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改良型卡鲁塞尔氧化沟脱氮效能提升及其生物微环境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20:17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总量日益匮乏、水污染形势愈加严峻。由于卡鲁塞尔氧化沟具有出水水质良好、运行相对稳定、方便管理以及能耗较低等优点,在国内外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处理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设计或运行管理的原因,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脱氮效果较差、出水总氮不能达标等情况。本研究以重庆某卡鲁塞尔氧化沟污水处理厂为原型,针对影响氧化沟脱氮性能的关键因子,构建了底曝式中试系统,分别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溶解氧(DO)浓度及曝气工况对污染物的去除效能的影响,特别是脱氮效能提升的关键参数;然后,以中试获得的最优工况为依据,进行了生产性试验,详细研究了氮的沿程和深度方向的转化规律,并获得了稳定的脱氮效果和出水水质;最后,结合微电极与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了生产性试验规模下生物微环境对改良型卡鲁塞尔氧化沟脱氮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为提高小规模卡鲁塞尔氧化沟脱氮效能提供参考。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开展了规模为10m3/d的改良型卡鲁塞尔氧化沟中试研究。运行条件为:溶解氧为3 mg/L,内回流比为200%,外回流比为50%~80%。当HRT为17h、10h时,COD的去除率在90%以上,NH3-N去除率为51.9%-83.8%,TN去除率为41.2%-55.5%,当HRT在12h和15h时,有机物和氨氮的氧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均较强,COD、NH3-N、TN去除率最高分别达93.1%、92.2%和52.8%。2)在中试条件下,HRT=15h,回流比采用200%,外回流比采用50%~80%,溶解氧(DO)水平为5mg/L、4 mg/L、3 mg/L、2 mg/L时,SS、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6-97%和90-93%,但COD、NH3-N、TN的去除率呈显著差异(P0.05)。当DO为3、4、5mg/L时,可保证池内微生物在有足够溶解氧的条件下对污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氮的硝化,因此COD去除率分别达93.1%、94.4%和95.2%,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98.9%、99.1%和98.9%,这种情况也会促使内回流混合液产生较高的溶解氧,从而影响了氧化沟缺氧区的溶氧浓度,使硝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NO3-N过多,导致TN去除率降低。当DO浓度降低至2mg/L时,形成的缺氧环境使得反硝化得以顺利进行,TN的去除率由高DO水平(5mg/L)时的28.8%提升至48.1%。同时,在氧化沟的好氧段,关闭内回流附近及曝气沿程中部的一段曝气区域时,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较充分,COD、NH3-N、TN的去除率分别达91.8%、77.6%和67.0%,污染物去除效能显著优于其它工况。3)以中试试验确定的最佳工况(HRT=12h,DO=2~3mg/L)进行生产性试验,规模为1.5万m3/d。研究结果表明,出水SS、BOD5、CODcr、NH3-N、TN、TP均能较好的达到国家一级B标准,去除率分别为:96.25%、95.54%、90.54%、88.69%、54.6%、92.17%。nh3-n、tn的去除效果受低温影响较大,水温为13~15℃时,nh3-n和tn的出水效果有所下降,分别达到3.95mg/l和15.96mg/l,但依然满足国家(gb18918—2002)一级b标准。4)在生产性试验中进行了溶解氧的沿程、深度分布及氮的沿程迁移转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沿程方向上,当缺氧池do为0.2~0.5mg/l,主要发生反硝化作用,tn、no3-n去除率分别为53.56%和69%。好氧池前段do为1.65~2.95mg/l时,主要发生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nh3-n浓度由5.25mg/l下降到3.8mg/l,同时no3-n的浓度沿程上升较快,由5.25mg/l上升到11.34mg/l;好氧池后段,逐渐降低do至1.5mg/l以下,由于反硝化作用的发生,tn和no3--n浓度同时下降,并趋于稳定,达到国家(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深度方向上,缺氧区深度从0.5m增加到3.5m时,do浓度0.51mg/l降低为0.31mg/l,硝态氮浓度从9.913mg/l降低到9.375mg/l,氨氮浓度由8.763mg/l升高到9.322mg/l。好氧区深度从0.5m增加到3.5m时,do由3.35mg/l降低到3.10mg/l,硝态氮浓度从11.384mg/l降低到10.883mg/l,氨氮浓度从3.099mg/l上升到3.341mg/l。5)利用微电极技术对污泥絮体微环境进行了检测。改良型卡鲁塞尔氧化沟活性污泥系统中,污泥絮体结构较为疏松,半径约1~2mm。好氧池内絮体从外至内沿半径方向,do浓度由3.311mg/l减少至1.795mg/l,降幅达50%,nh3-n浓度由3.8002mg/l变为3.8003mg/l,no3--n浓度由11.7475mg/l变为11.7416mg/l,no2--n浓度基本维持在0.21mg/l,差异不显著。缺氧池内絮体从外至内沿半径方向,do浓度由0.690mg/l减少至0.378mg/l,nh3-n浓度由8.4011mg/l变为8.4012mg/l,no3--n浓度由5.1578mg/l变为5.1542mg/l,no2--n浓度也始终维持在0.53mg/l。三种形态的氮在好氧和缺氧条件下,絮体微环境中浓度差异均不大。由此可见,结构疏松的污泥絮体微环境中,溶解氧沿絮体由外向内的传质仍然较难,且do不是导致氮形态差异的关键因素。6)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种群进行检测发现,改良型卡鲁塞尔氧化沟好氧池和缺氧池脱氮过程中,主要的共有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浮霉状菌门、拟杆菌门、硝化螺菌门、放线菌门等,各菌门在好氧池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6.1%、7.0%、19.4%、0.48%和4.1%,在缺氧池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6.6%、6.5%、18.7%、0.42%和3.6%。硝化螺菌门的存在使得no2形菌门微生物的生长,因此在缺氧池的污泥样品中所占比例要高于好氧池,该门细菌的功能在缺氧池中主要体现为反硝化作用。好氧池与缺氧池主要的共有优势菌属为暖绳菌属、dokdonella属、出芽菌属、生丝微菌属、浮霉状菌属,其在好氧池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33%、0.66%、0.94%、1.05%和2.50%,在缺氧池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80%、0.82%、1.06%、1.02%和2.42%,其中后四种兼性菌属为工艺运行过程中主要的脱氮菌群;改良型氧化沟工艺的脱氮效能主要是由于这四种兼性菌属,尤其是Dokdonella属细菌,在不同溶解氧浓度区域表现出的硝化及反硝化作用来实现的。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图文】:

