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β-六六六去除效果及细菌群落特征分析
【部分图文】:
实验人工湿地装置如图1所示。小型模拟人工湿地装置构建在长方体铝皮容器内,长、宽、高分别为1.0、0.5、0.6 m。在距容器底1.0cm处设置1个直径为20 cm的出水口,出水口内部连接1根小孔均匀分布的铝管,用于收集水样,并用筛孔0.15 mm滤布多层包裹,防止泥土堵塞水管,出水口外部接入1个水龙头用于排水,容器底部均铺设10 cm的卵石,卵石上部铺设20 cm的土壤。共设置3组人工湿地实验,分别为菖蒲组(C组)、美人蕉组(M组)、无植物空白组(K组),植物的种植密度为30株/m2,每组设置3个平行实验,求3个平行样平均后作为最终数据。
湿地中β-HCH含量60 d内的变化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3组人工湿地中β-HCH在水体中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在实验的前6 d,湿地水中β-HCH含量迅速下降,K组、C组、M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60%、90.62%、91.01%。有研究表明,农药在迁移过程中,农药颗粒与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物结合,产生物理沉降,使其得到快速去除,沉降和基质吸附是水中农药最主要的去除途径[7]。湿地运行6 d后,水中β-HCH含量仍继续下降,但下降速率变慢,且出现轻微起伏现象。实验运行30 d后,水中β-HCH含量下降速度已非常缓慢。运行60 d后,K、C、M组人工湿地出水β-HCH的质量浓度平均分别为1.67、1.04、1.41μ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63%、95.02%、93.35%,3组不同湿地装置水中β-HCH去除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K组的β-HCH去除率最低,但也高达91.63%,说明植物的种植对于水中β-HCH的吸收与吸附作用比较有限,不是湿地系统去除水中β-HCH最主要途径。秦晶在研究人工湿地对硫丹的去除作用时也有类似发现,植物吸收对硫丹去除的贡献率约为6%[8]。
非根际基质中β-HCH含量变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冬青;席贻龙;姚胜;刘罗;;β-六六六对多刺裸腹溞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07年05期
2 陆洋;郁二蒙;谢骏;王广军;张凯;李志斐;;添加芽孢杆菌对池塘中理化因子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J];水产学报;2020年01期
3 薛银刚;刘菲;江晓栋;耿金菊;滕加泉;谢文理;张皓;陈心一;;太湖不同湖区冬季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8年02期
4 李雪;刘述凤;鄢雨朦;张润洁;王天杰;付保荣;;复合芽孢杆菌对鲫鱼养殖水体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0年04期
5 王建设;董淑珍;王晨龙;;浅谈潜流人工湿地的设计与施工[J];治淮;2019年06期
6 冯嵩;;潜流人工湿地堵塞原因与对策[J];市政技术;2018年01期
7 崔栋;谢琰;潘红卫;;北方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效果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8年14期
8 王坚;李扬;;复合潜流人工湿地对北方河流水质的净化效果研究[J];山西水利科技;2017年02期
9 李扬;孙小平;樊妙生;;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研究[J];山西水利科技;2016年04期
10 丁怡;王玮;王宇晖;宋新山;;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脱氮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翔霏;潜流人工湿地降解盐碱化稻田退水中毒死蜱的影响因素及强化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年
2 葛媛;潜流人工湿地中的基质作用及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3 梁贺彬;皮革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及生物强化脱氮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4 于政升;黄河兰州段土壤细菌群落对重金属铬污染的响应及还原机制的探究[D];兰州大学;2019年
5 杨浩;窖水中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水质因子的交互响应[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6 刘建丽;广西典型有色金属尾矿原位矿化修复中细菌群落响应机制[D];北京科技大学;2019年
7 修海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氮循环微生物效应及生态模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8 叶建锋;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中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梁建军;复合潜流人工湿地与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马大卫;南极苔原土壤细菌群落和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查春旺;β-六六六和十氯丹对萼花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厉彦妮;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及其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年
3 陈政阳;曝气强化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修复黑臭水体的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4 刘博;功能基质强化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性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
5 夏磊;强化潜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过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6 蒋仲妮;基于污染物处理效率与土地价格的表面流与潜流人工湿地成本比较[D];南京大学;2015年
7 马璐瑶;水生植物为碳源的波形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及酶活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7年
8 时嘉慧;潜流人工湿地强化除磷新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9 尹德才;基于CFD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10 陈莹;潜流人工湿地中草本与木本植物模式去污效应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74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7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