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污水中细砂特征及其处理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3 04:48
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污水细砂含量高且粒径偏小(平均粒径<250μm,属于特细砂),导致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动力设备磨损严重、活性污泥有机组分偏低、出水水质波动和剩余污泥产量高等系列问题,并对库区脆弱水体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关于污水中细砂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三峡库区重庆段更加缺乏相关研究。论文结合重庆山地地貌特征、季节性降雨和排水管网特点,以污水中细砂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采样点,构建小试和中试装置,开展了污水中细砂时空分布规律、初期冲刷效应及降雨场次污染物浓度(EMC)评价、粒径特征及分布、沉降性能、矿物成分、迁移过程和处理技术等研究。晴天各采样点生活污水含砂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逐时波动存在一定差异,污水处理厂进水含砂量变化滞后于排水管网;涪陵污水处理厂进水含砂量183.9mg/L,其余采样点均小于50mg/L;污水厂上半年平均含砂量和日均进砂量分别为180mg/L,10507kg/d,高于下半年,是除砂控制重点时期。合流制采样点初期合流污水含砂量,江南居民区469.3mg/L、交通区394.5mg/L和江东居民区356.4mg/L;降雨强度11.7mm/h、5.6mm/h和1.6mm/h时,含...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污水中细砂的危害
1.1.1 污水高含砂量原因
1.1.2 污水中细砂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细砂资源分布现状
1.2.2 城镇污水污染物特征研究现状
1.2.3 除砂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提出
1.3.2 研究内容
1.3.3 课题来源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三峡库区重庆段概况
2.1.2 重庆市涪陵地区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污水中细砂时空分布试验
2.2.2 污水中细砂特性研究试验
2.2.3 细砂沉降性能及影响因素试验
2.2.4 旋流沉砂池对细砂去除试验
2.2.5 混凝沉淀法对细砂去除试验
2.3 试验监测指标及方法
2.3.1 常规指标
2.3.2 污水中细砂粒径测定
2.3.3 X 射线衍射(XRD)测定
2.3.4 扫描电镜成像(SEM)
2.4 主要设备及分析仪器
3 山地城市污水中细砂时空分布特征
3.1 污水中细砂时间变化规律
3.1.1 晴天污水中细砂时间变化
3.1.2 雨天初期污水中细砂时间变化
3.2 污水中细砂空间变化规律
3.2.1 晴天污水中细砂空间变化
3.2.2 雨天污水中细砂空间变化
3.3 污水中细砂与 TSS 关系
3.3.1 污水中细砂与 TSS 线性回归分析
3.3.2 污水中细砂与 TSS 比值变化
3.4 合流污水中细砂和 TSS 初期冲刷效应及污染负荷
3.4.1 合流污水中细砂和 TSS 初期冲刷效应
3.4.2 初期合流污水中细砂和 TSS 污染负荷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山地城市污水中细砂特性研究
4.1 细砂粒径特征及分布
4.1.1 “等效粒径”与“净砂粒径”
4.1.2 细砂的粒径特征
4.1.3 细砂粒径区间分布
4.1.4 细砂粒径累积分布
4.1.5 除砂系统目标粒径确定
4.2 细砂矿物成分及迁移过程分析
4.3 细砂沉降性能及影响因素
4.3.1 细砂自然沉降特性
4.3.2 pH 对细砂沉降性能影响
4.3.3 水温对细砂沉降性能影响
4.3.4 钠离子和镁离子对细砂沉降性能影响
4.3.5 剩余污泥对细砂沉降性能影响
4.4 山地城市污水高含砂量成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污水中细砂处理技术研究
5.1 旋流沉砂池对细砂去除研究
5.1.1 离心法对细砂去除效果的影响
5.1.2 改善旋流沉砂池细砂去除效果研究
5.2 混凝沉淀法对细砂去除研究
5.2.1 PAC 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3·6H2O 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5.2.2 FeCl3·6H2O 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2(SO4)3·18H2O 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5.2.3 Al2(SO4)3·18H2O 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2(SO4)3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5.2.4 Fe2(SO4)3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5.2.5 PAM 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5.2.6 五种絮凝剂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庆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J]. 何军,翟丹华,郝全成,龙小雨. 热带气象学报. 2012(01)
