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石油污染含水介质的水理和力学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0 12:40
   土壤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和石油及其制品的广泛使用,大量的原油及石油产品进入环境,世界范围内的土壤石油污染日趋严重,对石油污染的处理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深入研究石油污染含水介质的水理和力学特征,探讨污染土壤的归宿问题,可以为修复和处理土壤石油污染提供科学的选择依据,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以重大石油化工区为背景,系统研究了不同石油污染物在该区典型含水介质中的残留特征和典型石油污染土壤的水理和力学特性。首先,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含水介质中污染物的吸附持留规律,确定了该区代表性含水介质的石油污染范围及其在土层中的分布规律。接着,在污染水平内考察了与修复相关的土壤水理性质,研究了不同石油污染物对介质持水性、毛细性和渗透性的影响规律,发现了不利于修复的因素。最后,提出石油污染土壤用于建设的出路设想并对相关特性如界限含水率、压实特性和抗剪强度与石油污染类型和水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另外,试验还尝试了对特定石油污染土壤含水率进行校正,并提出了含水率计算的经验公式。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结论,主要包括: (1)土壤含水率校正过程中发现,石油污染土壤烘干过程中水分挥发和石油挥发互不干扰,土壤质地和颗粒级配对石油挥发有显著影响,同种石油污染土壤烘干过程可挥发性油组分损失比例与含油率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均≥0.99。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特定油品污染土壤含水率测定的校正公式并给出了经验系数。 (2)通过柴油在砂土、壤粘土中的连续入渗和瞬时入渗试验发现,砂土中柴油的表观吸附持留量可高达12%以上,粘土中表观吸附持留量可达9%左右,瞬时入渗时柴油的吸附持留量大于连续入渗。土壤含水率增加,柴油入渗速率增大,但存在临界含水率,含水率大于临界含水率,入渗速率随含水率增大而减小。污染土壤淋滤试验结果表明,水分淋滤会导致柴油在土壤中均匀分布并迁移扩散,砂土对柴油的稳定吸附持留量是表观吸附持留量的25%左右,而壤粘土则高达75%左右。污染介质含油率水平可在1%~14%之间变化。 (3)石油污染会不同程度的降低介质的持水能力。柴油污染对砂土容水度和给水度影响较小,持水度随含油率升高而减小;原油污染砂土孔隙度、持水度和给水度随含油率升高而减小。 (4)疏水性石油污染物产生所谓“莲花效应”使得土壤毛细性减弱。柴油污染砂土毛细水上升高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均可用对数方程拟合,拟合度 0.92;柴油污染壤粘土毛细水上升高度随时间变化均符合乘幂关系,相关性系数0.99。毛细水上升速率随时间变化关系可用乘幂方程拟合,经验系数随含油率升高而减小。砂土毛细水上升高度与含油率关系为负线性相关,拟合度R2=0.9956。柴油污染粘土毛细水上升高度和上升速率亦随柴油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含油量≥1%的原油污染土壤毛细水上升高度为零。 (5)柴油污染砂土渗透系数均在10-3数量级,原油污染砂土渗透系数减小至10-4数量级。石油污染对壤粘土渗透性影响显著,随含油率升高,柴油、原油污染粘土渗透系数均从10-5减小至10-8。原油含量大于8%时形成沥青质防渗层,阻碍土壤水分运移,渗透系数10-8。渗透性减弱是石油污染物堵塞孔隙和介质流体粘滞性增大共同作用的结果。 (6)界限含水率研究结果表明,柴油污染土壤液塑限随含油率增大而减小,塑性指数不变;随着含油率的升高;原油污染土壤塑限减小,液限增大,粘度大的原油引起土壤“假性粘度”而导致液限值升高,塑性指数增大。 (7)柴油和原油均会导致壤粘土最优含水率随含油率的增加而减小,最大干密度随含油率变化规律与油品性质有关。石油污染砂土的干密度较同等含水率砂土大,原油的粘性和润滑作用可使砂土压实干密度提高到1.8g/cm3。 (8)剪切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天然容重壤粘土的粘聚力随含水率和含油率的上升显著下降,变化规律符合线性关系,原油和柴油对抗剪强度的影响明显小于水。随原油和柴油含量的升高,虽然壤粘土最大干密度而减小,但最大干密度时其粘聚力较清洁壤粘土分别提高到1.5倍和2倍以上。石油污染对非饱和砂土抗剪强度影响不显著。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X53
【部分图文】:

