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成层土中大变形固结与污染物迁移的耦合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6 17:47
   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主要表现有城市河道水体黑臭、“垃圾围城”、土壤污染等。对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地治理涉及到诸多的环境岩土工程范畴,常见的有污染岩土材料(污染底泥、尾矿等)的堆场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填埋处理和污染底泥的水下原位覆盖,这三种方式处理污染问题均具有时效性,如何合理地对这些治理工程进行设计和维护使得其能够发挥最好的防污性能值得研究。在对这些工程进行设计和维护时,需要掌握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规律,而这需要深入地理解这些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土体固结与污染物迁移耦合现象的发生机理。本文基于经过广泛验证的大变形固结与污染物迁移耦合的计算模型——CST3模型,对污染淤泥的堆场处置、污染物穿越垃圾填埋场底部衬垫系统和污染底泥的水下原位覆盖这三个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进行研究,揭示这些工程问题中固结与污染物迁移耦合现象的发生机理及固结效应对污染物迁移过程的影响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大变形固结方程和污染物对流-弥散方程,提出了一种自重固结与污染物迁移耦合的数学模型,并结合算例对CST3模型模拟污染淤泥堆场处置问题进行了验证。运用CST3模型对疏浚污泥堆场处置进行了参数分析,分析了固结效应、土体初始高度、土体压缩性、吸附效应和污染物的有效扩散系数对污染物在淤泥中迁移过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淤泥的自重固结能显著地加速淤泥中污染物的流出;淤泥的自重固结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随着淤泥的初始高度、压缩指数和有效扩散系数经验指数的增大而增大;在淤泥自重固结发生的最初几个月,分布系数越大淤泥固结效应的影响越强,随后分布系数越大淤泥固结效应的影响越弱。(2)提出了针对垃圾填埋场底部GMB/GCL/CCL三层复合衬垫系统的污染物扩散解析解,运用CST3模型对该解析解进行了验证。运用CST3模型分析了GMB/GCL/CCL衬垫系统中的固结与污染物迁移的耦合问题,并研究了GCL压缩性、GCL渗透性、CCL压缩性、CCL渗透性、加载时间、吸附速率常数和一阶衰变常数对污染物穿越GMB/GCL/CCL衬垫系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固结进行的过程中还是在固结完成以后,GCL和CCL的固结均对污染物穿越GMB/GCL/CCL衬垫系统具有显著的影响;GCL和CCL的固结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受GCL压缩性、CCL压缩性和CCL渗透性的影响较大,而受GCL渗透性的影响很小;GCL和CCL的固结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随着加载时间的增大而减小,且随着吸附速率常数和一阶衰变常数的增大而增大。(3)提出了针对覆盖层、RCM、污染底泥和洁净底泥四层介质体系的污染物扩散解析解,并运用CST3模型对该解析解进行了验证。运用CST3模型分析了污染底泥原位覆盖中的固结与污染物迁移的耦合问题,并研究了覆盖层厚度、污染底泥厚度、洁净底泥厚度、RCM、RCM吸附能力和覆盖层的种类对污染物穿越污染底泥原位覆盖系统中覆盖层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覆盖层的自重会导致底泥固结,进而极大的加速了污染物的流出,忽略底泥固结会极大地低估污染物的流出,尤其是在固结发生期间,这一低估的数值甚至高达数万倍;覆盖层、污染底泥和洁净底泥中任一厚度地增加均会加强底泥固结效应的影响。在原位覆盖系统中加入RCM后能显著减小污染物的流出,并且能减弱底泥固结效应的影响。RCM的吸附能力越强,污染物流出得越慢,并且底泥固结效应减弱的幅度越大。考虑吸附效应的黏土覆盖层的防污性能要好于砂土覆盖层,而不考虑吸附效应的黏土覆盖层的防污性能要次于砂土覆盖层。
【学位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1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二雷;石辉;赖志强;;丁坝对河流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模拟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8期

2 张征,赵俊琳,王红旗,陈家军;水环境污染物迁移参数空间变异性分析原理与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3 张征;刘淑春;邹正盛;鞠硕华;;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及其评价方法[J];环境科学研究;1996年01期

4 许文锋;;地下水渗流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及其预测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8年03期

5 阮燕云;张翔;夏军;张永勇;张洪斌;;闸门调控对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影响实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年07期

6 余闯;方冬芳;杜广印;蔡晓庆;温灿灿;杨萌;;土介质中污染物迁移模型的同伦分析解[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7 李韬;;上海地区浅部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的影响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8年02期

8 冯民权;范世平;杨建明;郑邦民;;基于非恒定流的污染物迁移扩散随机模拟[J];自然灾害学报;2011年05期

9 马青山;贾军元;田福金;雷廷;;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土体变形对污染物迁移影响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9年02期

10 童艳;陈丽萍;;不同角度丁坝对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黎明;郝荣福;邢巍巍;;土壤中可挥发性污染物迁移及清除的离心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2 刘振羽;;突发性场地污染应急处置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九章)[C];2014年

3 徐江伟;余闯;方冬芳;蔡晓庆;刘俊峰;;考虑降解时变扩散系数污染物迁移模型解析解[A];第四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4 王青海;贾海红;刘伟;;阻滞系数及其测试方法分析[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云;董军燕;;华北地区重质大气污染物迁移原理浅析[A];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7年

6 李冬锋;左其亭;刘子辉;李来山;;闸坝对河流水质水量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A];水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九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周念清;宋玮;大谷顺;江思珉;;CT扫描研究污染物在非饱和沙土中的运移规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8 ;有物理基础的地表地下水系统水流、山地侵蚀和污染物迁移的综合数学模型(英文)[A];Collection of 200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2009年

9 乔洋;张明亮;许媛媛;王思源;;北黄海养殖海域水动力及污染物迁移的数值模拟[A];第十七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2015年

10 刘东旭;司高华;富宝锋;李哲;于静;;污染场地放射性核素迁移建模技术及应用[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邱金伟;成层土中大变形固结与污染物迁移的耦合规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李华伟;赤泥滤液的渗流穿透特性及污染物迁移过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3 曾兴;黏土屏障重金属迁移离心模拟相似性及击穿时间评估方法[D];浙江大学;2015年

4 陈桂芳;煤在超临界水反应过程中的污染物迁移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5 陈建平;海州露天矿闭坑后地下水污染预测与防治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张岩;乌梁素海结冰过程中污染物迁移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7 董丽华;河流水质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梦琳;非均质页岩气藏污染物迁移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年

2 竹娜;攀枝花某尾矿库地下水中氟化物迁移模拟[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思远;大变形固结条件下污染物迁移规律模型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4 张建军;某尾矿坝污染物迁移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5 徐江伟;层状土介质中污染物迁移的数学模型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6 刘鹏;稳定渗流条件下污染物迁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王宇;地下输油管道泄漏污染物迁移与残留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8 刘俊峰;可压缩介质中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D];温州大学;2016年

9 吴二雷;丁坝对河流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数值模拟[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慧申;南水北调中线焦作典型区地下水系统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0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20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6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