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株浅层底泥菌对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的作用及其机理
发布时间:2020-09-30 10:25
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是一种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容易种群暴发形成水华的蓝藻。铜绿微囊藻水华频繁暴发与其生活史和生理生态特性密切相关,当遇到外界环境胁迫时会形成营养休眠体沉入底泥表层渡过环境恶劣期,当环境适宜时休眠体启动复苏从底泥进入水体再次暴发水华。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是暴发水华的关键环节,要从源头防控水华的暴发,对其复苏机理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频繁暴发春季铜绿微囊藻水华的冲天湖(系西洞庭湖水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复苏模拟实验对冲天湖水域底泥中的优势微囊藻休眠体、优势菌群、促藻菌群(株)促复苏效果、促复苏机理以及菌株条件下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模型拟建等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冲天湖频繁暴发春季铜绿微囊藻水华的原因和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冲天湖底泥表层优势微囊藻休眠体为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水华微囊藻(M.flos-aqua)和惠氏微囊藻(M.wesenbergii)休眠体;优势菌群为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群(株)。3类优势菌群对3种微囊藻休眠体复苏均具促进作用。(2)选用1株微小杆菌(E.sp013)和2株芽孢杆菌(Ba.spD06和Ba.spD24)进行底泥复苏模拟实验,探讨了3菌株在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前后对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3株底泥菌先于休眠体生长繁殖,消耗底泥表层(SWI)水体的溶解氧(DO),使底泥表层水体处于低溶氧状态;同时消耗底泥表层水体营养,使可溶性无机氮(DIN)和活性磷(SRP)下降,且可溶性无机氮(DIN)下降速率快于活性磷(SRP),氮磷比(N:P=DIN:SRP)下降。3菌株通过降低底泥表层水体的溶解氧浓度和氮磷比(N:P)以促进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复苏,即使较低温度条件下也具显著促进作用。基因差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的第3-7d菌组底泥表层水体N:P的下降可能刺激了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内ntcA基因的表达,提升了铜绿微囊藻休眠体的氮(N)代谢能力。(3)底泥复苏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条件下(10°C-15°C)3菌株及其混合菌都能显著提升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光合系统的光合效率Fv/Fm,混合菌组的提升能力显著强于单菌组Ba.spD06、Ba.spD24和对照组。较高温度下(20°C-25°C),3菌株及混合菌对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光合效率Fv/Fm提升无显著差异。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15°C培养7d的菌组(TR)中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内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基因psaB和psbA基因均出现显著上调(UP)。这些结果暗示底泥优势混合菌很可能是冲天湖水域频繁暴发春季(低水温)铜绿微囊藻水华的主要原因。(4)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进行了代谢产物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从复苏实验培养液中共检测出35种代谢产物,其中10种代谢产物只能从处理组(菌组TR)中检出,有8种被验证对铜绿微囊藻休眠体具有促复苏作用,即溴乙酸乙酯,1-氯二十七烷,3-甲基-十五烷,2,4-二叔丁基苯酚,1,2-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4-氯-2-硝基苯甲醇,二叔丁基对甲酚,十八醇,大部分代谢产物促复苏的有效浓度较低。(5)将温度、光照和优势菌三者作为影响休眠体复苏的主因子考虑,利用T-S模糊理论与模糊集合对这三类因子进行非精确量和不确定因素的描述,降低建模复杂度并建立复苏模型。结果表明当底泥表层温度波动小于5C°时运用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产生的预测误差小于复苏总量的5%。当温度波动达到10-15C°时预测的偏差过大,失去预测的价值。
【学位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524;X172