卡鲁塞尔氧化沟,中试装置,改良型


化沟整体长 5.04m,宽 2.16m,单沟宽 0.54m,二沉池采用周边进水,周边出水的设计方式,高度大约为 1.5m,最外圈直径为 1.2m。中试装置尺寸如图 2.1 所示。图2.1 改良型卡鲁塞尔氧化沟中试装置图Fig. 2.1 Graph of the modified Carrousel oxidation ditch图2.2 中试反应装置实物图 (左图氧化沟中试装置,右图为二沉池)Fig. 2.2 Modified Carrousel oxidation ditch of the pilot scale

中试装置,氧化沟,中试,反应装置


图2.1 改良型卡鲁塞尔氧化沟中试装置图Fig. 2.1 Graph of the modified Carrousel oxidation ditch图2.2 中试反应装置实物图 (左图氧化沟中试装置,右图为二沉池)Fig. 2.2 Modified Carrousel oxidation ditch of the pilot scale

卡鲁塞尔氧化沟,曝气装置,改良型,缺氧池


1)充分考虑该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指标,优先采用高效率、方便操作的机械控制系统,降低工程投资并减少运行成本。2)选择高效、可靠而且维护简单的先进污水及污泥处理设备。3)尽量降低对污水厂原有构筑物结构的改变,减少改造工程的土建及安装等施工费用。4)改造工程完成后,保证污水厂的出水水质满足国家标准一级 B 标准。②生产性试验体系的构建1)厌/缺氧池改造:由于污水厂处理规模从 1.1 万吨增加到 1.5 万吨,厌氧池及缺氧池的有效容积均不能满足停留时间的要求,故将对厌氧池和缺氧池进行相应改造。具体方案为取消厌氧池,将厌氧池和缺氧池合并为新的缺氧池,合并后缺氧池容积达 33.6m3,缺氧池 HRT 为 2.5h,将内回流液从好氧池回流到原厌氧池。2)曝气系统构建:采用板式微孔曝气器,所选风机为罗茨鼓风机,风量72.2m3/min,风压 53.9kPa,电动机功率为 90kw,推流过程功率消耗为 2~3 w/m3。曝气装置的安装及运行状况见图 2.3(a)和 2.3(b)。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昌梓;程飞;陈雪梅;;氧化沟的优缺点及发展应用型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2 张爱华;一体化氧化沟技术应用实例[J];环境保护;2000年06期