入渗,柴油,含水状态,饱和状态


图 3-1 柴油入渗装置示意图xperiment device for diesel p.37%、3.28%、5.54%、8 6 层装填,每层高 3cm,含水状态和饱和状态下.33%和 40.75%。以天然高 1cm,控制每层填土质

测定装置


主要包括:稠度、塑性、膨理性质及相关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少;力;大和含水量减少(蒸发)体积收缩变小的性性能。题密切相关。含水性与胀缩性密切相关;染物迁移紧密相联;凝聚性强弱则关系到题。正确了解和评价土壤的水理性质,是键。容水性能

相对渗透率曲线,相对渗透率曲线,两相流,孔隙介质


图 4-16 两相流典型相对渗透率曲线[1]-16 Typical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 for a two-phase s渗透率是一个动态特性参数,不但与孔隙介质相流体的饱和度有关,对于确定的孔隙介质和的相对渗透率和各相流体的饱和度有关。从以化可看出,石油污染不改变土壤土的粒度组成透性小于柴油污染粘土,但在同种土质条件下低土的渗透性,如图 4-17 所示。但由于不同油又存在差异。1.0E-051.5E-052.0E-052.5E-053.0E-053.5E-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梅艳;;石油泄漏污染亟需法制化[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2 王小钢;;中美海洋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及渤海湾溢油损害赔偿[J];环境保护;2011年15期

3 波淼;;墨西哥湾石油污染影响仍在持续[J];海洋世界;2011年07期

4 谢剑;李发生;;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状分析(节选下)[J];世界环境;2011年04期

5 许志锋;邝代治;文戈;张复兴;王剑秋;李俊华;;胆酸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在含水介质中的结合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8期

6 张云波;吴伟林;薛蓉蓉;刘其友;赵朝成;;一株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对石油烃模式物的降解特性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7 ;危及人类生存的水污染[J];花火(小学生作文辅导)C版;2009年12期

8 白洁;尹宁宁;赵阳国;田伟君;;辽河口湿地异养细菌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Z2期

9 宁庭东;;论船舶溢油污染及应急反应[J];中国海事;2011年09期

10 马鸿志;;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案例在环境工程概论上的应用[J];金属世界;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春;石油污染含水介质水动力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聂明;芦苇及其根围微生物对石油污染响应的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童玲;石油污染含水介质的水理和力学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唐霞;藻—菌体系降解原油性能及其体系生物多态性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吴作军;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6 高赞东;东营市油气区水土污染修复治理试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李玉瑛;土—水系统石油污染物挥发和生物降解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夏文香;海水—沙滩界面石油污染与净化过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郭超;西北黄土地区水源水库水—沉积物中石油污染特征及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宝明;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荣亮;石油污染对植物生长毒性效应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李梅;含水介质中石油的残留及其水理性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周方;辽河口典型湿地石油污染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高晶;植物—真菌联合修复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效果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5 郑昭贤;石油污染浅层地下水中氯代烷烃降解的微生物响应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陈新才;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生态条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陈勇民;港口水域石油污染生物降解及生物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D];长安大学;2002年

8 刘健;玉米、黄豆、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对酸性土壤中石油的去除效果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9 祝慧慧;石油降解细菌的降解能力以及降解相关酶活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贾慧;非饱和区石油污染的自然衰减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35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35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a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