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紫鸭跖草对铜的积累规律及在铜胁迫下的生理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10:43
   本论文以我们在中国最大的铜矿——江西省德兴铜矿矿区筛选并报道的超积累Cu植物紫鸭跖草(Setcreasea purpurea Boom.)为试验材料,综合运用溶液培养法、相关酶分析方法、ICP-AES元素测定技术、差速和超速离心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等从几个不同方面研究了该植物对Cu的超积累机理,取得了如下的结果。 紫鸭跖草(Setcreasea purpurea Boom.)能够超积累Cu,在1000μmol·L~(-+) Cu供应水平时,紫鸭跖草地上部和地下部铜浓度分别高达1105和1210mg.kg~(-1)干重。紫鸭跖草对铜的吸收和转运效率依赖于培养液中的铜供应浓度,250μmol·L~(-1)以上Cu处理使Cu的转运效率急剧上升。 在不同浓度Cu供应时,紫鸭跖草对其必需养分元素的吸收和积累维持正常,它们的浓度均在保证一般植物正常生长的浓度范围内。100μmol·L~(-1)~250μmol·L~(-1) Cu的供应能明显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Cu对根和茎叶部分的蛋白质的含量、合成及氨基酸的组成有显著的影响。 运用差速离心技术研究了Cu在紫鸭跖草亚细胞内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细胞壁是Cu分布的主要位点之一,其次,叶绿体中的Cu占叶片全Cu的较大比例。在接触高Cu或接触时间延长情况下,根细胞中Cu向细胞壁的分配增加,而向叶绿体中的分配减少,而叶细胞中Cu向叶绿体中的分配增多,向细胞壁的分配减少。 运用化学试剂顺序提取法和酶解法研究了Cu在紫鸭跖草的根和叶片中的赋存形态,结果显示,叶片中Cu主要与氨基酸和小分子色素、蛋白质、多糖等结合,而根中Cu则主要与纤维素、膜结合蛋白等细胞壁物质相结合。根组织中细胞壁结合态Cu有60%左右与纤维素和/或果胶等相结合,能够被纤维素酶或离析酶所溶解。 通过研究紫鸭跖草叶中抗氧化体系主要参数在不同浓度Cu影响下的变化发现,活性氧和自由基清除体系的APX、GPX、CAT和SOD活性根部始终高于叶部。在高于250μmol·L~(-1) Cu处理时APX、GPX和SOD活性各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升高,在低于250μmol·L~(-1) Cu处理时表现各异。只有CAT活性却一直随Cu浓度的增大而下降。根部和叶部GR活性在100和250μmol·L~(-1) Cu处理时显著高于其它Cu供应水平,GSH含量在250μmol·L~(-1) Cu处理时较高;根中脯氨酸含量与Cu供应水平成线性相关,叶中脯氨酸含量与Cu供应水平成线性负相关。质膜透性和膜脂过氧化研究也表明紫鸭跖草在低于50或高于250μmol·L~(-1) Cu供应时分别受到Cu缺乏或中毒胁迫。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试验结果以及根系活性研究结果均表明紫鸭跖草在较高浓度Cu供应时生长良好。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紫鸭跖草对Cu有很大耐性和富集能力,又由于该植物的生物量较大、生长速率高,因此它在铜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学位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S682.36;X173
【部分图文】:

电泳图,草茎,水溶性蛋白质,根部


倍)、精氨酸 (l.73倍)、异亮氨酸 (1.72倍)、赖氨酸 (1.61倍),这些蛋白质肤链中的残基(如一C00H、一NHZ、一SH等)均能与Cuz+鳌合,而且蛋白质的SDS一PAGE电泳发现根部有新的蛋白带(见图3一3),经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其含Cu量为 2.02mg.g一‘蛋白质,这是铜盐胁迫下诱导表达铜结合蛋白,可能是紫鸭拓草受铜盐毒害的保护机制之一,即通过对Cu离子的鳌合减轻Cu盐的危害,薛艳〔243,等对铜胁迫下2种不同耐性青菜品种响应差异的机制研究的结果也有相似的结论。而脯氨酸的增加是大多数植物抗旱、抗寒、抗盐性的体现。地上部分蛋白质含量对照组是实验组的1.41倍。图3一2氨基酸组成与含量Figure3一 2Aminoacidcompositionandeontent图3一3紫鸭拓草茎部、根部和叶部水溶性蛋白质电泳图FigureZ一3P即 teineleetropherogramof占触 tcreaseaPurPureaBooln.instems、 rootsandleaves.注:蛋白质电泳图谱中A,c,E为茎部、根部、叶部对照;B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燕;凤丹对铜的耐性机理、丹皮酚与抗氧化胁迫能力的关系[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30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30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7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