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及减排绩效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23:55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日益增多,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发生显著变化,极端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大大提高,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均带来了不可预测的风险。由此,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框架内,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达成了联合减排的协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已经成为碳排放第一大国,当前正面临着稳定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控制碳排放增量的多重压力和挑战。因此,系统研究中国碳排放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以经济增长为视角,对中国的碳排放及减排绩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详细研究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碳排放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的累计贡献。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整体碳排放演变经历了快速、平稳和急速增长三个阶段,其中最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减排驱动因素是能源强度,而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则是碳排放增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中国碳排放演变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征,时序内累计排放量自东向西逐渐递减,工业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的80%以上。各驱动因素累计贡献在区域间、行业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依然是正反两个方向上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其次,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建模对碳排放内生下的经济增长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重点考察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对稳态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并基于历史数据模拟预测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只要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开发能够突破能源的瓶颈制约,长期内的经济增长就是可持续的。稳态经济增长路径收敛的边界条件为人力资本最大积累率大于时间偏好率、消费跨期替代弹性小于1、环境固碳率充分大,生产效率和偏好的改变对稳态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和节能减排效应。模拟预测分析发现,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路径伴随能源强度的逐年下降而变得平缓,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路径均呈倒U型曲线轨迹且在2035年左右达到高峰,不同情景下碳强度到2020年时比2005年下降的幅度均高于40%-45%。因此,中国承诺的碳强度减排目标比较适宜当前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的特殊进程,避免了经济可能出现的较大幅度波动。 最后,采用基于距离函数的环境DEA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各行业、各地区的碳减排绩效,并对减排目标进行了行业间、地区间的模拟分配。行业实证结果显示,中国行业间的碳减排绩效存在显著差异,绩效较高的主要是轻工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实现同比例增产和减排的空间相对较小,而重化工行业的碳减排绩效普遍较低,应该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省际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区的碳减排绩效呈现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提升的非均衡特征,碳强度效率较低的省区减排空间较大,根据效率原则应该承担较多的强度减排目标。在中国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两阶段模拟优化分配中,第一阶段根据人均公平原则分配后有13个省区的碳排放权账户出现赤字,第二阶段根据碳强度相对效率优先原则分配后各省区期初的累计账户余额均存在大量盈余。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既揭示了长期内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演化机制,同时又评价了短期内的碳减排绩效。因此,根据本文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促进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重要政策启示:一是减排政策应该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三是通过整合现有税收结构开征碳税;四是通过先行先试加快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X321;F124.5
【部分图文】:
图 1.1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变化数据来源: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国际联合减排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涉及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考量,需要全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联合减排。在历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共通过了三个具有法律效率的协议框架,从而实际推进了国际社会的联合减排行动。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排温室气体。1997 年,缔约国第 3 次代表大会于日本京都举行,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要求附件Ⅰ国家在第一承诺期内(2008-2012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
远高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碳排放效率显著低下(如图1.2 所示)。在国际社会联合减排的行动中,发展中国家在长期趋势内将难以避免承担效率减排责任,中国将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国际碳减排压力。图 1.2 主要国家 2010 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紧凑形式为: FKALALALKy fkF,,11 )中, y YAL为单位有效劳动产出, k KAL为单位型生产函数满足边际产出递减和稻田法则(Inada,196 f 0 0,f k 0,f k 0 limlim00 fkfkkk, 型在连续时间上建立,各变量均随时间而变化。其中,率增长,即为: L t nLtAt gAt ,
本文编号:2834403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X321;F124.5
【部分图文】:
图 1.1 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变化数据来源: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国际联合减排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涉及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考量,需要全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联合减排。在历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共通过了三个具有法律效率的协议框架,从而实际推进了国际社会的联合减排行动。1992 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第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排温室气体。1997 年,缔约国第 3 次代表大会于日本京都举行,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要求附件Ⅰ国家在第一承诺期内(2008-2012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 1990
远高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碳排放效率显著低下(如图1.2 所示)。在国际社会联合减排的行动中,发展中国家在长期趋势内将难以避免承担效率减排责任,中国将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国际碳减排压力。图 1.2 主要国家 2010 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紧凑形式为: FKALALALKy fkF,,11 )中, y YAL为单位有效劳动产出, k KAL为单位型生产函数满足边际产出递减和稻田法则(Inada,196 f 0 0,f k 0,f k 0 limlim00 fkfkkk, 型在连续时间上建立,各变量均随时间而变化。其中,率增长,即为: L t nLtAt gAt ,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于鹏飞;李悦;郗敏;孔范龙;;基于DEA模型的国内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4期
3 岳超;王少鹏;朱江玲;方精云;;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宋涛;郑挺国;佟连军;;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联性的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J];地理科学;2007年02期
5 朱永彬;王铮;庞丽;王丽娟;邹秀萍;;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6 王铮;朱永彬;刘昌新;马晓哲;;最优增长路径下的中国碳排放估计[J];地理学报;2010年12期
7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8 曾静静;曲建升;张志强;;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情景方案比较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9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10 汪克亮;杨宝臣;杨力;;基于DEA和方向性距离函数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测度[J];管理学报;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2834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3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