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制约因素与推进路径
【部分图文】:
(2)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以小范围的合作为主,区域性合作相对较少。图1显示,2000年以来,粤港合作在大湾区内部环境协同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该类合作既包括在大陆与香港合作推动下的粤港合作,也包括邻近城市深圳市与香港的合作。同时,珠三角内部城市间的环境协同治理事件数目也相对较多,并以广佛、深莞合作为主。相对而言,澳门在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中处于边缘地位,粤澳合作、港澳合作事件报道都较少。涵盖广东、香港和澳门的区域性合作在2017年及之前相对较少,每年不足5次。2018年后在大湾区建设的带动下,区域性环境协同治理事件报道增加,但仍有待进一步推动。(3)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以政府间会谈和文件签署为主,实践行动事件相对较少。图2显示2000—2019年大湾区环保合作相关新闻事件类型变化。在大湾区环境合作事件中,通过召开合作小组会议、合作研讨会、论坛等各类会议会谈,就双方或多方环保合作问题进行总结、探讨并提出进一步合作计划是区域内环境合作的主要形式,在大多数年份中均占合作事件总数的40%以上。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联席会议、港澳环保合作会议、粤港持续发展与环保合作小组会议、珠澳环保合作工作小组会议等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粤港澳各地就环境合作问题签署相关协议、专项规划、合作方案等,是环境合作的第二类主要形式,事件数量占比约30%,但合作协议存在缺乏法律强制力、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较弱、效力等级较低等问题,执行能力和实施效果有待提高[30,31]。环保联合执法、环境事件联合演习等实际操作性的事件则相对较少发生,占比通常不足10%,且绝大部分发生在珠三角内部,以广州和佛山、深圳和东莞等邻近城市间的协同治理实践为主。广东和香港的联合治理非常少,广东和澳门、香港和澳门间基本没有联合治理事件的新闻报道。
(4)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的焦点,其他领域的合作相对较少。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是目前大湾区内主要的环境问题,对水和空气的保护和污染问题的治理较为紧迫。同时,大湾区内河流、海水跨界污染问题的存在和大气污染的跨界流动现象[32]也促使水体和大气的跨界污染治理成为大湾区环境合作关注的重点。图3显示,除了整体的环境保护合作外,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和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事件发生频率最高,是大湾区环境合作中最受关注的领域。大湾区在环保产业合作、环境科学技术合作等其他领域的区域合作事件相对较少,每年不足2次,环境协同治理的多元化还有较大提升的空间。3.2 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的限制因素与问题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逐步增强,但现有合作以省府和城市间合作为主,区域性合作较少;以会议会谈和文件签署居多,合作实践事件较少;主要集中在水体和大气的协同保护和治理,合作的多元性较弱。而该现象产生的核心原因在于粤港澳三地行政体制不同导致的环境治理体系相互独立,规制内容、标准和执法方法力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针对上述环境协同治理问题及限制因素,大湾区环境协同治理应在尺度、形式和领域三个维度进行拓展,推动环境的协同联动,提高协同治理的可操作性,扩展环境合作的多元性(图4)。4.1 多尺度推动环境治理的协同联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昕蕾;;变迁中的地区环境治理——以东盟环境合作为例[J];东南亚纵横;2008年04期
2 程颖卿;;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合作治理模式探析[J];广东蚕业;2020年03期
3 柴伊琳;刘援;;致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J];绿叶;2019年05期
4 吴蓉;施国庆;;农村环境合作治理生成的过程与机理研究——基于S村的案例[J];农村经济;2019年03期
5 薛晓芃;张罗丹;;东北亚环境治理进程评估[J];东方论坛;2014年05期
6 王玉明;;深化粤港澳大弯曲环境合作治理[J];新经济;2017年10期
7 左云青;;从环境问题的国际化看中日环境合作与交流[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王艳伟;;引入第三方治理的流域水环境合作共治制度创新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0年07期
9 李胜;裘丽;;基于“过程-结构”视角的环境合作治理模式比较与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10期
10 任爱平;王炳义;;环境安全及中日环境合作[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松;东北亚区域环境跨界污染的合作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郭延军;东北亚环境安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张天桂;国际合作中贸易与环境的协调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4 曹树青;区域环境治理法律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金培振;中国环境治理中的多元主体交互影响机制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6 权宁振;东北亚环境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肖钦;绿色发展视阈下我国地方环境协同治理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年
8 卢群;我国环境治理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9 程言美;PPP模式在区域性水环境治理一体化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10 保海旭;基于PV-GPG理论的环境治理绩效提升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璐;环境合作治理博弈困局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董勇;中美环境合作机制的成就与问题[D];复旦大学;2011年
3 何倩琦;环境公私合作治理模式的法学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4 位韦;城市群环境合作治理网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5 周雅桑;试论中日环境合作机制的建构[D];吉林大学;2016年
6 刘铭;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日韩环境合作[D];吉林大学;2014年
7 杨明;日本民主党执政后的中日环境合作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8 贾秀栋;日本环境外交与东北亚环境合作[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莹;中日环境合作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10 崔宏利;中国欧盟环境合作机制与成效探讨[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45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4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