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高压脉冲水中放电特性及亚甲基蓝模拟废液降解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00:59
   高压脉冲水中放电降解有机物是一种新型的水处理高级氧化技术,是脉冲功率技术与环境水处理、等离子体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集合高能电子辐射、紫外光辐射、自由基氧化等多种高级氧化技术于一体。不但对目前各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更因其简便、高效、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具备了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本文从能量角度出发,采用气液两相放电等离子体和化学的方法,在分析高压脉冲水中放电特性及系统参数对亚甲基蓝模拟废液降解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搭建一套反应器扩大条件下的水处理实验平台,为高压脉冲水处理技术的进一步放大和工业化应用打下基础,提供有益参考。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结论包括: 1)设计研制了一种新型纳秒级高压脉冲电源。采用电容储能方式的双火花隙充放电回路隔离设计;通过对电路建模及解析求解,分析了电源主电路的最佳工作状态并由此确定电路各参数值。利用工程电磁场仿真软件对电源核心元件多电极旋转火花隙开关,其不同旋转角度下的关合开断电场强度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旋转火花隙充放电回路中强烈的电场畸变能够保证开关的可靠动作;同时达到减小电极烧蚀,延长工作寿命和降低放电分散性等目的。实测结果表明,所设计研制的纳秒级脉冲电源具有:单脉冲能量可调(0.25J-20J)、平均功率可调(25W-2kW)、高重复频率(20-600Hz)、陡峭上升沿(100ns)、窄脉宽(1μs)、可靠开断、耐烧蚀等优点,能够达到等离子体水处理应用要求。 2)结合传统针-板反应器与线-板反应器特点,设计研制了大容量水处理用等离子体锯齿线-板放电反应器。该反应器总设计容量达到42L,采用四象限锯齿线电极,可以根据需要组成多单元串并联放电模式,在形成多个放电通道的同时更加注重气液混合放电的协同效果。 3)研究了单一水介质条件下系统主要参数对脉冲放电特性的影响,包括波形特征和脉冲能量利用情况。实验表明:提高交流输入电压、增大脉冲储能电容及溶液电导率,减小放电间距等都能够使单脉冲注入能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能量注入效率发展情况却各有不同:提高输入电压使得能量注入效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增大脉冲储能电容只能让能量注入效率一直下降;增大溶液电导率及减小放电间距却可以保持能量注入效率不断提高。 4)分析了高压脉冲水中放电过程中起主要降解作用的活性物质(如羟基自由基、臭氧、过氧化氢等)成因及各自降解转化机理。放电产生的过氧化氢和臭氧分别在25min和9min左右的反应时间出现溶解转化,过氧化氢的生成浓度远高于臭氧。过氧化氢和臭氧的产率都随放电间距和溶液电导率的减小而线性增大;曝气的加入削弱了电导率对放电特性的影响。不同曝气条件下,过氧化氢产生浓度次序为:无曝气氧气空气氮气;臭氧产生浓度次序为:氧气空气氮气无曝气,均与各自反应历程和能量利用情况有关。 5)依托所设计研制的电源/反应器系统,从直接氧化角度和能量利用角度两方面出发,考察了系统主要参数对亚甲基蓝污染物降解效果的影响,以此为参考对各参数进行优化总结,达到整体电源/反应器系统的良好匹配。亚甲基蓝溶液的氧化效率和氧化速度都随交流输入电压、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储能电容的增大而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这种提高通常以高能耗为代价。放电间距和溶液电导率的加大降低了亚甲基蓝氧化效率;入口质量浓度、空气曝气量及溶液pH的增大有助于亚甲基蓝氧化速度和系统能量利用效率的提升。不同反应溶液体积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器扩大化条件下,处理量越大,能耗越低,运行成本在系统优化整合后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学位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X703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废水有机物处理方法比较
        1.2.1 传统水处理方法
        1.2.2 高级氧化技术
        1.2.3 非平衡等离子体
    1.3 高压脉冲水中放电技术形成与发展
        1.3.1 液电效应
        1.3.2 高压脉冲水中放电理论模型
        1.3.3 液电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内容
2 新型脉冲电源/反应器系统设计及特性测试
    2.1 纳秒级高压脉冲电源设计
        2.1.1 电源组成及工作原理
        2.1.2 主电路模型建立及分析
        2.1.3 多电极旋转火花隙开关的研制
        2.1.4 火花隙开关静电场仿真分析
    2.2 锯齿线-板放电反应器设计
        2.2.1 等离子体反应器设计思路
        2.2.2 锯齿线-板反应器结构组成
        2.2.3 反应器静态电容计算
        2.2.4 反应器放电状态等效电路
    2.3 本章小结
3 高压脉冲水处理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
    3.1 实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3.2 分析测试方法
        3.2.1 亚甲基蓝模拟废液
        3.2.2 亚甲基蓝质量浓度测定
        3.2.3 溶液电导率及pH测定
        3.2.4 甲基蓝降解过程中间产物的测定
    3.3 活性物质的实验测定
        3.3.1 水中过氧化氢的测定
        3.3.2 水中臭氧的测定
4 高压脉冲水中放电特性研究
    4.1 气泡过程
    4.2 水中脉冲放电特性测量
    4.3 系统参数对脉冲放电特性的影响
        4.3.1 交流输入电压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4.3.2 脉冲储能电容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4.3.3 锯齿线-板间距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4.3.4 溶液电导率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4.3.5 反应器极配形式对放电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液电等离子体活性物质生成及产率分析
    5.1 活性物质降解有机物机理研究
        5.1.1 羟基自由基的生成及反应原理
        5.1.2 过氧化氢的生成及反应原理
        5.1.3 臭氧的生成及反应原理
    5.2 系统参数对活性物质的影响及产率分析
        5.2.1 交流输入电压对过氧化氢和臭氧产率影响
        5.2.2 锯齿线-板间距对过氧化氢和臭氧产率影响
        5.2.3 不同曝气源对过氧化氢和臭氧产率影响
        5.2.4 溶液电导率对过氧化氢和臭氧产率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电源/反应器不同参数情况对亚甲基蓝降解影响
    6.1 水处理常用评价参数
    6.2 脉冲电源参数优化
        6.2.1 交流输入电压对亚甲基蓝降解影响
        6.2.2 脉冲重复频率对亚甲基蓝降解影响
        6.2.3 脉冲储能电容对亚甲基蓝降解影响
    6.3 反应器参数优化
        6.3.1 锯齿线-板间距对亚甲基蓝降解影响
        6.3.2 溶液电导率对亚甲基蓝降解影响
        6.3.3 空气曝气量对亚甲基蓝降解影响
        6.3.4 反应溶液体积对亚甲基蓝降解影响
        6.3.5 溶液入口质量浓度对亚甲基蓝降解影响
        6.3.6 溶液pH对亚甲基蓝降解影响
    6.4 甲基蓝降解中间产物测定及过程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祥龙;王毅;胡小吐;田付强;;废水处理用等离子体窄脉冲电源的研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 卢新培,张寒虹,潘垣,刘克富,刘明海;水中脉冲放电的压力特性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1年04期

