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及化学修复研究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X5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物理修复
1.2.1.1 疏浚
1.2.1.2 隐蔽(原位覆盖)
1.2.1.3 其他
1.2.2 化学修复
1.2.2.1 氧化还原技术
1.2.2.2 钝化技术
1.2.3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
1.2.3.1 生物修复发展现状
1.2.3.2 原位生物修复
1.2.3.3 异位修复
1.2.4 联合修复
1.2.4.1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1.2.4.2 化学- 生物修复
1.3 底泥修复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课题的相关概况
2.1 研究的背景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
2.3.1 河道底泥污染状况调研
2.3.2 污染底泥对水体的影响及危害
2.3.3 污染底泥的修复试验
2.4 试验分析方法
2.4.1 水样和泥样采集方法
2.4.2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2.4.3 底泥中有机物测定
2.4.4 底泥中磷形态分布分析
2.4.5 底泥中重金属离子分析
2.4.6 底泥重金属离子形态分布
2.4.7 底泥Fe3+/Fe2+比值
第三章 天津城区典型河道调研
3.1 天津城区典型河道污染状况采样调查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第一次取样(2007.12.22)
3.2.2 第二次取样(2008.9.15)
3.2.2.1 各取样点上覆水CODCr 值和底泥中TOC 含量
3.2.2.2 各取样点底泥磷形态分布
3.2.2.3 各取样点底泥有机物GC-MS 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染底泥对水体二次污染的影响及作用模式
4.1 试验装置
4.2 试验方案设计
4.2.1 停留时间
4.2.2 溶解氧
4.2.3 风速
4.2.4 温度
4.3 底泥理化分析
4.3.1 底泥磷的形态分布
4.3.2 底泥重金属离子形态分布
4.3.3 底泥的吸附特性试验
4.3.3.1 底泥的吸附动力学试验
4.3.3.2 吸附等温线试验
4.4 模拟河道试验结果与讨论
4.4.1 停留时间对水质的影响
4.4.2 溶解氧对水质的影响
4.4.3 风速对水质的影响
4.4.4 温度对水质的影响
4.4.5 底泥氮磷的释放速率曲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底泥修复试验研究
5.1 底泥的采集及理化分析
5.1.1 底泥磷的形态分布
5.1.2 重金属离子形态分布
5.2 实验装置
5.3 试验方案设计
5.4 试验结果与讨论
5.4.1 投加Ca(N03)2 对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5.4.1.1 对底泥NH3 释放的影响
5.4.1.2 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5.4.1.3 对底泥有机物释放的影响
5.4.1.4 对底泥TN 释放的影响
5.4.1.5 反应器内底泥Fe3+/Fe2+变化
5.4.2 投加Ca02 对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5.4.2.1 对底泥NH3-N 释放的影响
5.4.2.2 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5.4.2.3 对底泥有机物释放的影响
5.4.2.4 对底泥TN 释放的影响
5.4.2.5 反应器内底泥Fe3+/Fe2+变化
5.4.3 聚铝投加试验
5.4.3.1 对底泥NH3-N 释放的影响
5.4.3.2 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5.4.3.3 对底泥有机物释放的影响
5.4.3.4 对底泥TN 释放的影响
5.4.3.5 反应器内底泥Fe3+/Fe2+变化
5.5 小试试验(广口瓶)
5.5.1 对底泥NH3-N 释放的影响
5.5.2 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5.5.3 对底泥有机物释放的影响
5.5.4 反应器内TN 变化趋势
5.5.5 反应器内底泥Fe3+/Fe2+变化
5.6 部分反应器内氧化还原电位变化(ORP)
5.7 试验中期底泥的理化分析
5.7.1 底泥中有机物变化
5.7.2 底泥中磷形态分布变化
5.7.3 底泥中重金属形态分布
5.7.4 小试试验(广口瓶)中期底泥的理化分析
5.7.4.1 底泥中有机物变化
5.7.4.2 底泥中磷形态分布变化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修复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6.1 数据处理
6.2 模型的建立
第七章 结束语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俊;;农村河道底泥污染成因及治理措施[J];农技服务;2010年08期
2 赵高峰,徐盈;雨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淋溶对河道底泥中多氯联苯迁移的影响[J];分析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庄世坚;用模糊聚类法区划底泥污染[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4年09期
4 刘贵云,姜佩华;河道底泥资源化的意义及其途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刘贵云,奚旦立;利用河道底泥制备陶粒的试验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刘贵云,奚旦立;河道底泥陶粒比表面测定[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年02期
7 景长勇;;河道底泥的处理处置途径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10期
8 钟萍;李丽;李静媚;徐凤英;刘正文;;河流污染底泥的生态修复[J];生态科学;2007年02期
9 刘哲,张江山,孔健健;应用属性识别模型评价运河杭州段底泥污染[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年02期
10 李明光;钟继洪;李淑仪;郑武;;广州市河涌底泥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J];广州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军;程晓宏;邹国明;佘年;王琦;;城市河道底泥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10年