3 邓荣森,李伟民,王涛,潘江浚;从运行方式看氧化沟技术的发展[J];给水排水;2000年03期

4 徐传海,黄海林;牛口峪奥伯尔氧化沟运行分析[J];石化技术;2000年04期

5 张宗才,张新申,张铭让;氧化沟水力学分析及流场计算[J];中国皮革;2004年11期

6 苗洪波,梁玉祥,易美桂,付兵;几种氧化沟工艺的比较分析[J];四川化工;2004年06期

7 石超,康建雄,熊向阳;氧化沟工艺处理火车站废水的运行与调试[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年03期

8 倪春雨;高富丽;杨云龙;;工程中常用的几种氧化沟及其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1期

9 邓荣森;张新颖;王涛;肖海文;;氧化沟工艺的技术经济评估[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16期

10 杨星宇;孟凡丽;;新一代一体化氧化沟处理城镇污水技术研究[J];环保科技;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文汉;李心君;;污水处理氧化沟设计评述[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排水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2 陈立;;奥贝尔氧化沟的特性分析与理论探讨[A];第四届全国给水排水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3 吴昊;杨传文;;谈氧化沟工艺的优缺点[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赵传周;李帅军;;浅谈氧化沟工艺特点与动力控制[A];河南省建筑业行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5 陈立;张悦;;奥贝尔氧化沟的特性分析与理论探讨[A];土木工程与高新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颜秀勤;;浅析奥贝尔氧化沟溶解氧的分布与能耗的节省[A];第四届全国给水排水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区岳州;;微曝氧化沟污水处理工艺研究[A];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八期)[C];2002年

8 张晓琳;;氧化沟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铁道学会环境保护委员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于静洁;孙力平;袁忠伟;王少坡;;改进型氧化沟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效能与水力特性的试验研究[A];2008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交流会暨全国水网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贤彬;张浦平;;中小城市(城镇)高效经济的污水处理新技术——一体化氧化沟处理城市污水的生产实践[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卢 俊 通讯员 杨晓宝;国祯环保建国内最大 氧化沟工艺成套设备生产基地[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钟国明 特约记者 何青松;引进氧化沟工艺日处理污水3.5万吨[N];四川科技报;2010年

3 通讯员 赵武强;铜梁生物技术处理城市污水[N];人民长江报;2007年

4 罗开林邋段舰;新型氧化沟工艺去除氮磷有招数[N];中国环境报;2007年

5 刘群 张宇 赵娜;微曝氧化沟工艺提升城市污水处理水平[N];中国环境报;2005年

6 李杰;新型氧化沟工艺专除氮磷[N];中国化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刘群 特约记者 张宇 赵娜;氧化沟工艺提升城市污水处理水平[N];中国化工报;2005年

8 记者 黄亮斌;氧化沟+微滤膜污水净化节省投资1/3[N];中国环境报;2004年

9 记者 田远进 通讯员 宁桂忠;我市一水专项技术课题通过国家立项论证[N];桂林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彭芳 实习生 吴敏莲;城市污水如何“脱胎换骨”[N];北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先宝;基于破源有效利用与曝气模式调控的氧化沟强化脱氮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勇;改良型卡鲁塞尔氧化沟脱氮效能提升及其生物微环境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3 杨亚红;微孔曝气变速氧化沟处理城市污水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4 夏岚;卡鲁塞尔氧化沟同步脱氮除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5 许丹宇;卡鲁塞尔氧化沟液固两相湍流与生物反应动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王淦;氧化沟污水厂关键设备及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7 杨跃;三沟式氧化沟工艺数值模拟与优化运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杨晓;基于节能减排的改良型氧化沟流场优化与污泥制备建材的探索[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艳臣;Carrousel氧化沟单沟脱氮优化条件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10 高守有;Orbal氧化沟强化生物脱氮的中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应奇;深沟转刷型一体化氧化沟水力特性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2 石雯琴;城镇污水处理厂A/0工艺与三槽式氧化沟工艺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张磊;改良型Carrousel氧化沟工艺运行优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赵晓龙;小城镇污水厂氧化沟升级改造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贺玉萍;复合型氧化沟处理城市污水的除磷途径探讨[D];重庆大学;2015年

6 任艳龙;复合式氧化沟—菌藻共生系统脱氮性能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鲍军;氧化沟及水解酸化池数值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8 崔莹;氧化沟式污水处理工艺中汞的迁移转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曹刚;Orbal氧化沟流场数值模拟与优化[D];湖南大学;2016年

10 况力;一体化奥贝尔氧化沟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01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01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d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