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太湖水网地区不同类型农田氮磷流失特征

发布时间:2020-10-26 04:36
   农田氮磷流失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有效控制农田氮磷流失的前提是阐明农田氮磷流失过程。农田氮磷流失过程和特征既受降雨过程影响,又随点位特征(site-specific)变化,不同地点农田作物类型、种植制度、地下水位、地形条件、排灌水方式、土壤氮磷养分含量、施肥方式、施肥期、施肥量不同,会导致流失方式和特征的显著变化。 为了解太湖流域农田氮磷流失规律,本文在嘉兴地区选择了作物类型、施肥、土壤、排灌条件有典型差别的39个代表性农田作为定位试验点,分别主要代表:露地蔬菜、设施蔬菜、菜稻轮作、果木、旱作大田作物、水旱轮作大田作物、水作大田作物、水生蔬菜农田8个类型。 通过原位连续采样监测的方法,在汛期(2004年5-9月,2005年5-9月)和非汛期(2004年10月-2005年4月)对各定位点的农田、农田旁沟渠、近农田河道进行2-45次监测。主要结论如下: 在2004年6月-2005年9月时段内该区域降水39次,月均降水90mm,在汛期和非汛期的降水次数和降水量差异不大,汛期月均降水2次,每次平均持续3天,平均降水量40mm,非汛期月均降水2次,每次平均持续5天,平均降水量36mm;此外,一次性降水最大水量125mm,最长持续天数15天,最大雨强71mm/24h。监测时段属降水偏少年型,历次监测农田旁沟渠流动频率46%-100%。 农田氮素流失特征为:全年均为其氮素流失风险期的有露地蔬菜、果木和旱作大田作物3种类型的农田,汛期为其氮素流失风险期的是设施蔬菜,非汛期为其氮素流失风险期的是水旱轮作大田作物;全年氮素流失风险较小的为水作大田作物和水生蔬菜2种类型,汛期氮素流失风险较小的为水旱轮作大田作物。 在农田旁沟渠水流向近农田河道条件下,在全年田间沟渠水(或田面水)、农田旁沟渠水、近农田河道水水溶性总氮平均浓度依次递减规律的农田类型有:露地蔬菜、设施蔬菜、果木、旱作大田、水旱轮作大田、菜稻轮作6种类型;在汛期依次递减的是水作大田作物;在全年田间沟渠水(或田面水)、农田旁沟渠水、近农田河道水水溶性总氮平均浓度依次递增的是水生蔬菜,在非汛期依次递增的是水作大田作物。 在全年,氮素流失强度高的农田为:露地蔬菜、果木、旱作大田作物、菜稻轮作4种类型,氮素流失强度弱的农田为水作大田作物、水生蔬菜农田2种类型。在汛期,氮素流失强度高的农田除露地蔬菜、果木、旱作大田作物、菜稻轮作4种类型之外,还有设施蔬菜农田,流失强度最弱的为水旱轮作大田作物。在非汛期,氮素流失强度高的农田为露地蔬菜、果木、旱作大田作物、菜稻轮作农田4种类型,流失强度中等的为设施蔬菜和水旱轮作大田作物。 硝态氮和铵态氮是农田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在总氮中占67%,硝态氮在总氮中所占比重远大于铵态氮,大21%。 农田耕层土壤(0-30cm)氮素含量直接影响农田氮素流失的强度,也直接影响着农田旁沟渠表层底泥(0-5cm)的氮素含量,在其它影响因素相同的前提下,农田耕层土壤(0-30cm)全氮含量越高,农田氮素流失的强度就越高,产生高水溶性总氮浓度的次数就越多,农田耕层土壤(0-30cm)速效氮含量越高,农田旁沟渠表层底泥(0-5cm)速效氮含量就越高。
【学位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X524
【部分图文】:

地形图,太湖流域,地形图


太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介于北纬30055‘42”一31033‘50“;东经l一9053‘4夕‘一]20036‘15,‘之间,全湖面积2427.8km2,以太湖为中心的太湖流域,J匕临长江,南靠杭州湾,东濒东海,西接天目山、宜漂山地,总面积达3650omk,。2.1太湖流域地形与土壤类型太湖流域地形星西高东低、四周高、中间低之势,其地貌特征为山地丘陵、平原与河网纵横交错。除西部、西南部为丘陵山地外,大部分为坦荡的平原,平原陆地.’,583%,水域占1.75%,山丘仅占24.2%。西部为天目山、茅山及山麓_氏陵,中间为平原、洼地,包括太湖及湖东中小湖群、湖西挑扁湖及南部杭嘉湖平原,北、东、南三边受长江口及杭州湾泥沙淤积的影响,形成沿江及沿海高地,整个地形成碟状。流域内太湖及主要湖泊湖底高程一般为1.Om,中东部洼地包括阳澄淀柳、青松、嘉北等区地面高程一般为3一.45m,最低处仅.25一3m,南部钱塘江北岸地区高程约在4一sm之间,其它平原区地面高程为5一sm,西部山丘区丘陵高程约10一30m左右,部分达700m以上,山区高程一般在200一50Om之间,流域最高的天目山主峰地处浙西区,高程约为1587m。丘陵山地的面积较小,只占太湖流域的很小一部分。
【相似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继宗;太湖水网地区不同类型农田氮磷流失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856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56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4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