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我国微囊藻多样性分析及其种群优势的生理学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13:17
   微囊藻是国内外水体常见的水华种类,由于某些种类能产生一种已被认为能诱发人类原发性肝癌的环状肝肽-微囊藻毒素,因此微囊藻水华产生机理及其危害引起科学界和社会各界长期和广泛的关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水华蓝藻,特别是微囊藻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生理学机制和适应特性,形成了极强的生态竞争优势。由于微囊藻主要以群体形式存在于微囊藻水华中,近几十年来对群体微囊藻在微囊藻水华的形成和保持中的作用已经开展了一些研究。然而,由于缺乏可比对的资料和数据,这种群体形式存在的竞争机制仍然存在较大的空白。我们实验室先前的研究表明群体和单细胞形态的微囊藻在生理适应方面有明显不同。为了进一步研究群体种群优势的机制和微囊藻的多样性,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1、群体微囊藻形成水华优势的生理基础是什么?2、在水华形成过程中,单细胞形态的微囊藻如何转化为群体形态微囊藻,这种转化的机制是什么?3、我国水体常见微囊藻水华,这些种类的亲缘关系、多样性和产毒特性如何?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1.与单细胞微囊藻相比,群体微囊藻比生长率和叶绿素含量较低,但在整个生长阶段的光合放氧、ETRmax和高效的无机碳吸收能力(K0.5DIC≤8.395±0.701μM)均较高。此外,群体微囊藻的PC在整个藻蓝蛋白组分中的百分含量明显高于单细胞微囊藻,AP∶PE的比值(1.7∶1)较单细胞微囊藻稳定; 2.比较了群体和单细胞微囊藻的外源无机磷和胞外产物积累,结果表明了单细胞微囊藻的Km高于群体微囊藻,但是群体和单细胞微囊藻在Vmax/Km和Vmax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暗示了在形成水华过程中群体和单细胞微囊藻对磷的竞争能力大致相似,单细胞微囊藻略优于群体微囊藻。然而,群体微囊藻的胞外多糖(EPS)和总糖含量均高于单细胞微囊藻; 3.群体和单细胞微囊藻的最大光合效率(Pm)和最适饱和光强(Ik)随着微囊藻群体直径大小的增加而增大。但两者的光合作用效率(α)、光补偿点(Ic)和暗呼吸(Rd)无显著的差异; 4.在高光强胁迫下,微囊藻Fv/Fm、ETRmax、光合效率(α)和最适光强(Ik)都有所降低,但群体微囊藻降幅低于单细胞微囊藻;此外,群体微囊藻能通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X524
【部分图文】:

示意图,蓝藻,异形胞,光合系统


孔与相邻细胞相连;异形胞中无藻胆蛋白,有叶绿素 a,只具光合系统Ⅰ(PSⅠ)的活性,不具光合系统Ⅱ(PSⅡ)的活性(Wolk et al., 1994);异形胞无 Rubisco,图 1-1 蓝藻飘浮力的调节示意图 (据 Walsby, 1994)Fig 1-1 Summary of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gasvesicle content and buoyancy in cyanobacteria

示意图,蓝藻,CCM模型,碳酸酐酶


和碳酸酐酶图 1-2 蓝藻 CCM 模型示意图(Badger & Price, 200A schematic model for inorganic carbon mechanism(Badge

示意图,转运系统,示意图


图 1-3 HCO3-转运系统示意图(Badger & Price, 2003)3 A model for inorganic carbon transport of HCO3-(Badger &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鸣鸾,翁登坡,郑一凡,徐进,徐立红;相关效应性生物标志物TOSC和GSH对百草枯灌胃染毒的反应[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5期

2 刘瑞,海春旭,梁欣,王鹏,李文丽,张晓迪,陈宏莉;不同浓度氨水对小鼠光气染毒的现场防护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5期

3 屠晓翠;蔡妙珍;孙建国;;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作用和机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4 赵影,王志强,杨志平,黄晓沐;巢湖浮游藻类定性定量研究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5 鄢顺琴,吴愫清,凤良元,徐兆兰,张陆军;芍药甘草汤的镇痛作用机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6 马凤余,鄢顺琴,凤良元,彭飞,朱少龙;胃舒灵Ⅱ抗炎作用与机制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向天勇,吴永尧,陈建英;天然大豆硒蛋白抗肿瘤作用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5年01期

8 解黎明,李建春,端礼荣,周铁民,赵德岭;补充抗氧化剂对力竭运动大鼠脑中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2期

9 黄进,杨国宇,李宏基,熊程辉;动物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及危害[J];黄牛杂志;2004年05期

10 王宜艳;孙虎山;;人工养殖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血淋巴中部分免疫因子的比较研究[J];水产科学;2005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润平;阿魏酸钠、川芎嗪、三七总皂甙、银杏酮酯预防急性氧中毒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2 王平;EM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系统应用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3 武瑞;亚硒酸钠在雏鸭体内药动学及毒理学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4 徐年军;海藻抗肿瘤抗细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5 杜虹;粤东柘林湾水化学指标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D];暨南大学;2003年

6 吕家根;自发电池激发的电致化学发光的分析应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马秀玲;精氨酸对肝脏IGF-1分泌的调控及其促进免疫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3年

8 黄丽英;间歇低氧训练对大鼠氧化应激及其低氧适应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余泽生;“健脑醒神”胶囊改善老年性痴呆记忆减退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10 徐思;五味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药效及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庆辉;大鼠通气机所致损伤过程中炎性介质的改变以及乙酰半胱氨酸和地塞米松的防护作用[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2 裴斐;抗藻酸盐血清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3 李永生;生脉注射液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4 杨英;Co_2浓度升高对微藻类生长和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1年

5 陈细香;大鳍(鱼萑又)(Mystus macropterus)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唐洪玉;利用长刺(氵蚤)控制浮游植物过量生长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7 苏胜齐;环境对菹草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及菹草对富营养化水净化能力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8 高向华;二硫化碳诱发大鼠脂质过氧化损伤及其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9 徐德立;低温胁迫对草鱼ZC-7901细胞系和淡水白鲳CBS细胞系某些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叶长鹏;有关陆生蓝藻发菜培养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40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40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1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