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稻草填料碳源释放、脱氮效果及动力学研究
【学位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X171.4
【部分图文】:
口数量不断增加、工农业进程不断加快和人类环保意识仍然较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物,而水体成为这些废一,当这些废物浓度和数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后、水质质量和使用价值等方面将严重受损,其后果包括水体生人类健康等,从而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纪 60 年代末,富营养化问题在全世界范围爆发,全球范围内 30库遭受不同程度影响。如:西班牙的 800 余座水库中,至少 1状态,在南美、南非、墨西哥及加拿大都有大量的富营养化的3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七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0.2%。在监测的 60 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资料显示,我国有超过 66%和 22%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和超 1-1 为 2010 年江苏省太湖蓝藻卫星遥感监测图片。其中水体中、硝酸盐等)和磷浓度超标是水体产生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因之
对于水底森林系统而言,对水体的透明度、溶对于异位修复生物反应器(系统)而言,生态而地表水体中引起富营养化的物质中主要是有和病原微生物等等[13, 22, 23]度和复杂度来说,氮素污染物是较难的,特别是中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领域[24]。艺(Ecological floating beds)工艺净化机理原理基于无土栽培技术,就是把植物种植于可以泡沫板,竹子等)之上,通过基质(如海绵,物的根系伸入污染水体之中,通过植物根系的净化作用来去除水体中的氮、磷以及大的颗粒浮床具体机理有如下:
组合式生态浮床还具有提高水体可生化性的能力。运用组合式生态浮床把原先可生化性较差的湖水 B/C 由 0.18 提高到 0.87。图1-3 组合式生态浮床(摘自李先宁, 等. 2010)Figure 1-3 An integrated ecological floating bed (from Li X. N., et al., 2010)但是组合式生态浮床也有其自身的缺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生物膜中硝化菌数量不占优,使脱氮效果受到限制。污水中氮的去除方式一方面是通过植物和基质的吸收,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来完成。其中,通过反硝化作用将硝态氮和亚硝态氮转化为氮气排出的方式是主要的脱氮方式[47]。因此,反硝化细菌在浮床系统中占有重要作用。在大多数自然水生生态系统中,如浮床和天然湿地,由于反硝化细菌的生长速度缓慢,短期的脱氮效果是有限的[48]。②受水体影响较大,反硝化细菌大都是异养菌种,其生命活动需要外来的碳源,如果水体中可以作为反硝化细菌的碳源物质有限,这就会大大制约反硝化进程。1.4.3 加强型生态浮床为了提高脱氮除磷效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娟;王世和;钟秋爽;鄢璐;;不同构型湿地氧分布及脱氮效果对比[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年06期
2 雒维国;王世和;黄娟;鄢璐;黄俊;;植物光合及蒸腾特性对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3 宁安;李正魁;赖鼎东;张晓姣;杨竹攸;;固定化土著纯种细菌流化床的脱氮效果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17期
4 左金龙;;应用神经网络评价地下水脱氮效果[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5 郭鑫;张列宇;席北斗;刘云;李晓光;;高氨氮浓度下湿地植物筛选及脱氮效果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6 黄娟;王世和;钟秋爽;鄢璐;刘洋;王峰;;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对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2期
7 曾跃;王瑞璞;;改性前后沸石及其再生脱氮效果对比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9年04期
8 刘海琴;韩士群;李国锋;;固定化复合微生物对废水的脱氮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9 李森;叶海;陈昕;薛峰;王同成;;改良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对污染河水的脱氮效果[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年05期
10 刘贯一;彭秋月;;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同步除碳脱氮效果[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景明;于洋;徐岩;俞晟;王爱辉;;四种填料对自然水体同时硝化反硝化脱氮性能的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文平;研究稻草填料碳源释放、脱氮效果及动力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佳骏;纤维素载体预处理及其强化MBR脱氮效果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王小娟;几种污水处理湿地脱氮效果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3 龚钰涵;新型生物膜反应器FBBR处理污水的脱氮效果及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马俊;倒置A~2/O工艺污水生物脱氮效果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5 倪永炯;采用储碳方式提高系统的脱氮效果[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6 吴昊;砾石河床对水体中氮的去除效果试验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胡玉;PCL-SND系统处理循环水养殖水体的初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8 宋慧敏;反硝化滤池运行条件优化及其脱氮效果影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4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34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