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廊坊市雾、霾分布概况及与重污染天气共存时的风场差异

发布时间:2020-11-14 16:08
   综合运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1°×1°)、风廓线雷达、气象观测资料以及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了2015—2018年冀中廊坊市的雾、霾分布概况,并对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重度污染以上时的雾、霾垂直风场结构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表明:廊坊市的年均霾日数(47 d)多于雾日数(31 d),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霾的月差异较雾显著;区域性雾全年均可发生,10月雾发生日数达到最多霾集中于秋冬季爆发,1月霾发生日数最多;当AQI超过200时,出现雾时的污染程度较出现霾时严重,AQI日均值平均偏高43地面平均风速偏小0.5 m/s相对湿度偏高25%,雾时地面以静风或东南风为主,而霾时多为东南偏东风;伴随雾的重污染天气,低空多为西南偏西风,而伴随霾的重污染天气,低空以东北风为主;出现雾或霾时1 500 m(约850 hPa)以下低空均存在一个相对小风速层;3 000 m以下风速增至6~10 m/s时对空气中污染物扩散有一定有利影响,西北风风速越大,所在高度越低,扩散作用越明显。
【部分图文】:

空间分布,廊坊,空间分布


2015—2018年廊坊市雾、霾年均日数分别为31和47 d,其空间分布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市区雾日最少,仅有17 d,香河县最多,达到47 d,比排在第二位的文安县多4 d,南北各出现一个雾的高发地区,以其为中心向周边减少。霾日的分布特点基本为中部较多,向北和南减少,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永清县、三河市和大城县霾日超过50 d,最多的永清县达65 d,比最少的香河县多29 d。图2为廊坊市各县(市)雾日和霾日的逐月分布。从图2可以看出,各月均有雾发生,2—8月月均雾日数均在1.5 d以下,最少的3月仅有0.6 d;9月开始呈明显增长趋势,月均雾日数增至3.4 d;10月达到全年之最,为6.6 d,其中最多的香河县为11.3 d;次年1月,月均雾日数基本维持在4~6 d;2月开始迅速减少。5—9月是霾发生较少的时段,尤其是8月,仅廊坊市区出现平均不足1 d的霾日,其余县(市)均无霾现象发生;10月开始月均霾日数持续增加;次年1月达到峰值,为10.1 d;此后开始回落,4月减少至3.1 d。

分布情况,廊坊


图2为廊坊市各县(市)雾日和霾日的逐月分布。从图2可以看出,各月均有雾发生,2—8月月均雾日数均在1.5 d以下,最少的3月仅有0.6 d;9月开始呈明显增长趋势,月均雾日数增至3.4 d;10月达到全年之最,为6.6 d,其中最多的香河县为11.3 d;次年1月,月均雾日数基本维持在4~6 d;2月开始迅速减少。5—9月是霾发生较少的时段,尤其是8月,仅廊坊市区出现平均不足1 d的霾日,其余县(市)均无霾现象发生;10月开始月均霾日数持续增加;次年1月达到峰值,为10.1 d;此后开始回落,4月减少至3.1 d。当雾或霾天气现象出现时,多数无明显冷平流,大气呈现扩散能力弱的静稳天气形势,加之低层有逆温层结的存在,极有可能导致污染物的进一步积聚,使得空气质量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程度[7,20-21]。2015年为廊坊市近年来霾较重的年份,年均霾日数达52.3 d,因此,以该年份的大厂县为例,分析重污染天气时气象要素风的变化特征。2015年大厂县有76 d出现了AQI超过200的重污染天气,其逐月分布情况见图3。从图3可以看出,1—2月和11—12月是重污染天气爆发的时段,其他月份出现日数相对较少,但在6—8月降水最集中的汛期时段仍出现了共计12 d的重污染天气,总体变化趋势是冬季高发,春季开始减少,进入秋末后又呈爆发式增长。

空气质量,重度,概率,背景


进一步分析雾或霾出现且AQI超过200的重污染天气日数的逐月分布特征,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1—3月和9—12月,当有雾出现时均有重污染天气出现,且2月、3月和10—12月雾出现时重污染日数均达到或超过了50%,11月和12月雾日数共19 d,其中有16 d的AQI超过200。在全年76 d重污染天气中,雾日和霾日数分别达到了24和31 d,共占72.4%。可见,在雾、霾天气发生的背景下,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的概率整体较高,雾和霾与重污染天气有着密切联系。3 重污染天气时雾、霾天气的风场特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启明;李伟伟;;机场气象观测资料的应用探析[J];南方农机;2018年09期

2 陈晓琼;沈一通;;气象观测资料基于消息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数字通信世界;2017年05期

3 周贺玲;李丽平;乐章燕;李元华;;河北省雾的气候特征及趋势研究[J];气象;2011年04期

4 吴彦平;董保华;张文龙;史建国;朱冬梅;张军;;河北省综合气象观测资料共享显示平台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5年03期

5 曹晓钟,王强;神经网络在气象观测资料优化中的应用研究[J];高原气象;2002年01期

6 王金元;;怪异天气[J];科学与文化;2007年05期

7 吕蕊;周淑玲;李延明;陈岩;;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肖苏君;邵可毅;娜日斯;;气象观测资料审核初探[J];内蒙古气象;2005年04期

9 张婉莹;孙秀博;张建强;王鹏;王迪;孙婧;;辽宁不同区域雾日季节变化特征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9年15期

10 李慧晶;李洪梅;刘东升;周琴;余芳;刘志;;四川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华英;南京冬季雨雾过程的环流分析与宏微观物理过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璐;中国冬季雾形成机制的区域性特征及差异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2 陈潇潇;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不同等级雾日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戈书睿;风廓线雷达探测垂直气流和大气边界层高度方法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4 张梦佳;基于风廓线雷达资料的边界层湍流特征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

5 黄书荣;风廓线雷达结合毫米波雷达提取降水时大气垂直速度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83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83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2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