3 张雷,邓琦林,周锦进;液电效应除垢机理分析与试验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4 于慧,沈鼎权;电路断路后火花产生过程的分析[J];大学物理;2003年01期

5 林家齐;杨文龙;王玮;雷清泉;;高直流电场下PET薄膜的电致发光及其可靠性[J];发光学报;2008年01期

6 李志建,李可成,周明;超声波—厌氧生化法处理碱法草浆黑液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年02期

7 赵君科,夏连胜,任先文,张继昌,谢敏,丁伯南,刘云涛;陡前沿纳秒脉冲电源的研制[J];高电压技术;1999年02期

8 李胜利,向浩,李劲;实验用ns级脉冲高压电源的研制[J];高电压技术;2000年01期

9 金明剑,孙鹞鸿;不同参数条件下水中脉冲放电的电学特性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4年07期

10 刘强;孙鹞鸿;;水中脉冲电晕放电等离子体特性及气泡运动[J];高电压技术;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卞文娟;高压脉冲液相放电技术处理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郝小龙;高压脉冲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沈拥军;高压脉冲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有机废水的电源与反应器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张延宗;非平衡等离子体与多孔炭材料降解染料废水的协同效应[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王占华;介质阻挡放电耦合电晕放电低温等离子及其对含染料废水脱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蕾;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与还原六价铬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晖;水中脉冲等离子体推进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3年

2 金明剑;水下等离子体声源电特性的基础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4年

3 吕丹;气液混和放电反应器特性及甲基橙脱色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4 叶忠祥;球隙开关的冷却气体流场分析及优化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程新兵;高功率重复频率气体火花开关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34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34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4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