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东煤气化细渣固相碱熔制备单一相A型沸石
【部分图文】:
(1)煤气化细渣固相碱熔制备A型沸石反应中m(NaOH)/m(CGS)是影响合成单一相A型沸石的重要因素,Na+对沸石合成中结晶和成核过程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适当的固相碱熔m(NaOH)/m(CGS)可使煤气化细渣活化程度更高,硅铝酸盐更好地结晶成核,并且消耗较低的能源和水。(2)煤气化细渣固相碱熔制备单一相A型沸石的最佳条件为:m(NaOH)/m(CGS)=1.2;固相碱熔温度823 K;液/固比为4.5 mL/g;水热反应温度353 K,水热反应时间12 h。
煤气化细渣、固相碱熔产物和合成A型沸石产物的XRD谱图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图1曲线(3)中出现的主要衍射峰为石英,其中的“馒头峰”说明该煤气化细渣中多数物质以玻璃态形式存在。在m(NaOH)/m(CGS)=1.2、固相碱熔温度823 K条件下所得固相碱熔产物的XRD谱图(见图1曲线(2))表明,固相碱熔除去煤气化细渣中残余未燃碳的同时,在碱的作用下煤气化细渣中的石英相转化为NaAlO2、Na2SiO3等可溶性的硅、铝酸盐,证明了固相碱熔可使煤气化细渣中的Si、Al得到活化。2.2 A型沸石合成条件的优化
图2为不同固相碱熔温度下合成A型沸石样品的XRD谱图。可以看出,不同的固相碱熔温度,合成A型沸石的XRD衍射峰强度不同。在673 K下石英相的转化不完全,合成A型沸石的相对结晶度仅为30.03%。这可能是由于在较低反应温度下生成NaAlO2和Na2SiO3的量降低而形成的晶核位置更少。随着温度的升高,合成A型沸石的衍射峰强度增大,但在823 K与873 K时差异不大,说明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合成A型沸石的结晶度不会再发生显著变化。因此,选择823 K为合适的固相碱熔温度。2.2.2 水热反应温度对合成A型沸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瑞;米登峰;和尚杰;申通;吴晓青;;水热反应工艺条件对5,5'-联四唑-1,1'-二氧羟铵盐晶体尺寸的影响[J];精细化工中间体;2020年01期
2 张晓峰;王玉飞;党睿;范晓勇;王战辉;;煤气化细渣特性对其浮选脱碳过程的影响[J];河南化工;2016年07期
3 方旭;;浅析煤气化废水处理工艺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化工管理;2015年26期
4 张智聪;煤气站凉水塔的技术改造[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年02期
5 李培华;关于煤气置换方式的探讨[J];冶金动力;1999年02期
6 姚怀伟;陈战群;郝晓洁;史立旗;史向波;;降低饱和器后煤气含氨的研究[J];燃料与化工;2016年06期
7 马幸;桑应琪;;两种煤化工行业煤气中硫化氢含量检验方法的对比分析[J];山东化工;2017年03期
8 李斯诚;;民用煤气的安全性浅谈[J];信息化建设;2015年11期
9 张善明;宋立丽;;煤气溶液脱湿技术[J];冶金动力;2014年04期
10 董玉财;张英;沈立嵩;;对煤气设施停用后应用措施的理解[J];燃料与化工;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庞先勇;李松栋;吕永康;;在两种反应器中等离子体煤气化的比较[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吕恩平;孙奎伦;;焦化厂煤气使用的节能改造[A];第八届全国设备与维修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王万军;;煤气风机液力偶合器修复技术应用[A];“决策论坛——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6年
4 罗红妍;;稳定和提高煤气吸苯效率的途径[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丽芳;马燕艳;马伟超;;探索煤气中苯系物测定的新方法[A];2010年河北省冶金学会炼铁技术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丽芳;马燕艳;马伟超;;探索煤气中苯系物测定的新方法[A];苏、鲁、皖、赣、冀五省金属学会第十五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7 顾念祖;张子馨;;利用植物秸杆生产煤气的装置[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霍保芝;周永生;张建勇;;浅述横管煤气初冷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A];苏鲁皖赣四省金属学会第十三届焦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辉尧;于庆波;李朋;杜文亚;;利用高炉熔渣作为热载体进行煤气化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侯鹏飞;樊惠玲;张海红;上官炬;;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苏南;“神宁炉”让中国“煤气化”不再受制于人[N];中国能源报;2019年
2 洪韶;经济低迷使煤气化项目由热转冷[N];中国化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嘉鹏;循环流化床双床煤气化及富氧煤气化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于陶;湿藻微波一步法制生物柴油以及藻渣水热反应制生物油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李慧;BiVO_4系光催化剂的合成及其轻质油脱氮性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3 李松栋;操作条件和添加物对等离子体煤气化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32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32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