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气氛和金属化合物对飞灰二恶英低温影响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01:05
   近几十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垃圾,多地甚至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焚烧法由于具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焚烧法也存在二次污染问题,包括粉尘、重金属和二恶英等有机物染污物的排放,甚至因此引起了众多群体事件,二恶英便是其中的焦点问题。据测算焚烧产生的飞灰约是垃圾焚烧总量的3%-5%,其已被列入危废名单,飞灰上富集的二恶英为二恶英排放总量的58%-88%,因此研究其二恶英生成影响及脱附特性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二恶英生成机理及有效处置手段,进而有助于实现二恶英近零排放。目前焚烧炉运行,作为点源对周边环境土壤中二恶英浓度分布影响已有较多研究,而重金属影响还较少涉及,尤其是长期运行对周边土壤及人体健康影响研究。因此本文紧紧围绕飞灰二恶英的重要影响因素——气氛和金属化合物以及焚烧厂对周边环境土壤重金属含量影响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气氛对二恶英存在重要影响,从还原性气氛到惰性气氛再到氧化性气氛,二恶英生成量不断增加,增幅可到百倍以上;同时氧浓度升高能促进氯化反应,使PCDD/PCDF比值升高;在生成过程中发现其有一定的“偏好”与“选择”,尤其是对T4CDD同分异构体中的1368TCDD和1369TCDD;研究同时发现还原性气氛相比于惰性气氛,有着很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可达90%左右,认为其主要抑制机理是N2和H2在受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一定量的NH3,NH3阻滞了CuCl2等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在对气固相二恶英分布研究中发现气相中以前驱物合成占主导地位,而固相中则以de novo合成占主导地位。(2)通过对不同气氛下金属化合物对模拟飞灰二恶英生成研究发现其作用强弱顺序如下:CdO,ZnO,MFANiO,CdCl2,Cr203CuO,ZnCl2NiCl2,CrCl3CuCl25种金属氯化物对二恶英生成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气氛下促进能力从10-3000倍不等,CuCl2是最强的催化剂,NiCl2与CrCl3从生成量上来比较约为CuCl2的5%-10%,对二恶英的生成影响不能忽略;CdO和ZnO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通过对同系物以及PCDD/PCDF比值变化发现Cr2O3, CrCl3有助于PCDD生成,CdO, CuCl2有助于PCDF生成,其余则随着氧浓度的变化有着不同影响。通过对同系物分布特征分析发现除CuCl2样品外,其余样品低氯代二恶英(四、五氯代)所占比例高达75%-90%左右,其中T4CDD占比可高达60%以上,对其同分异构体分布研究发现反应条件的改变对二恶英的影响有一定的选择性。(3)利用XANES技术结合LCF数据处理及PCA分析探讨了镍、铬在二恶英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发现镍、铬化合物在不同气氛下其会发生氧化还原作用,生成不同价态的金属化合物。对于镍,研究发现NiCl2和Ni203对二恶英生成有着重要影响,结合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飞灰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氧氯化循环。对于铬,分析发现在二恶英生成过程中Cr203和CrCl3起到了Cl传递和氧化还原的作用,结合PCA分析认为CrCl3在二恶英生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4)通过不同温度和气氛对飞灰二恶英热脱附研究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对于惰性气氛飞灰二恶英的脱附效率和降解效率明显提高,从30%左右可提升至95%左右;而还原性气氛在200℃及300℃时,脱除效率和降解效率都分别为40%和90%左右,效果略好于惰性气氛,但达到400℃,由于受生成作用的影响,其降解效率明显下降,降至80%以下,但处理后的飞灰都能满足我国飞灰的填埋标准;通过对各工况下各同分异构体的相关性分析及136种异构体分布特征的分析,认识到不同温度下脱附、降解及生成作用起到不同的主导作用。(5)通过对浙北医疗废物焚烧厂运行前,运行后4-7年的周围土壤重金属浓度的长期监测,了解了区域内10种金属在土壤中的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2011年、2012年及2014土壤中金属平均浓度分别为615.70mg/kg,596.96mg/kg和622.64mg/kg。通过和国家相关标准比较发现相比于农业用地二级标准,镉、铅都有超标,超标最高到581.91%;而且汞和锌的超标情况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需加强对其排放的监管,和国家居住用地二级标准相比,无一超标。借助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以及美国EPA Preliminary Remediation Goals规定对土壤中金属的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该区域土壤中金属环境风险由强到弱为:HgCdAsPbCuNiZnCoV,各年度综合生态危害评价指数基本处于中等和强的状态。砷对人体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都显著超标,另外通过对历年的飞灰样品及土壤样品还有开放焚烧样品中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结合PCA分析,发现样品有着比较明显的因采样年份的不同而呈明显的集聚现象,焚烧厂对周边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影响并不明显。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X799.3
【部分图文】:

分子结构图,二恶英,二苯并,氯原子


二恶英的全称是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polychlorinated?dibenzo-p-dioxins,??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吹哺(polychlorinated?dibe旭ofurans,?PCDFs)。结构??如图1.1所示,PCDD/Fs是一类包含1-8个氯的兰环化合物。根据氯代数和氯??代位的不同共有75种PCDDs和135种PCDFs异构体。二恶英在常温下为固态,??具有热稳定性、低挥发性、脂溶性和环境稳定性等特点M。PCDD/Fs的毒隆与??氯原子的取代位置和取代数量有关,所有210种同系物中,只有2,式7,8位同时??被氯原子取代的PCDD/Fs才被为是有毒的,共有17种,其理化特性如表??1.2所示。其中毒往最强的巧7,8-四氣代二苯井二恶英??(2,3J8-Tretachlorinated?出benzo-p-dionxin,?2A7,8-TeCDD)的毒性相当于氣化??钟(KCN)毒性的1000倍,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毒的物质。其余16种有毒??PCDD/Fs同系物根据它们和2,3/7,8 ̄TeCDD毒性的比例关系确定它们的毒性当??量因子(Toxic?Equivalen巧?Factor

