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施氏矿物还原-重结晶过程中重金属的再分配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8 16:09
   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的极端环境与离子丰度(富含Fe~(3+)、SO_4~(2-)、(类)重金属)造就了特殊的铁羟基硫酸盐矿物——施氏矿物的形成。施氏矿物能够通过吸附或共沉淀固定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降低其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然而,AMD富铁环境中Fe(Ⅱ)/Fe(Ⅲ)循环能够诱导亚稳态施氏矿物向更稳定的晶相转化,导致原先赋存的重金属发生再分配。以往研究多关注重金属负载对施氏矿物形貌与稳定性的影响,但对施氏矿物还原-重结晶过程耦合变价重金属环境行为的研究较少。厘清AMD环境中典型重金属在施氏矿物晶相转化过程中的再分配行为,可为降低AMD流域重金属二次污染提供理论支撑。为此,本研究以施氏矿物为对象,探究亚铁诱导还原-重结晶过程中重金属的再分配机制。制备负载不同重金属(包括稳定价态的镉(Cd(Ⅱ)),氧化还原活跃的铬(Cr(VI))、砷(As(V))、锰(Mn(Ⅱ))、钴(Co(Ⅱ)))的施氏矿物,结合离子色谱(IC)、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穆斯堡尔谱以及X射线精细结构光谱(XAFS)等手段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理化因子变化、晶相转化产物组成、次生矿物上重金属价态、重金属局域配位环境等进行了分析;表明在近中性偏酸条件下(pH 6.5),亚铁诱导施氏矿物还原-重结晶的主导转化路径为“施氏矿物→纤铁矿→针铁矿”;负载的阳离子重金属(Cd、Mn、Co)的再分配表现为先解吸再固定在转化产物上,而含氧阴离子Cr、As则几乎没有发生迁移。主要结论如下:(1)探究了稳定价态镉在施氏矿物上的赋存行为及还原-重结晶过程中的再分配机制。在负载Cd阶段,施氏矿物与Cd的主导结合方式为表面羟基吸附。DLM模型显示Cd主要以≡Fe_((1))OCd~+和≡Fe_((2))OCd~+两种单齿络合物形式存在于施氏矿物表面。Fe(Ⅱ)诱导吸附Cd的施氏矿物还原-重结晶阶段,收缩核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外源亚铁(1 mM)通过将重结晶的速率控制步骤由表面反应控制(无Fe(Ⅱ))转化为内扩散控制,从而显著提升施氏矿物的溶解速率。晶相转化速率随Cd浓度增加而降低,同时过渡产物纤铁矿的积累量随之增多,转化产物为针铁矿和纤铁矿的混合物。推断吸附Cd的施氏矿物晶相转化路径为:施氏矿物→纤铁矿→针铁矿。Cd在施氏矿物表面的吸附阻塞了亚铁的进攻,是抑制二次成矿的主要原因。同时,Cd的再分配行为随施氏矿物溶解速率的加快而趋于明显。矿物快速溶解过程中(Fe(Ⅱ)1mM),负载的Cd先显著释放而后再次被次生矿物再次固定。最终Cd主要以内层络合形式与次生矿物的羟基结合。(2)阐明了施氏矿物还原-重结晶过程耦合氧化还原活跃态铬和砷的再分配行为。在负载阶段,超过99%的AsO_4~(3-)和81%的CrO_4~(2-)被施氏矿物固定;CrO_4~(2-)的吸附机制以SO_4~(2-)交换为主,AsO_4~(3-)的吸附机制同时涉及表面羟基络合和SO_4~(2-)交换,但CrO_4~(2-)置换SO_4~(2-)的能力更强。CrO_4~(2-)、AsO_4~(3-)均能抑制施氏矿物的还原-重结晶过程,原因是CrO_4~(2-)、AsO_4~(3-)在负载过程中替代了SO_4~(2-)与Fe(Ⅲ)以更强吸引力结合,提高了施氏矿物的结构稳定性。反应30 d后,CrO_4~(2-)-施氏矿物仍是唯一存在的矿物相,这是由于Cr(VI)和催化剂Fe(Ⅱ)的相互消耗以及Cr(Ⅲ)-Fe(Ⅲ)氢氧化物的覆盖(阻碍了Fe(Ⅱ)的攻击)共同抑制了晶相转化。而4 mM Fe(Ⅱ)条件下,AsO_4~(3-)-施氏矿物经由纤铁矿转化为结晶度较差的针铁矿。反应过程中吸附态Cr和As几乎没有重新释放,Cr(VI)被还原为Cr(Ⅲ);As(V)未被还原,同时As没有向液相发生迁移而是在主体矿物相上进行了再分配。(3)揭示了施氏矿物还原-重结晶过程中亚稳态锰、钴的稳定性与再分配机制。在负载阶段,Mn(Ⅱ)和Co(Ⅱ)没有发生价态变化。由于表面络合常数logK_(Co)logK_(Mn),使得Co(Ⅱ)在施氏矿物表面的吸附量大于Mn(Ⅱ),同时对晶相转化的抑制效应也更强;相应地,Co在相转化过程中的迁移性较弱。Mn(Ⅱ)、Co(Ⅱ)与Fe(Ⅱ)在施氏矿物表面产生竞争性吸附,使Fe(Ⅱ)吸附量降低;同时Mn(Ⅱ)/Co(Ⅱ)羟基络合物的覆盖削弱了Fe(Ⅱ)/Fe(Ⅲ)之间的电子传递,共同导致了晶相转化速率降低。此外,Mn(Ⅱ)、Co(Ⅱ)的存在导致了不同的晶相转化路径,Mn(Ⅱ)-施氏矿物经由纤铁矿再转化为针铁矿;Co(Ⅱ)-施氏矿物则直接转化为针铁矿。Mn和Co的迁移行为主要与晶相转化程度有关,Fe(Ⅱ)诱导下矿物快速溶解促进了Mn、Co的重新释放,次生矿物的形成则有助于再次固定Mn和Co。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显示反应过程中,Mn(Ⅱ)、Co(Ⅱ)分别被氧化为Mn(Ⅲ)和Co(Ⅲ)。Mn、Co K边EXAFS谱拟合结果表明,30 d中Mn和Co的原子周边环境发生变化,最终Mn和Co主要以单齿单核和共边双齿双核的方式与新矿物相结合。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X751
【部分图文】:

