎龙湿地土地利用类型间转变突出表现为:沼泽地向草地和耕地转变、草地向耕地以及裸地向草地和耕地转变,沼泽地向草地转变区域在湿地核心区边缘已有明显分布,表明湿地退化已经深化到核心区。 扎龙湿地土地利用类型重心迁移分析显示,近30年沼泽地、耕地、草地和裸地的迁移方向为东北,沼泽地与草地作为湿地的基质景观类型,其迁移方向表明扎龙湿地核心区在向北漂移,可以推测湿地核心区的迁移趋势是区域气候变暖趋势的可能响应。 随着土地的不断开发,20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扎龙湿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日益加大,本世纪初土地资源的利用进入高速阶段。扎龙湿地境内各县的土地利用程度均逐渐提高,除泰来县外,土地利用程度最高水平均出现在本世纪初。总体而言,扎龙湿地各县耕地面积均增加,变化幅度最大为富裕县,裸地面积均减少,变化幅度最大为杜蒙县,耕地和裸地相反的变化趋势可以认为耕地对裸地的占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 (2)扎龙湿地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分析显示,20世纪80-90年代扎龙湿地各类景观斑块数量均大幅度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达到最高水平,斑块趋于分散和零碎,连接程度较低。进入21世纪,各类景观的斑块数与斑块面积比值呈现下降趋势,景观格局尺度聚合度小幅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耕地景观优势度持续上升,草地和裸地逐渐削弱,斑块趋于均衡化。20世纪90年代末沼泽地破碎化程度及优势度均达最高水平。由于湿地边缘地带较分散的沼泽地斑块面积大幅度减少,湿地核心区连接程度较高的斑块保留下来。自2001年起政府多次向扎龙湿地补水,并且加大宣传和监管力度,以上事实可能是最大斑块指数上升和景观形状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沼泽地破碎化趋势,但湿地退化的现实依然严峻。 20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扎龙湿地景观多样性、景观均匀度、景观形状指数与面积周长分维数变化趋势均为上升,表明扎龙湿地景观形状趋于不规则,边界破碎复杂,土地利用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完整性较差,景观格局趋向复杂化。 (3)1960-2006年扎龙湿地气候变化分析显示,近46a以来扎龙湿地年平均气温,年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和年≥10℃积温上升趋势显著,表现出很强的变暖趋势。年平均气温在1988年发生的突变达统计显著。年平均气温,年最低、最高气温和年≥10℃积温2-6a左右尺度的周期振荡显著。 近46年来扎龙湿地年降水、年中雨及年大雨降水总趋势减少,降水偏少期均出现在60-70年代与本世纪初期,且突变趋势较弱,无显著突变过程发生。扎龙湿地年降水、年中雨及年大雨降水2-4a时间尺度偏干与偏湿期转换频繁。近46a扎龙湿地年相对湿度呈波动下降趋势,1995年的突变过程达显著水平。年相对湿度2a的时间尺度周期振动信号最强,整个时间域内年相对湿度的偏干期占据优势地位。 扎龙湿地年均气温空间格局为准西南-东北向差异,即西南部气温偏高,东北部气温偏低,降水、相对湿度与其空间格局恰好相反。突变界年(1988年)后,扎龙湿地暖冬与热夏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均显著增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扎龙湿地大气湿润度在减少,未来几年将持续偏暖和少雨的气候变化趋势,气候在向暖干方向发展。 (4)扎龙湿地土地利用景观动态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景观斑块面积在耕地、沼泽地、湖泊与裸地中具有显著代表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气候显著性代表因子均为年最低气温、年最高气温、年≥10℃积温和年相对湿度。草地复杂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是年气温、年降水与年相对湿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地类均有典型因子的趋势分量与年最低气温趋势分量存在统计显著相关关系。扎龙湿地耕地、沼泽地、草地和景观级别土地利用变化与气候典型因子间周期性特征无显著关系;湖泊与裸地面积的10年周期波动是年最低气温9年周期波动的可能响应。 近30年扎龙湿地沼泽地与湖泊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与气候变化相关关系最强,其次为耕地与草地,裸地表现最弱。可以认为沼泽地与草地收缩趋势是气候向暖干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响应。裸地与气候变化相关关系较弱,很有可能是湿地境内迫于人口压力、为维持生计而大力开垦耕地、过渡放牧等行为导致裸地大幅减少。以上结论表明,扎龙湿地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发生的。 (5)本文在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构建了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投影寻踪评价方法,分析扎龙湿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性,得出扎龙湿地各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间协调性较差,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状态呈现不良趋势,人口与资源环境对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表现最为突出。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湿地资源与环境保护切实可行的五大对策措施,为实现扎龙湿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37
【图文】: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功能分区


扎龙湿地功能分区图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模拟,模型,方法


图 3-1 1979-2006 年扎龙湿地土地利用类型图Fig.3-1 Classification map of land use in Zhalong wetlands during 1979-2006.2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模拟方法与模型.2.1 土地利用动态度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红艳;章光新;孙广志;;基于水量-水质耦合模型的扎龙湿地水质净化功能模拟与评估[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宗玮;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乔彦;基于模糊综合因素评价法的区域土地与高速公路协调度评价[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95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795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7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