氧氯化,飞灰,热点,研究者


提出了?W下的作用机理:CuCl2被碳还原成CuzCb,碳被氯化生成有机氣化合物??如PCDD/FSnCusCb再被〇2氧化成CuCbCuOiCuCbCuO和气相中的C12或??HC1合成CuCl2完成一个氧氯化循环,具体如图1.4所示。??^?CuCk?—?Cuo??巧?I?弓^口2?吁2〇?|\?I—^ ̄??證,作。2??-肅rwm,主mtiMKWic化'口mnwfi?'V.?…l""■J叫"■l^^?|W??HCI?CuCI?CuCljCuO??茲?\?^■<?T?野(CU2〇Cl2)??gr-、4 ̄--远础??Cu?垃因I?C8zs?〇2??图1.4飞灰中铜的氧氯化循环??铁的作用机理化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Xun等利用活性炭、化Ck、S沿2??等在275‘C,含氧2%气氛下反应发现PCDD/Fs的生成量与Fe2+浓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而且PCDD:?PCDF的比值远小于1且レ乂08CDF为主[W;?Dellinger??等人利用2-氯龄在200-500‘C条件下研究了?Fc2〇3对二恶英的生成影响,结果发??现其对应的最佳温度比CuO要高50-100’C左右,据他们测算在实际焚烧飞灰中,??Fe2〇3对二恶英的贡献可能是CuO的5-125倍t65lShawn?Ryantwj在他的博去论文??里总结道FeCls至少促进了氯化反应

氯化反应,亲电,机理,绿色


提出了?W下的作用机理:CuCl2被碳还原成CuzCb,碳被氯化生成有机氣化合物??如PCDD/FSnCusCb再被〇2氧化成CuCbCuOiCuCbCuO和气相中的C12或??HC1合成CuCl2完成一个氧氯化循环,具体如图1.4所示。??^?CuCk?—?Cuo??巧?I?弓^口2?吁2〇?|\?I—^ ̄??證,作。2??-肅rwm,主mtiMKWic化'口mnwfi?'V.?…l""■J叫"■l^^?|W??HCI?CuCI?CuCljCuO??茲?\?^■<?T?野(CU2〇Cl2)??gr-、4 ̄--远础??Cu?垃因I?C8zs?〇2??图1.4飞灰中铜的氧氯化循环??铁的作用机理化是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Xun等利用活性炭、化Ck、S沿2??等在275‘C,含氧2%气氛下反应发现PCDD/Fs的生成量与Fe2+浓度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而且PCDD:?PCDF的比值远小于1且レ乂08CDF为主[W;?Dellinger??等人利用2-氯龄在200-500‘C条件下研究了?Fc2〇3对二恶英的生成影响,结果发??现其对应的最佳温度比CuO要高50-100’C左右,据他们测算在实际焚烧飞灰中,??Fe2〇3对二恶英的贡献可能是CuO的5-125倍t65lShawn?Ryantwj在他的博去论文??里总结道FeCls至少促进了氯化反应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士逯;;电镀使用的主要金属化合物性质(二)[J];电镀与精饰;1987年04期

2 王士逯;;电镀使用的主要金属化合物性质(三)[J];电镀与精饰;1987年05期

3 刘金贵;;金属化合物的前景可观[J];上海金属.有色分册;1988年03期

4 王士逯;;电镀使用的主要金属化合物性质(五)[J];电镀与精饰;1988年01期

5 彭铁辉;金属化合物热容计算公式[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马怀柱;余永飞;叶钟文;;对氧气和水汽敏感的有机镧系金属化合物单晶分装技术[J];化学通报;1988年10期

7 张正之;王序昆;于奡;;高还原性的单核羰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反应[J];化学通报;1990年11期

8 David John Cole-Hamlltom;阎圣刚;;烷基金属化合物的制备[J];低温与特气;1993年02期

9 成运;违背常理的金属化合物[J];国外科技动态;1994年04期

10 戴长飞;;用途广泛的乙酰丙酮配位金属化合物[J];精细化工信息;1986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袁世芳;氮杂烯丙基金属化合物合成表征及催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杨杰;气氛和金属化合物对飞灰二恶英低温影响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白生弟;硅桥联双脒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和硅基取代甲基锂与腈的反应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4 李灿;计算机模拟金属化合物电子结构,晶体结构及其性能[D];吉林大学;2011年

5 段新娥;多齿氮配体金属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6 万莉;新型[NXO](X=N,C)三齿配体的设计、IVB族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3年

7 童红波;含氮硅取代基的胺基金属化合物合成、结构及催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巧;吡咯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反应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2 李华;茶多酚及其金属化合物构效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王前义;β-二亚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与催化[D];山西大学;2011年

4 张万青;氮杂丙烯和含氮、氮(氧)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D];山西大学;2011年

5 杨明军;手性钳形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1年

6 李东阳;二苯基氧化磷脒或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D];山西大学;2008年

7 姜建勋;金属化合物催化煤燃烧规律的实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胡敏;硅桥联双脒基(锰、锌、锡)金属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D];山西大学;2011年

9 李婕;胍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10 王晓群;系列多核铬—稀土异金属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9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49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a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