XRD图谱,XRD图谱,酸性矿,酸性环境


Fe(II)-SO4经氧化-水解后首先会生成施氏矿体 pH 值,在大多数的酸性矿山湖泊中都观(Regenspurg et al., 2004) 同时,施氏矿物的积物 pH 值升高的能力 施氏矿物的溶解过使体系呈现酸性环境(式 1-6,1-7) 此外释放 H+(式 1-8)(Kumpulainen et al., 2008)生的碱度相平衡,能够阻止沉积物中硫酸盐条件下的铁循环(Peine et al., 2000) SO4)x(s) + 2xH2O→8FeOOH(s) + xSO4+ 2xH+O4)1.6+20.8H+=8Fe3++1.6SO42-+12.8H2O = FeOH + SO42-+ H+物学特性

内部结构,矿物,隧道结构,伸缩振动


影响施氏矿物稳定性和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管状隧道结构内的 SO4其离子半径相当 但与 Fe 配位能力更强的阴离子如 PO43-(r=0.238 nm) Crr=0.24 nm)或 AsO43-(r=0.248 nm)所取代(RegensPurg and Peiffer, 2005) 红外分析结果表明施氏矿物中-OH 活性较强,结构内的 SO42-是以二齿双核e 配位壳层进行络合,同时矿物表面吸附有大量的 对其结构起稳定作用Blgham et al.,1990) schwertmannite 样品 3316 cm-1为 OH 伸缩振动对应的吸收 701cm-1为 Fe-O 伸缩振动对应的红外吸收峰;979 cm-1对应 v1(SO4)振动吸收的 v3(SO4)红外吸收峰会发生分裂,在 1201 1124 和 1081 处形成三个吸收峰收峰(609cm-1)对应施氏矿物“结构态 SO4”,可以作为分辨 “吸附态 SO4态 SO4”的重要依据 Bigham 等(1996a)发现施氏矿物中 SO42-含量通常在 10即 Fe/s 摩尔比为 4.6-8.0),其中约 1/3 的 SO42-吸附于矿物表面,另外约 2/3 的于内部隧道结构中 根据施氏矿物的 XRD 和 FT-IR 分析结果,Bigham 认为其 1-2 所示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


研究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莉娜;贺前锋;;酸性矿山废水的治理技术现状及进展[J];环境工程;2013年05期

2 吴志坚;刘海宁;张慧芳;;离子强度对吸附影响机理的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0年06期

3 周立祥;;酸性矿山废水中生物成因次生高铁矿物的形成及环境工程意义[J];地学前缘;2008年06期

4 雷鸣;曾敏;郑袁明;廖柏寒;朱永官;;湖南采矿区和冶炼区水稻土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5 韦世强;孙治湖;潘志云;闫文盛;钟文杰;贺博;谢治;韦正;;XAFS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Z1期

6 孙红福;赵峰华;丛志远;岳梅;任德贻;;在我国发现的Schwertmannite矿物及其特征[J];矿物学报;2006年01期

7 冯颖;康勇;范福洲;孔琦;;酸性矿山废水形成与处理中的微生物作用[J];有色金属;2005年03期

8 丛志远,赵峰华;酸性矿山废水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矿业;2003年03期

9 王向天,汤鸿霄,黄君礼;表面络合理论中常用计算机模型软件[J];化学工程师;2001年01期

10 周代华;李学垣;徐凤琳;;Cu~(2+)在针铁矿表面吸附的红外光谱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包艳萍;AMD污染河流铁硫循环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铁硫酸盐次生矿物相转变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2 涂志红;黄铁矿氧化过程中硫形态转化及其表面氧化电化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3 陈梅芹;硫酸根在金属硫化物矿区AMD污染河流中的迁移过程及其作用机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陈双明;贵金属纳米颗粒的结构及形成机制的XAFS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廖岳华;施氏矿物的生物合成及去除水中砷的效果与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6 张鑫;安徽铜陵矿区重金属元素释放迁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飞;缺氧条件下土著功能微生物群落还原U(Ⅵ)微模型试验中铀的形态变化[D];南华大学;2014年

2 陈福星;施氏矿物对污染水体中六价铬及三价砷的吸附去除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温华;三峡水库消落区土壤矿质胶体对镉的吸持特征与胶体-镉复合迁移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75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75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5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