【部分图文】:
图 2.1 冲天湖取样点示意图Fig.2.1 sampling sites in lake Chongtian试剂器(半径 20cm,高 180cm,自己设计定制);K-B 底泥丹麦);水样采样器(Micros-II 双管,德国);分样过滤恒温箱(BX-20,Wale);光电显微镜(BA400,Motic);NG);超低温冰箱(902-ULTS,美国 Thermo)超声波破碎仪(灭菌锅(BXM-50VD,上海博讯);人工气候箱(BIC-800,上Eppendorf,美国艾本德);便捷式溶氧测定仪(JPB-607A0g,Macklin);酵母膏(500g,Macklin);磷酸铁(250g,Alfa)500g,Macklin);碘化汞(100g,Macklin);生理盐水(0.7%,
及 Duncans 多重比较分析处理,以 P<0.05 作为差异显著水平。2.2 结果与分析2.2.1 浅层底泥优势菌群区系动态2~5 月份底泥表层总菌浓度显著上升,5~10 月份底泥表层总菌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 9 月份总菌浓度最大且为 8.89×105CFUml-1,2 月份总菌浓度仅1.16×105CFUml-1(图 2.2Ⅰ)。微囊藻捕捉器内外上覆水水体中的总菌浓度动态与底泥总菌浓度动态基本一致,但总菌浓度远低于底泥总菌浓度,同月份微囊藻捕捉器内外上覆水体总菌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图 2.2Ⅱ)。
差异(P>0.05),但与其他月份均具显著性差异(P<0.05)(图 2.4Ⅱ)。冲天湖取样点水域在 6 月和 9 月份微囊藻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图2.4Ⅱ),捕捉器内外上覆水体中优势藻种占比无显著性差异(图 2.5I、图 2.5Ⅱ)。6 月
本文编号:2830705
【学位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524;X172
【部分图文】:
图 2.1 冲天湖取样点示意图Fig.2.1 sampling sites in lake Chongtian试剂器(半径 20cm,高 180cm,自己设计定制);K-B 底泥丹麦);水样采样器(Micros-II 双管,德国);分样过滤恒温箱(BX-20,Wale);光电显微镜(BA400,Motic);NG);超低温冰箱(902-ULTS,美国 Thermo)超声波破碎仪(灭菌锅(BXM-50VD,上海博讯);人工气候箱(BIC-800,上Eppendorf,美国艾本德);便捷式溶氧测定仪(JPB-607A0g,Macklin);酵母膏(500g,Macklin);磷酸铁(250g,Alfa)500g,Macklin);碘化汞(100g,Macklin);生理盐水(0.7%,
及 Duncans 多重比较分析处理,以 P<0.05 作为差异显著水平。2.2 结果与分析2.2.1 浅层底泥优势菌群区系动态2~5 月份底泥表层总菌浓度显著上升,5~10 月份底泥表层总菌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 9 月份总菌浓度最大且为 8.89×105CFUml-1,2 月份总菌浓度仅1.16×105CFUml-1(图 2.2Ⅰ)。微囊藻捕捉器内外上覆水水体中的总菌浓度动态与底泥总菌浓度动态基本一致,但总菌浓度远低于底泥总菌浓度,同月份微囊藻捕捉器内外上覆水体总菌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图 2.2Ⅱ)。
差异(P>0.05),但与其他月份均具显著性差异(P<0.05)(图 2.4Ⅱ)。冲天湖取样点水域在 6 月和 9 月份微囊藻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图2.4Ⅱ),捕捉器内外上覆水体中优势藻种占比无显著性差异(图 2.5I、图 2.5Ⅱ)。6 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万生;罗玉双;刘良国;王文彬;杨品红;;促藻菌对3种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5年05期
2 代晓炫;朱伟;李明;;营养盐对微囊藻细胞组分及多糖组成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3年02期
3 苏玉萍;李艳芳;钟厚璋;林慧;汪婷;游雪静;;山仔水库沉积物蓝藻复苏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4 苏玉萍;林慧;钟厚璋;林佳;陈静;;富营养化山仔水库沉积物微囊藻复苏的受控因子[J];生态学报;2011年20期
5 赵洋甬;马静军;肖国起;;微囊藻细胞计数法研究[J];福建分析测试;2010年03期
6 万能;汤俊;宋立荣;;微囊藻休眠体复苏机制的研究进展[J];水生态学杂志;2010年04期
7 鲁金凤;郭文娟;郭晓燕;刘百仓;王启山;刘艳芳;;高级氧化技术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0年04期
8 万能;汤俊;李林;郑凌凌;宋立荣;;滇池北部湖湾不同底泥性状对微囊藻复苏影响的模拟[J];湖泊科学;2009年06期
9 刘慧玲;杨世平;黄翔鹄;李活;田志群;;高效降解有机物和促藻生长菌株的分离和筛选[J];台湾海峡;2009年03期
10 谭啸;孔繁翔;于洋;史小丽;张民;;升温过程对藻类复苏和群落演替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2830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30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