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固相微萃取偶联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832;O657.72
【部分图文】:
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在 SPE 中的应用效应,在对实际样品中的目标分析物进行痕量分析时,吸附材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因此吸附材料对目标分析物的高6]。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是一种高选择性吸附剂,这种聚合成成本较低;有较强的稳定性强;特异性识别模板分子从而应用于 SPE 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对目标物进行浓缩[17]。在模板分子(目标分析物)存在的条件下,功能单体和交联剂制备的,其制备步骤与识别机理相似,如图 1-1 为 MIPs 的制6-19]。首先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官能团的相互物;其次功能单体和交联剂通过自由基引发共聚形成三维网状的方法将模板分子除去,形成具有与模板分子形状、大小和功后聚合物的结合位点用于识别模板分子及其具有类似结构的物
oliths 的制备及在 SPE 中的应用柱吸附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小分子和大分子的分离[27]。粒填充柱的表面化学性质,即以圆孔为特征的海绵结柱[28]相比,它们具有更大的外部孔隙率,因此可在固流动阻力。onoliths[29, 30]是在惰性化合物(致孔剂)存在下,水解基硅烷)从而形成具有通孔和中孔的聚合物骨架网氧化硅 Monoliths 的 SEM 图[29]。聚合后存在的未反应剂洗涤从柱中除去。然后,用一种或多种试剂对该整表面化学。热引发是一种制造毛细管溶胶-凝胶整体的方法。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改性的 SiO2表面上引发接枝聚 N-异丙基丙烯酰胺,构筑具有温以满足对不同基质样品的分离。1-3所示,Shen等人[40]将可再生环糊精(β-CD)接枝到硅胶表面,处理吸附剂SiO2@β-CD。然后将该吸附剂用于对水样中对硝基苯酚得其最大吸附量为41.5 mg g-1,并研究了其吸附机理和重复使用-CD可以回收再利用,且对PNP或其类似物具有快速吸附解吸的性能-CD在废水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且其应用不会对环境产生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东;冼燕萍;严婉盈;郭新东;叶梅;万渝平;;DLLME-UPLC-MS/MS法测定食用油中的双酚类化合物[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年10期
2 王艳丽;李利荣;张肇元;林冬;崔连喜;;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空气中8种挥发性酚类化合物的含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5年08期
3 张芳;;细节改变带来健康[J];37°女人;2017年03期
4 吕宏宇;许晓曦;;氧化酚类化合物对鲫鱼鱼糜凝胶特性影响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5期
5 梁焱;王碧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痕量酚类化合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6 高超;王启山;夏海燕;;水体中酚类化合物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J];天津化工;2010年04期
7 刘锋;王利;张俊霞;;酚类化合物在奶制品中的应用及其对奶和奶制品的影响[J];养殖与饲料;2009年05期
8 吴梅贤;;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的9种酚类化合物[J];净水技术;2008年06期
9 季文静;胡福良;;蜂蜜中酚类化合物的分析研究进展[J];蜜蜂杂志;2007年01期
10 季文静;胡福良;;蜂胶中酚类化合物的分析研究进展[J];养蜂科技;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程;对甲酚类化合物空气氧化反应的催化剂开发与机理探讨[D];浙江大学;2018年
2 宋远志;量子化学与电化学在环境酚类化合物的检测与毒性研究中的应用[D];江苏大学;2007年
3 吴晓晨;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在醇类/酚类化合物氧化过程中的催化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吴玥;硝基苯酚类化合物及金属离子的毛细管电泳分离新方法[D];武汉大学;2011年
5 王晓东;去除水中微量酚类化合物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黄海智;杨梅酚类化合物抗氧化和抗癌功能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李群;麦草原料生物预处理与酚类化合物生物降解动力学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1年
8 胡立红;木质素酚醛泡沫保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9 汪蓓蓓;环糊精对水中酚类化合物紫外光降解影响的动力学与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李富华;桑葚酚类化合物及其降血糖活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玉锋;在线固相微萃取偶联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水中的有机污染物[D];西北大学;2019年
2 郑雪;苣荬菜叶中酚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3 李晓霞;电化学酚类化合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4 陈桦;菌株M-1、W-1-1以及H-3-1降解酚类化合物的相关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5 赵亚楠;大气采样除湿、雾水分离及雾天硝基酚类化合物的分布[D];山东大学;2019年
6 乔林;低温煤焦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无碱化提取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7 刘骏;新型壳聚糖基Ni-Fe类水滑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8 许利鹃;β-半乳糖苷酶糖基化修饰酚类化合物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王俐娟;茶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分析及其抗氧化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8年
10 李伟;渭河中酚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风险评价及吸附行为[D];长安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49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49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