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细菌生物膜对天然及工程纳米颗粒的响应机制

发布时间:2020-11-22 07:23
   土壤中超过90%的微生物以生物膜的形式存在。生物膜可通过形成的胞外聚合物使其获得竞争性优势,如加强生物膜内微生物之间群体感应效应、帮助细胞在表面定殖、减少污染物的细胞毒性等。工业生产释放进入土壤以及土壤中天然存在的纳米颗粒(NPs)由于表面活性强,在土壤生物膜的形成、结构调控和功能发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土壤中生物膜和NPs间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的了解还相当欠缺,特别是从分子水平上对这些作用过程和机理的认识非常肤浅。因此,本课题选取外源工程NPs氧化锌(ZnO)和土壤纳米矿物赤铁矿(hematite)与代表性土壤细菌-恶臭假单胞菌,运用化学方法、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借助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等温滴定微量热仪(ITC)、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显微镜(SIM)等,分析不同类型NPs与细菌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探讨NPs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明确生物膜中细胞对NPs响应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阐明了表面结合态腐殖酸(HA)介导下的赤铁矿纳米颗粒对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细胞毒性机制。纯赤铁矿纳米颗粒能够显著抑制细菌的生长,其半致死浓度(24 h-LC_(50))为23.58 mg L~(-1),而表面结合HA后可以显著减轻赤铁矿的毒性,其复合体的最大LC_(50)达到4774.23 mg L~(-1),这一结果也在纳米颗粒对恶臭假单胞菌细胞活性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影响的实验结果中被证实。共沉淀实验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表面结合态的HA阻碍了赤铁矿纳米颗粒对细菌细胞的粘附且限制了其发生内生化作用。与纯赤铁矿纳米颗粒相比,赤铁矿-腐殖酸复合体体系中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和氧化应激基因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减少粘附作用和抑制ROS的产生可能是HA减轻赤铁矿纳米颗粒毒性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还根据Derjaguin-Landau-Verwey-Overbeek(DLVO)理论模型评估了赤铁矿和细菌细胞膜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能,发现纳米颗粒与细菌细胞接触的机率越大则其细胞毒性越强,而纳米颗粒与细菌细胞膜间能垒越大则其对细菌的毒性越低。研究结果为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中细菌或细菌生物膜与矿物相互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揭示了细菌生物膜在形成过程中对工程纳米颗粒-Zn O NPs的响应机制及纳米颗粒的浓度效应。在低浓度阈值(0.5-30 mg L~(-1))内的ZnO NPs能够显著促进细胞的生长和生物膜的形成,而高浓度的ZnO NPs(30 mg L~(-1))显著抑制生物膜形成。CLSM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细胞能够在0.5 mg L~(-1)的ZnO NPs表面大量定殖并形成生物膜,而在250 mg L~(-1)的ZnO NPs表面的细胞定殖和形成的生物膜生物量比纯细菌对照体系中生物膜生物量低11倍。0.5 mg L~(-1)的ZnO NPs体系中所测得的生物膜基质中蛋白质和糖含量的显著增加进一步证实了ZnO NPs的低浓度刺激效应。各处理中细胞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的显著差异也在细胞氧化应激以及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0.5 mg L~(-1)的ZnO NPs能够刺激恶臭假单胞菌群体感应基因、脂多糖生物合成基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表达;而500 mg L~(-1)的ZnO NPs高浓度暴露诱导产生了基因毒性并使得恶臭假单胞菌的抗氧化基因表达显著上调。(3)考察了纳米颗粒(ZnO NPs)对细菌生物膜形貌和结构的影响。QCM-D结果显示,ZnO NPs暴露使得细菌生物膜厚度和粘弹性降低,粗糙度增加;且ZnO NPs能够加速成熟生物膜细胞发生解体。纳米颗粒作用后生物膜中细胞表面官能团浓度显著下降,细胞表面次级蛋白的结构也发生一定的变化。恶臭假单胞菌吸附在石英晶体表面后能够形成稳定的三维细胞集群结构,其生物膜内细胞呈紧密有序排列。而ZnO NPs显著抑制细胞向第三维度定向扩增,NPs表面附着的细胞分散且排列紊乱,很难形成完整的生物膜。
【学位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172;X53
【部分图文】:

示意图,示意图,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学


的生命形式决定着地球演替的进程和方向,推动着土壤的形元素循环转化过程中的重要驱动者。土壤微生物是连接地球及大气圈间能量和物质交换的重要桥梁,维系着地球自然生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宋长青等 2013)。如图 1-1 所示,微生在土壤矿物颗粒及其与其它物质形成的团聚体表面(Huang生物组是指所有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以及它们的栖息环境。功能及其群落结构的协同演替规律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组的核生、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等生活生产中的基础需求均与土壤关(贺纪正等 2009)。开展有关土壤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揭的产生及其维持机制,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变趋势,知的生物资源至关重要。

食品加工,系统表,医疗设备,生物膜


细菌生物膜对天然及工程纳米颗粒的响应机制1.2.1 生物膜定义及组成生物膜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吸附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形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胞相对应的生长方式,由细菌和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组成(Schembri etal. 2002)。生物膜在自然界中很常见,如在输水系统、医疗、食品加工等领域都可见到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图 1-2)。生物膜具有稳定的三维结构(Danese et al. 2000),其细菌细胞被胞外基质(生物膜基质)所构成的一个具有粘性和强大的框架包裹并保护着。生物膜基质不仅可以协助生物膜内细胞抵御外界的环境胁迫、为其存活及生长提供必需的养分,也可作为增强细胞代谢活动的外部消化系统。有研究指出生物膜内细菌对外界胁迫的抵御能力比浮游细菌要高 10-1000 倍,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生物膜基质能起到一个物理屏障作用(O'Toole et al. 2000)。

模式图,生物膜,模式图,细胞的


图 1-3 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细胞的生命循环模式图 (McDougald et al. 2012)Fig. 1-3 Life cycle model of cells during biofilm formation (McDougald et al. 2012).3 纳米颗粒的起源、定义及分类.3.1 纳米颗粒起源及定义近十年中,“纳米”微观尺度这一新兴的研究课题迅速崛起,为科学技术的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瑞龙;应华永;诸葛盼;卜黎红;尤慧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细菌生物膜形成与细菌培养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检验医学;2010年03期

2 ;细菌生物膜引起的感染有什么特征? 如何防治?[J];现代医院;2009年04期

3 刘新;王岚;刘颖;张晓科;;细菌生物膜与导管伴生感染相关性的研究[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王宏岩;潘亚萍;;抗菌肽抑制细菌生物膜的研究现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年09期

5 严广斌;;细菌生物膜[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年06期

6 窦颖;;能穿透细菌生物膜的天然抗生素[J];中华养生保健;2012年09期

7 吴淑红;刘燕玲;;细菌生物膜去除方法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年10期

8 周涛;徐向荣;徐浩;李亮亮;梁洪濯;李妍;李双;;基于渗透压理论对细菌生物膜生长的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9 刘洋;刘琳;邹媛媛;宋未;;与植物联合的细菌生物膜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09期

10 叶海云;侯树坤;曲星珂;王晓峰;;细菌生物膜对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影响[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凯;细菌生物膜对天然及工程纳米颗粒的响应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2 杜田丰;非平衡等离子体对感染根管细菌生物膜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3 唐辉;庆大霉素脂质体抗菌骨治疗兔慢性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4 侯炜;化脓性中耳炎大鼠中耳黏膜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特点及药物清除[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石琦;大气压常温等离子体射流用于慢性牙周炎治疗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6 汤琦;乳房假体植入术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与术后包膜挛缩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7 顾兴智;新疆慢性中耳炎细菌学动态分析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8 屠彦;口腔菌斑生物膜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不同材料的粘附性[D];浙江大学;2017年

9 马涛;万古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复合n-HA/CS/KGM支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体外抑制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10 宋博;解淀粉芽孢杆菌anti-CA菌株抗污损生物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兆杰;两种多糖药物载体的设计及其活性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2 李元惠;细菌生物膜阳性的慢性鼻窦炎兔模型的建立[D];山西医科大学;2018年

3 王昱杰;基于鼻腔纤毛损伤建立细菌生物膜相关鼻窦炎小鼠模型[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4 李曼宁;冷鲜肉中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清除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5 张曙梅;细菌生物膜群休感应的数学建模及其数值模拟[D];安徽工业大学;2017年

6 王丰耀;单一与混合细菌生物膜在多孔钛合金表面生长特性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年

7 陈绪松;低温等离子体灭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及其抗感染效果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7年

8 韩雪;清开灵注射液抗细菌生物膜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9 王东敏;新型物理抗微生物敷料预防留置导尿管细菌生物膜形成的效果与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高文静;细菌生物膜粘附的调控过程及粘附力定量解析[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94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94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4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