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特征、分布及来源初步研究
【学位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X53
【部分图文】:
地表砾石及动植物残体,采用 5 点法采样,将 5 点土样均匀混合作为该样点的代表性样品。图2-1. 上海市城区采样点示意图Fig. 2-1. Schematic map of sampling sites in the Puxi urban area of Shanghai农村及郊区土壤样品采集:采用均匀布点法于 2007 年 4 月采集上海地区耕作区域内 36 个表层土壤样品 (0-15cm),主要为研究区域内菜地、稻田、豆田等耕作土壤。采样点分布如图 2-2 所示。采样点覆盖上海市农村及郊区 9 个区县:崇明县(CM1~CM4), 嘉定区 (JD1~JD3), 宝山区 (BS1~BS3), 青浦区 (QP1~QP3), 松江区
金山区 (JS1~JS5), 奉贤区 (FX1~FX5), 南汇区 (NH1~NH4) 和闵行区(MH1~MH3)。采样前预先去除地表砾石及动植物残体,采用 5 点法采样,将 5 点土样均匀混合,作为该样点的代表性样品。土壤样品处理:土壤样品于室温 (20℃) 风干,研磨过 100 目筛,低温保存至分析。水分:土壤样品索氏提取同时,精确称取 1g 土样,置于烘箱内 105℃3h,于干燥器中恒重,测定前后质量差,计算土壤水分含量。TOC:精确称取 2 g 土样置于烘箱内 105℃ 3h,然后称重,然后加入 0.1mol HC去除无机碳,然后低温烘干恒重,后置于马弗炉内保持 375℃高温灼烧 3h,测其有机碳含量。pH 值:称取 15 g 土样于三角瓶中,加入 15ml 超纯水,振荡 24 小时后,测定土壤 pH 值。
更优越的性能。PCA 是一种成熟的数据降维或特征提取的方法,对于适合的数据集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降维或特征提取的效果。在环境科学研究中,常采用 PCA 方法进行特征提取、信息集中和降维,推求出一个或若干个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对环境样品进行分类和识别,并推测有关污染源的信息。在 PAHs 污染的研究中,PCA 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Cai et al., 2008)。为了了解上海市土壤中 PAHs 的来源,本研究采用主成分提取法和最大方差旋转法进行因子分析。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治恒;师华定;王明浩;白中科;杨泽栋;郝易成;;湘江流域主要支流土壤Cd污染空间分布与相关性[J];环境科学研究;2018年08期
2 齐晓宝;黄沈发;沙晨燕;王敏;吴健;诸毅;徐志豪;;钢铁工业区下风向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源解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8年05期
3 李嘉康;宋雪英;魏建兵;郭畔;李玉双;;沈北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潜在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12期
4 李桦欣;施敏芳;贺小敏;李爱民;刘宗林;杨金泉;;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场周边土壤多环芳烃特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年S2期
5 魏雪芬;蒋煜峰;王蓓蕾;孙航;慕仲锋;展惠英;;兰州西固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7年03期
6 黄肖萌;高良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影响机制研究[J];广东化工;2017年03期
7 贺小敏;李爱民;吴昊;施敏芳;陈浩;;武汉市远城区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来源和风险评价[J];环境化学;2015年11期
8 王春辉;吴绍华;周生路;虞燕娜;;典型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行为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4年11期
9 刘营;刘敏;杨毅;陆敏;于英鹏;汪青;郑鑫;;上海市中心城区樟树叶片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辨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7期
10 郭强;田慧;吴有方;毛潇萱;丁中原;马子龙;黄韬;吴军年;马建民;高宏;;甘肃省及其周边地区土壤六氯苯污染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士超;城镇化程度对区域不同介质中PAHs和OCPs累积影响及健康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2 李勖之;城市土壤重金属与环草隆复合污染对蚯蚓的生态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张静静;吉林省主要城市城郊土壤—蔬菜系统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风险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4 贺小敏;湖北省典型区域环境中OCPs、PAHs和PFCs的分布特征、来源及风险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王荦;大凌河口地区有机氯农药污染特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大雁;交通道路沿线农田土壤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和生态风险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2 樊颖丽;塑料制品中三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超临界流体色谱检测方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3 李嘉康;沈北新区土壤中PAHs和OCPs污染源解析及潜在风险评价[D];沈阳大学;2018年
4 欧阳卓智;变化生境下土壤—底泥POPs柱状分层比较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5 华新宇;松嫩平原北部农田土壤多环芳烃空间分布、源解析和生态风险评价[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年
6 李亚;兰州市不同环境介质中PAHs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7年
7 谢正兰;不同形态多环芳烃在岩溶系统中的分布及迁移研究[D];西南大学;2017年
8 周庆红;采煤沉陷水体底泥—水界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迁移行为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9 母玉敏;采煤塌陷区POPs分布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10 梁宝翠;陕西省POPs污染综合防治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13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3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