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液体吸收法资源化处理工业甲苯废气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8 11:46
   工业排放的有机废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对有机废气的治理仍然缺乏有效的技术。本论文以甲苯废气为目标污染物,开展液体吸收法资源化处理有机废气的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不同类型吸收液对甲苯废气的吸收效果,吸收液蒸馏再生与回收甲苯的条件与工艺,现场中试工艺与系统的设计、设备搭建与吸收效果评价。本论文利用自行设计的模拟有机废气的动力学吸收处理装置,在系统比较不同类型吸收液对甲苯废气吸收效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不同类型的氟碳微乳液体系,研究了其传质效率与机理,确定了吸附效果最好的微乳液体系。通过实验室小试与现场中试,建立了该氟碳微乳液吸收处理甲苯废气的工艺流程与参数。本论文取得的重要成果与认识包括:构建了应用于甲苯吸收的氟碳微乳体系(FSO100:水:BC=1:29:70),该体系对甲苯的吸收效果明显优于目前文献报道的各种含水吸收液;确定了氟碳微乳液蒸馏再生与回收甲苯的工艺条件(90-95℃),该吸收液性质稳定,通过蒸馏可有效再生吸收液,高效回收甲苯(回收率高达90%),再生的吸收液可反复使用,其对甲苯废气的吸收效果基本保持不变;确定了氟碳微乳液应用的主要工艺条件(进气甲苯浓度小于4000 mg/m3、吸收液温度小于30℃、处理容量为1-2m3/kg?h),在该条件下,对废气中甲苯的吸收率可高达90%以上,尾气可达标排放(40 mg/m3),吸收液的甲苯饱和吸收量可达30mg/g。本研究成果为液体吸收法资源化处理有机废气提供了技术基础,所开发的氟碳微乳液、相关吸收工艺流程与获得的工艺参数,可推广应用于甲苯废气及其它疏水性VOCs废气处理的实际工程。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X701
【部分图文】:

流程框图,流程框图,实验装置,甲苯


图 2.1 实验装置流程框图1.空气瓶;2.转子流量计;3.阀门;4.有机废气发生器;5.恒温槽;6.有机废气稀释瓶;气体分散器;8.吸收器,9.阀门;10 尾气排放管)、甲苯浓度的在线检测采用美国 Mini RAE 3000 型 VOC 检测仪检测模拟甲苯废气中甲苯浓度。测仪利用第三代光离子化检测器(PID),以异丁烯为标定物,在检测范围~10000 mg/m3)的检测精度误差≤3%。为了验证 Mini RAE 3000 检测仪的检测精度,本研究在实验前与利用气相所得数据进行了对比(表 2.1)。模拟废气中甲苯浓度范围为 500 mg/m30000 mg/m3,两种方法检测的甲苯浓度非常接近,数据误差均小于 3%。说明 Mini RAE 3000 检测仪检测本实验模拟废气中甲苯浓度是可行的。

溶剂吸收,甲苯,尾气,进气


第二章 几种溶剂吸收液对甲苯吸收效果的对比研究行为提供了动力。但是在扩散过程中甲苯分子会遇到两层溶剂吸收液的粘度对这种阻力的大小起到关键的影响,具被吸收物之间的传质效应以及分散效应上。粘度较低的溶的分子间内摩擦阻力较小,甲苯进入溶剂吸收液的阻力也当溶剂吸收液自身的粘度较大时,甲苯分子受到的扩散阻吸收液的传质效果与分散效果变差,导致气相更难进入液也就降低了溶剂吸收液对甲苯的吸收性能。在本研究选择DEHA 具有最低的粘度,其对甲苯废气的吸收效果最好。实了溶剂吸收液粘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溶剂吸收,甲苯废气,进气,吸收率


吸收液的传质效果与分散效果变差,导致气相更难进入液也就降低了溶剂吸收液对甲苯的吸收性能。在本研究选择DEHA 具有最低的粘度,其对甲苯废气的吸收效果最好。实了溶剂吸收液粘度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6 种溶剂吸收液尾气中甲苯浓度变化图(进气浓度为 490-500 m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唤春,潘洪明,陈英旭;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处理进展[J];化工环保;2001年06期

2 张昱,金心宇,姜玄珍;降解有机废气的倍频式反应控制系统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1年S1期

3 杨显万,孙珮石,黄若华,黄兵,陈茂生;生物法净化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09期

4 魏在山,孙佩石,黄若华;生化法净化工业有机废气的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2001年01期

5 ;我国科技人员攻克有机废气处理环保难题[J];中国矿业;2002年02期

6 梁莉,蔺焕章,吴红苑;摩托车涂装有机废气的处理工艺及设备应用[J];广州化工;2002年02期

7 王德民,张大年,孟凡清;高浓度有机废气生物处理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05期

8 孙学习,孙珮石,王洁;生物法净化低浓度有机废气技术研究应用进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年05期

9 张旭东;;工业有机废气污染治理技术及其进展探讨[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5年01期

10 杨亮;宋执环;宋春跃;;基于流向变换技术处理工业有机废气的控制系统设计[J];化工进展;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俞丹青;钛基催化剂催化氧化苯系物有机废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赵明富;生物膜滴滤塔净化低浓度有机废气过程的测量与控制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陈耿;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气的流向变换催化燃烧反应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洪伟;稀土改性TiO_2光催化氧化苯类有机废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5 叶招莲;等离子体及联合等离子体光解(CPP)技术降解挥发性有机废气[D];复旦大学;2009年

6 聂勇;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治理有机废气放大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侯晨涛;真菌过滤法净化挥发性有机废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肖潇;液体吸收法资源化处理工业甲苯废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等离子体净化实验室通风橱外排烟气中有机废气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王晓云;脉冲电晕—吸收法治理有机废气实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3 孙楹煌;活性半焦净化有机废气过程的气氛效应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4 王正鹏;低浓度挥发性有机废气生物法净化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王长林;颗粒活性炭表面改性技术净化多组分挥发性有机废气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杨亮;基于混合逻辑动态模型的工业有机废气处理控制技术[D];浙江大学;2006年

7 刘畅;吸收法治理合成革有机废气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顾巧浓;脉冲电晕—吸收法治理有机废气实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

9 陈江耀;活性半焦净化有机废气的动力学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10 林鑫海;脉冲电晕—吸收法治理有机废气的工业应用[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88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88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5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