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

发布时间:2020-10-26 22:43
   基于2008-2018年环太湖江苏段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及湖区水质数据,从时空变化及相关关系两个方面探讨了入湖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水质的响应关系,并分析了污染物进入湖体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太湖污染减排已见成效,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分别为8.0%、2.0%、1.6%和2.2%,湖体氨氮和总氮时间格局响应较好,年均下降率分别为2.1%和2.3%.湖体氨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与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由西北部、西部湖区向东南部、东部湖区递减,空间格局上响应基本一致.全湖区年尺度总氮、氨氮浓度与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影响湖区总氮、氨氮的主要因子为入湖河道的总氮、氨氮浓度,其次为入湖河道浓度与原湖区水质差值,因此亟需加强入湖河道水质浓度的控制.
【部分图文】:

水质监测,太湖,共线性,江苏


1)运用ArcGIS 10.1软件进行反距离空间插值,获得湖区水质的空间变化特征,用不同颜色分级表示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大小.2)基于SPSS 16.0软件标准化处理河道入湖污染物通量和湖区水质,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共线性诊断排除因子共线性,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太湖,污染物,通量,河道


将河道入湖污染物通量和湖区水质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基于SPSS 16.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图5.年尺度上,太湖湖区总氮浓度与总氮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氨氮浓度与氨氮入湖河道污染物通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总磷浓度、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等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图3 太湖水质的年际变化

太湖,水质,河道,总磷浓度


图2 太湖入湖河道水量、水质和污染物通量的年际变化该结果表明,河道氨氮、总氮的外源输入为湖体氮营养盐的主要来源,朱广伟[16]、吴雅丽等[18]的研究表明氮是太湖主要的入湖污染物,而且河道的氨氮和总氮浓度与湖区的比值分别为4.5和2.5,河道与湖区浓度差异较大,因此,削减入湖河道氮污染物通量对控制太湖氮素具有重要意义.从全湖年尺度来看,总磷浓度与总磷入湖污染物通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可能与湖区底泥释放的磷对湖区水质存在影响有关[19],且蓝藻水华的暴发会诱导底泥磷的大量释放,而总氮却能保持相对稳定[20].另外河道总磷浓度与湖区总磷浓度比值为1.6,差异较氮素在河道、湖泊的比值小,可能影响湖区总磷浓度对河道总磷输入的响应.但朱广伟[16]的研究认为河道磷为太湖的主要入湖污染物,逄勇等[21]估算太湖内源TP释放量仅相当于外源输入量的15.6%,总磷入湖污染物通量与湖区总磷浓度空间格局也基本一致,总磷入湖污染物通量也需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丽娜;李艳;陈晓宏;;太湖流域水质变化解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2 何锡君;王贝;刘光裕;吕振平;伍远康;;2010-2011水文年浙江省环太湖河道水质水量及污染物通量[J];湖泊科学;2012年05期

3 朱昕阳;蒋彩萍;马晓雁;周柯锦;贾佳;全炳迁;江蓝;许娟娟;王鹏;;太湖流域浙江片区出入境水量、水质及污染物通量[J];湖泊科学;2020年03期

4 王骏飞;刘宁锴;王燕;;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湖总量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19年06期

5 徐涌;叶正钱;姜培坤;周国模;吴家森;姚芳;;太湖源林区水系源头水质时空变异与原因探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黄宣伟;水质是太湖的生命[J];中国水利;1995年10期

7 华常春;刘士鑫;杨斌;卢海龙;高桂枝;孔庆刚;;秦淮河、太湖和钱塘江水质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8 聂青;陆小明;高鸣远;王聪聪;;太湖入湖污染物通量监测与计算方法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年07期

9 李钦钦;胡维平;邓建才;;基于因子分析的太湖湖湾污染物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7期

10 张蕊;张明明;;主要入太湖河流污染物总量及治污措施分析[J];北方环境;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一平;太湖水体透明度影响因子实验及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宋兵;太湖渔业和环境的生态系统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建华;太湖生态清淤关键技术及效果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邵鹏;太湖周边典型区域水体污染的综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渊;基于数据同化的太湖叶绿素浓度遥感估算[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6 孙少晨;基于数学模型的寒区河流水量水质联合调控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7 徐礼强;钱塘江水环境主要污染物通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邱辉;不同气象条件下太湖底泥再悬浮和水温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梁志平;太湖流域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从改水运动入手的回溯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宋华兵;河涌水质非线性模型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宇;引江济太对太湖水源地水质及藻类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王柄权;营养水平与气象条件对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3 李南忘;基于数据挖掘方法通过简约参数建立水质异常检测及污染物识别系统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胡洋;氮磷湿沉降在太湖周边区域时空格局及对水质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D];湖北大学;2013年

5 刘馥苏;太湖上游示范城区水环境调研及水流结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6 夏舒燕;论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综合治理[D];苏州大学;2012年

7 马敏娟;基于分光光度法与电化学法测定水体中的高锰酸盐指数[D];厦门大学;2018年

8 王尧;机器学习水质高锰酸盐指数化学芯片构建与新型检测方法[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9 陈强;高锰酸盐指数在线分析仪的研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10 解启蒙;清河水库高锰酸盐指数与透明度反演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576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576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a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