2 殷效玲;周立;郑祥民;;上海市苏州河市区段支流底泥污染研究[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胡献刚;周启星;;利用GC-MS测定天津市河流底泥中的多环麝香污染物[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刘军保;刘国华;;嘉兴市河道底泥地球化学环境中重金属分布特征[A];加强地质工作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2007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杜河清;谢国华;曹健;高龙华;;受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资源化处置系统研究[A];第三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专刊[C];2011年
6 杨卓;王永福;郝红;王殿武;;白洋淀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磊;胥峥;林逢凯;高逸秀;张萌;;城市富营养化河道底泥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能力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叶洁琼;宋新山;王兆慧;柳建设;;黄浦江水源保护区的高效生态水处理技术探讨[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9 唐燕萍;马利民;林匡飞;;伊乐藻控制河道底泥中磷营养盐释放的效果[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10 黄春雷;潘卫丰;宋明义;简中华;;浙中某地铊生态地球化学研究[A];“资源保障 环境安全——地质工作使命”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舒延;千灯治水“下本钱”[N];江苏经济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包斯文 通讯员 方达平;苏州河水清亦难?[N];中国冶金报;2001年
3 李丹 王聪彬;重现碧海[N];中国化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涂序波;工程治理是洱海保护的重要途径[N];大理日报(汉);2008年
5 景明;多项治太重点工作全面推进[N];无锡日报;2009年
6 ;城市河流是城市的一面镜子[N];发展导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宋贵伦 实习生 张颖;“三口水缸”:大旱中的碧波[N];贵州民族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宋黔云 王邻;科技界聚焦生态文明城市建设[N];贵州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杨兴云;湘江梦魇[N];经济观察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震 陈颖;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N];贵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建军;城市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及化学修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2 魏明蓉;受污染武汉南湖底泥特征分析及其处置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刘贵云;河道底泥资源化—新型陶粒滤料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02年
4 张坤;污染底泥对上覆水体水质影响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5 陈如海;污染液在地基土体中迁移及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常素云;城市河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刘杰;水源型水库富营养化预测与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乌云;乌梁素海上覆水体与表层沉积物污染特征及其污染物迁移转换规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9 张小东;崇明前卫村微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与基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0 黄昌发;上海市城郊结合部河道水环境研究和整治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学凯;城市河道底泥污染分析与抑制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朱丽青;杭州主要城区河道的污染特征与生态危害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3 陈良杰;污染河流底泥重金属脱附机理及处置对策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年
4 刘璇;吉林省西部高氟湖库底泥氟迁移转化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晓伟;采用生物促生剂重建河涌底泥微生态系统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6 蒋文祥;沸石固化底泥过程中无机磷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鹏;霞湾港底泥中锌和铅释放特性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侯晓辉;广州市三条重污染河涌底泥中主要污染物的垂直分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杨静;东洞庭湖底泥中磷的释放特性及其原位控制技术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周杉;磷酸化烧结法处理重金属污染底泥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4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34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