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脱硫粉煤灰元素释放动力学特征与风险评价

发布时间:2020-10-26 03:48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的副产物,为了控制SO2的排放,大部分电厂均实行了脱硫技术;但硫等元素被固化在粉煤灰中并排放在贮灰场后,在堆放甚至利用过程中,仍再次释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风险。本文依托Europe-Asia Link项目,以徐州地区主要的燃煤电厂的脱硫粉煤灰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仪、X射线衍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全面地研究了脱硫灰渣的理化性质、释放规律和环境风险;为了减少粉煤灰中硫等元素再次释放的风险,进行稳定化试验研究,建立了稳定化动力学模型。 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 (1)各电厂脱硫粉煤灰粒径分布总体上相似,以煤粉炉燃煤的电厂形成的粉煤灰颗粒粒径较均匀,以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的电厂形成的粉煤灰颗粒粒径差异较大;微观形态上,煤粉炉高温燃烧产生的粉煤灰,主要以规则的圆球形、表面附着晶体的球形颗粒、多孔的球形颗粒和不呈规则圆球形的颗粒四种形态存在,而煤粉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内属中温燃烧,产生的粉煤灰多为不规则颗粒。由于脱硫工艺的影响,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中可以见到脱硫产物,主要为石膏晶体。所有的脱硫粉煤灰样品中均含有一定量的不同燃烧程度的残碳,残碳呈网状、层状、球状等多种外形。 (2)各电厂灰渣中主要的结晶矿物有石英、莫来石,另外还含有一些伊利石、长石、方解石、石膏、赤铁矿等矿物。硅、铝和铁的氧化物是构成燃煤灰渣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超过80%。灰渣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它们在不同电厂产生的灰渣中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多数元素在粉煤灰中的含量高于底渣中的含量,元素在粉煤灰中具有富集的趋势。 (3)燃煤电厂脱硫粉煤灰的颗粒物排放因子比较接近,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煤粉炉的燃煤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的颗粒物排放因子较使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电厂要高;同时研究的脱硫粉煤灰中10种元素的排放因子,以Mn元素的排放因子最大,Cd元素的排放因子最小;建立了在已知煤中元素含量、灰分和相应的颗粒物排放因子的情况下相应元素排放因子的函数关系:,指数b的取值范围分别是:煤粉炉为0.26-1.51,循环流化床锅炉为0.23-1.52。 (4)利用Meij提出的相对富集因子()揭示了反应不同元素在脱硫粉煤灰上的富集特征,并根据其数值大小确定元素挥发性的难易程度:相对富集因子数值大的元素挥发性较差,相对富集因子数值小的元素属于易挥发性元素。采用质量平衡法获得了燃烧产物中各元素在粉煤灰、底渣和烟气中的分配比例,大部分元素燃烧后主要以脱硫粉煤灰和底渣的形式存在,但是部分元素(如V和Cu)在烟气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5)为了揭示脱硫粉煤灰中元素的释放特征,进行了静态浸出实验和动态淋滤实验。在两种释放实验中,都以Mo元素的释放浓度为最高,Hg和Mn元素最低。各元素的释放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动态淋滤实验更接近粉煤灰自然状态下接触降水或其他液体的情况,其释放规律更具有参考价值。释放实验后脱硫粉煤灰的微观形态和矿物组成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颗粒粒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小,球形颗粒表面多发现粘连晶体或者出现小孔,部分样品中方解石含量有所增加。 (6)对动态淋滤实验相关元素的累积含量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得到元素的释放动力学方程:,其中d是与脱硫粉煤灰样品表面积、体积、其中某一元素含量和淋出液体积有关的一个常数。经过验证,该方程可以很好的模拟粉煤灰中元素向水体释放的动力学过程。 (7)脱硫粉煤灰浸出毒性评价确定了采样电厂粉煤灰并不是具有浸出毒性的危险废物,但是对通过食入、皮肤接触和吸入三种暴露途径进入人体的粉煤灰进行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华美和徐塘两家电厂都存在潜在的风险危害,所以在粉煤灰的再利用之前需要做相应的处理,以降低粉煤灰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作用。 (8)为了减少粉煤灰中元素再次释放的风险,进行了稳定化实验,建立了元素在稳定化实验过程中的动力学方程:′,其中[X]是溶液中元素浓度,′是反应速率常数,SP是脱硫粉煤灰比表面积,m是脱硫粉煤灰质量,t是反应时间,f表示反应的最终状态。
【学位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X773
【部分图文】:

