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以新型陶粒为填料的厌氧—好氧串联生物滤池在四环素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2 20:52
   本研究将装填有新型轻质煤渣和污泥陶粒的升流式厌氧-好氧串联生物滤池系统(UAF-UBAF)用于四环素(TET)合成废水的处理。实验中对两种新型陶粒的各种性能进行了测试,探讨了陶粒在废水处理中的优越性。处理四环素废水过程中,分别测试了提高有机物浓度和四环素浓度以及冬季低温环境(16℃)对UAF-UBAF系统的影响。在最佳运行阶段,使用高通量技术对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比例,多样性和功能性群落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废水中不同物质的降解机理。最后添加铁碳微电解预处理,探究了装填新型铁碳陶粒的反应器在处理四环素废水时的最佳运行条件。具体来说,经过测试,两种新型轻质陶粒的物理性质均符合国家标准,其具有粗糙的表面,较低的堆积和颗粒密度,较大的空隙率和较为稳定的晶体结构。新型陶粒的应用使UAF和UBAF的启动时间分别缩短至42天和10天。与传统的生物处理反应器相比较,串联UAF-UBAF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处理效率高,有机负荷高,抗冲击性强和四环素耐受能力强的优点,并且冬季的低温环境对反应器的运行基本没有影响。当进水COD和NH4-N分别为4000和200 mg/L时,进水TET为45 mg/L是UAF-UBAF系统运行的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最终出水COD, NH4-N和TET的去除率能够分别达到97%,99%和89%。为了更好地解释UAF-UBAF系统对四环素废水的良好去除效果,分析了系统内微生物种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废水中不同废物的主要去除过程发生在反应器高度为0-80 cm的范围内。生物膜中EPS的含量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在同一高度范围内,UAF生物膜中EPS的浓度要大于UBAF中EPS的浓度。根据系统中优势种群的分析结果,降解四环素的主要细菌是Comamonadaceae, Thauera和Sinobacteraceae。在UAF的下部主要发生厌氧水解阶段的生物化学反应,而UAF的上部主要发生厌氧乙酸化和甲烷化阶段的反应。UBAF中微生物的种类主要由厌氧类细菌向好氧类细菌转化。另外,随着四环素的一步步降解,系统中微生物的多样性逐渐增加。为进一步增强UAF-UBAF系统处理四环素废水的能力,减少抗性细菌的产生,使用以粉煤灰和废铁屑为原料的新型烧结型(SFC)和免烧型(SFFC)铁碳陶粒对四环素废水进行微电解预处理。实验中对陶粒的物理性质等进行了测试并探究了pH,HRT和曝气强度对四环素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烧结型和免烧型陶粒的各项性质均符合国家标准,适合应用于废水处理。SFC反应器的最佳运行条件为:pH为3,HRT为7 h,A/O为10:1;SFFC反应器的最佳运行条件为:pH为2,HRT为7 h,A/O为15:1。通常来看,SFC的处理效果要好于SFFC,但SFFC的抗板结性和周期循环性要好于SFC。经过微电解预处理后,两个反应器中四环素废水的可生化性均显著改善,进一步增强了UAF-UBAF处理四环素的能力。本研究以污泥,煤渣等固体废物为原料制备了两种轻质陶粒,确定了新型UAF-UBAF系统处理四环素废水的最优条件,详细描述了四环素废水的降解机制,为四环素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材料和新方法,对污泥,煤渣等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X78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晶晶;籍国东;周游;谢崇宝;;高效功能陶粒生物滤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9期

2 周靖淳;邵青;朱祖福;;粉煤灰-污泥陶粒废料农用可行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年12期

3 ;陶粒[J];北方建筑;2017年03期

4 季维生;;700密度等级渣土陶粒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7年07期

5 杨芳洁;杨时元;;我国陶粒矿产资源概况[J];砖瓦世界;2013年03期

6 廖合;;污泥烧制轻质陶粒技术应用前景[J];科技风;2013年16期

7 李寿德;宋淑敏;陈烈芳;;陶粒工业技术发展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之思考[J];砖瓦;2012年11期

8 蔡昌凤;王玉莲;;陶粒微环境对硫酸盐还原菌生长的影响[J];非金属矿;2011年01期

9 杨方洁;;陶粒按原料分类命名方案的建议[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1年10期

10 史东明;张志超;史立平;;涂铁陶粒处理含镍废水的实验研究[J];山西建筑;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润竹;田曼丽;蒋正武;杨正宏;;生物质燃料烧制轻质陶粒技术研究[A];轻骨料工业发展及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徐峰;;上海及周边地区陶粒的生产及市场应用简析[A];2004“第七届全国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一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邓伟高;曾广炜;徐贵明;万德荣;杨湖光;;研制银矿尾矿砂高强陶粒的尝试[A];2004“第七届全国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一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金守福;;关于利用石粉渣烧制人造轻质骨材(陶粒)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叶春炉;;黏土矿物对陶粒膨胀过程的影响[A];轻骨料工业发展及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陈烈芳;宋淑敏;;黏土类陶粒生产技术及发展综述[A];轻骨料工业发展及工程应用——第十一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肖汉光;卢俊辉;高斌;;宜昌高强陶粒的应用研究[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年

8 田斌守;;利用泥岩研制高强陶粒[A];2004“第七届全国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一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征;郭玉顺;李雪;;煤矿剥离土高强陶粒的焙烧机理研究[A];2004“第七届全国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一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宋绍铭;田倩;;陶粒吸水性能的讨论[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白蕾;生活垃圾=“蜂窝煤”+陶粒[N];福州日报;2007年

2 朱建章 罗小平;广东华穗轻质黏土陶粒[N];中国建材报;2000年

3 刘其丕;高强陶粒新材料在津投产[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4 陶粒砂;年产15万吨陶粒砂项目一期生产线投产[N];鹤壁日报;2013年

5 王艳玲;利用工业废弃物生产保温、耐火等多性能陶粒[N];中国建材报;2009年

6 许绍群 杨时元;陶粒的应用[N];中国建材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明毅;东方陶粒为何总能走在前?[N];中国石油报;2002年

8 许绍群 杨时元;保温隔热净化环境看陶粒[N];中国建材报;2004年

9 袁喜宝;全国首家陶粒科研生产企业落户汝阳[N];中国建材报;2015年

10 丰讯;粉煤灰免烧结陶粒用途广[N];中华建筑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金骏;污泥烧制陶粒的技术路径与控制因子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刁炳祥;掺混电镀污泥焙烧陶粒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3 周爱姣;木炭曝气生物滤池的特性及效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罗晖;污水污泥页岩建筑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岳敏;污泥的粉煤灰调理和污泥陶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何必繁;污泥制备陶粒轻集料及其热动力学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张宇;生物固锰除锰工艺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8 冯裕钊;缺氧变速生物滤池污水处理系统混合智能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杨波;亚硝化细菌应用于生物滤池及反渗透深度处理城市污水现场中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邢美燕;蚯蚓生物滤池处理城市合流污水工艺性能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昆仑;以新型陶粒为填料的厌氧—好氧串联生物滤池在四环素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李仁波;污泥陶粒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周佳;粉煤灰和生活污泥制备功能陶粒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4 高明磊;利用钢渣制备陶粒的实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5 沃原;新型陶粒的研制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任万福;缓释微量金属污泥陶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4年

7 息雪立;利用铁矿山废弃物制备陶粒的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2年

8 李猛;新型免烧陶粒的制备及其对生活污水处理的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9 谢穗;多孔悬浮陶粒制备及其表面改性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10 姚雪燕;城市生活垃圾陶粒化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17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17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3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