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西南生态敏感区与生态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21:29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性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失业危机和贫困蔓延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全世界达成了共识,人类社会要取得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维持自然资产的存量及其可持续利用。 生态敏感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是一个区域中生态环境变化最激烈和最易出现生态问题的地区,也是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及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关键地区。研究生态敏感区,需对其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生态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程度,即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作为生态规划基础依据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由于其所涉及的地域复杂性和因素多样性,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而查阅相关文献和报道,针对生态敏感区展开的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的量化研究亦少有报道。 论文在分析全球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生态敏感区理论的内涵进行了完善,同时构建了生态敏感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的选取和界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运用群组层次分析法(GD-AHP)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该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在此基础上,以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首次对该州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评价。在对该州十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州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相关的计算和评判。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供了相关的数据支撑。相关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为: 在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生态敏感区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传统意义的生态敏感区已不能真正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敏感区应不仅局限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范畴,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人地作用系统中的敏感区。构建由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环境、生境、地质地貌环境和人文环境6个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具有层次性和结构性的子系统构成的生态敏感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级指标的获取、评判、计算和分级方法进行了说明。 在对各种评价方法的类型和步骤详细分析和说明的基础上,确定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的群组层次分析法并结合专家评分法为生态敏感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计算的方法。同时确定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最后的评判。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调研,以西南山区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首次对该地区总体的生态敏感性进行了评判和分析。通过计算得出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人文环境占总体的权重最大,为0.3328,其次是地质地貌环境,为0.1850。余下的分别为生境>土地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而在人文环境中,民族民俗的权重最大,为0.3914。 运用聚类分析法,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生态敏感程度进行了评判。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生态敏感度得分为0.71,按生态敏感度分级标准,得出该地区为生态高度敏感区。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同时引入了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标,并对该指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通过计算,得出黔东南自治州生态足迹、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由1997年的0.07265 3hm~2.人~(-1)、-0.276606hm~2.人~(-1)增加到2006年的1.19992hm~2.人~(-1)、0.320988hm~2.人~(-1),生态承载力逐年下降,由1997年的1.003136hm~2.人~(-1)减少到2006年的0.878932hm~2.人~(-1)。说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影响仍然很大。而万元GDP生态足迹值的逐年下降,由1997年的4.948272hm~2.人~(-1)降低至2006年的3.212474h~2.人~(-1)。说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较快,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在逐步的向良性发展。通过分析,最终总结出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运用物元分析法对该州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和评判,最终得出结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环境承载力均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在该州进行旅游资源的科学、有效的开发,促进州经济的发展是切实可行的。论文的研究成果,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政府部门进行相关的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结论和依据。 论文最后就生态敏感区理论的发展及生态承载力定量化计算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学位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X171.1
【部分图文】:

生态足迹


提出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方法,即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关于生态足迹的概念,Wmam将其形象的比喻为“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2,〕(见图1一1)。生态足迹的定义为:任何己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以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习(资源量。生态足迹分析法从需求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面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图1一1生态足迹法作为承载力量化的方法,生态足迹法在国外己经应用于各种范围的人口规模,无论从全球或是到国家、地区或是城市、社区到家庭、商业企业到个人出行活动各级水平。此外,还用来进行技术比较,应用到从养鱼到种植西红柿等方面。已有的研究主要从3个空间尺度展开:l、全球范围尺度的研究。 \vackemagel等率先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全球人类可利用的生态空间和生态占用空间两方面分别进行了测算。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 ((Livingplar‘etR即 ort2000》又对全球1961至1997年的各类型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维的动态分析。2、国家范围尺度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97年研白ckemagel在《Ecological FootprintofNations》中,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T计算

自治州,地理位置,全州,城镇人口


图3一1黔东南自治州地理位置图口民族年末,全州总人口431.29万人,其中男228.65万人,占总人口的53.02%和46.98%;城镇人口79.88万人,

西南生态敏感区与生态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一上郎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3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4 陈端吕,董明辉,彭保发;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秦丽杰,王宁,张郁,刘湘南;松花江三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6 陈闽齐;城镇体系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01期

7 骆悰;上海市城市发展敏感区划分研究与对策[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5期

8 王中根,夏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9 袁晓兰,刘富刚,孙振峰;德城区区域承载力的状态空间法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李团胜,石铁矛,肖笃宁;大城市区域的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2849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49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7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