粒度分布,粉煤灰颗粒,扫描电镜图,形态


图 1-1 不同粉煤灰颗粒形态扫描电镜图[36,37]Figure 1-1 SEM photomicrographs of different fly asha-球形颗粒, b-残碳, c-金属碎片, d-石英和长石, e,f-石膏晶体煤灰颗粒的粒径大小不一,与锅炉类型、燃烧情况、矿物组成、除有关,但基本上在 0.001-0.1mm 之间。煤粉燃烧不完全时,因为未孔玻璃体相对多些,粒径会少许向偏大的方向波动。另外布袋除尘装置相比更能捕获较小的颗粒[38-40]。Meg M. Iannacone 等研究了烟颗粒物的粒度分布,颗粒物类型,粉煤灰粒径结果均小于 80μm,粒径多在 10-50μm,应用扫描电镜,获得了不同类型颗粒物的微观刘锦子等用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测试了粉煤灰的粒度分布,结果 的范围内分布曲线的变化最快,表明颗粒粒径多集中在小于 40μmAlper Baba 经过煤粉燃烧试验证实,煤中镜质组和稳定组在快速加大量逸出,体积迅速膨胀,形成空心炭,燃烧在外部与内部同时进质的燃尽,煤粒中各处的小灰球粘结在一起,形成熔融包壳,并在作用下成球,形成空心微珠[43],之后的研究使人们对粉煤灰的认

微观形态,煤粉炉,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


博士学位论文百分含量分布也相似,这应该是和颗粒物循环燃烧有关,最终得到大小接近。脱硫粉煤灰的微观形态(Microstructure)1 各电厂脱硫粉煤灰的总体概貌煤灰是煤颗粒在高温煅烧条件下产生的,由于入炉煤的煤质、粒径别,不同类型锅炉燃烧工艺上的差别,再加上烟气脱硫技术、除尘式的不同,燃烧形成的粉煤灰在颗粒组成、形态和大小上都有所不燃煤锅炉类型和烟气脱硫技术为条件,将所采得的脱硫粉煤灰样品类是使用煤粉炉燃煤和石灰石-石膏干法烟气脱硫技术所得的粉煤是使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和炉内投加石灰石脱硫叔叔所得的粉别拍摄两类样品的总体概貌图片(×300),分别见图 3-2 和图 3-3。a b

循环流化床锅炉,扫描电子显微镜,图片,颗粒


3 燃煤电厂脱硫粉煤灰的微观特征研究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得到的脱硫粉煤灰颗粒,颗粒形状以不规则块虽然都是不规则块状颗粒,也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它们的粉煤灰,几乎未见球形颗粒(图 3-3)。而形成不规则块状颗粒的主要原因锅炉流化燃烧属于中温燃烧,温度为 850℃-900℃,达不到使无机度要求,灰渣不会软化和粘结,因此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产生的脱留燃烧裂解后的形状,即不规则的块状形态[54,138]。a b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常颖;杨爽;赵鹏程;;粉煤灰-SBR和SBR处理染料废水对比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1期

2 金婷;朱廷钰;叶猛;匡俊艳;荆鹏飞;;循环流化床烧结烟气脱硫灰理化性能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张大全;刘丽佳;辛志玲;周国定;陈志伟;;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结垢性能的研究[J];电力环境保护;2007年06期

4 于树辉;;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添加石灰石脱硫的研究[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0年01期

5 张永;葛介龙;李文勇;方培根;朱大炯;;半干法烟气脱硫中SO_2排放控制研究[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0年02期

6 李忠华;薛建明;王小明;柏源;;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分析及工程应用[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0年02期

7 张战军;孙俊民;赫英;刘刚;王彦武;曹慧芳;;高铝粉煤灰中部分主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研究[J];地球化学;2006年06期

8 张焕江;钟祚群;徐复成;郭洪涛;;喷钙脱硫技术在中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上的应用[J];电站系统工程;2008年02期

9 张秀云;郑继成;;国内外烟气脱硫技术综述[J];电站系统工程;2010年04期

10 仇满德;姚子华;翟永清;杨国忠;张阿培;;粉煤灰的SEM及X射线能谱微分析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裴亚利;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特征及其综合利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陈炼钢;土壤地下水污染治理健康风险分析系统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56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56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2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