[2]基于GIS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 柳依莎,杨华,邓伟.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5)
[3]三峡库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J]. 马西军,张洪江,程金花,陆晓宇,张君玉,孙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12)
[4]基于遥感技术的三峡库区土壤侵蚀量评估及影响因子分析[J]. 范建容,刘飞,郭芬芬,张怀珍. 山地学报. 2011(03)
[5]三峡库区(重庆段)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J]. 刘春霞,李月臣,杨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03)
[6]浅谈三峡库区山地小城镇排水体制的选择[J]. 高祥,龙腾锐,陈垚,王晓丹.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0(06)
[7]山地城镇排水体制的选择研究[J]. 杨毅. 科技资讯. 2010(25)
[8]合流制排水系统降雨径流污染物特征及初期冲刷效应[J]. 杨逢乐,赵磊. 生态环境. 2007(06)
[9]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J]. 王晖,廖炜,陈峰云,吴宜进. 人民长江. 2007(08)
[10]国内外城镇排水体制的探讨[J]. 潘国庆,车伍. 给水排水. 2007(S1)
本文编号:2896019
【文章来源】:重庆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污水中细砂的危害
1.1.1 污水高含砂量原因
1.1.2 污水中细砂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细砂资源分布现状
1.2.2 城镇污水污染物特征研究现状
1.2.3 除砂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提出
1.3.2 研究内容
1.3.3 课题来源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三峡库区重庆段概况
2.1.2 重庆市涪陵地区概况
2.2 试验方法
2.2.1 污水中细砂时空分布试验
2.2.2 污水中细砂特性研究试验
2.2.3 细砂沉降性能及影响因素试验
2.2.4 旋流沉砂池对细砂去除试验
2.2.5 混凝沉淀法对细砂去除试验
2.3 试验监测指标及方法
2.3.1 常规指标
2.3.2 污水中细砂粒径测定
2.3.3 X 射线衍射(XRD)测定
2.3.4 扫描电镜成像(SEM)
2.4 主要设备及分析仪器
3 山地城市污水中细砂时空分布特征
3.1 污水中细砂时间变化规律
3.1.1 晴天污水中细砂时间变化
3.1.2 雨天初期污水中细砂时间变化
3.2 污水中细砂空间变化规律
3.2.1 晴天污水中细砂空间变化
3.2.2 雨天污水中细砂空间变化
3.3 污水中细砂与 TSS 关系
3.3.1 污水中细砂与 TSS 线性回归分析
3.3.2 污水中细砂与 TSS 比值变化
3.4 合流污水中细砂和 TSS 初期冲刷效应及污染负荷
3.4.1 合流污水中细砂和 TSS 初期冲刷效应
3.4.2 初期合流污水中细砂和 TSS 污染负荷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山地城市污水中细砂特性研究
4.1 细砂粒径特征及分布
4.1.1 “等效粒径”与“净砂粒径”
4.1.2 细砂的粒径特征
4.1.3 细砂粒径区间分布
4.1.4 细砂粒径累积分布
4.1.5 除砂系统目标粒径确定
4.2 细砂矿物成分及迁移过程分析
4.3 细砂沉降性能及影响因素
4.3.1 细砂自然沉降特性
4.3.2 pH 对细砂沉降性能影响
4.3.3 水温对细砂沉降性能影响
4.3.4 钠离子和镁离子对细砂沉降性能影响
4.3.5 剩余污泥对细砂沉降性能影响
4.4 山地城市污水高含砂量成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污水中细砂处理技术研究
5.1 旋流沉砂池对细砂去除研究
5.1.1 离心法对细砂去除效果的影响
5.1.2 改善旋流沉砂池细砂去除效果研究
5.2 混凝沉淀法对细砂去除研究
5.2.1 PAC 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3·6H2O 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5.2.2 FeCl3·6H2O 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2(SO4)3·18H2O 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5.2.3 Al2(SO4)3·18H2O 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2(SO4)3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5.2.4 Fe2(SO4)3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5.2.5 PAM 对细砂去除的影响
5.2.6 五种絮凝剂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庆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J]. 何军,翟丹华,郝全成,龙小雨. 热带气象学报. 2012(01)
[2]基于GIS的重庆市涪陵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 柳依莎,杨华,邓伟.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5)
[3]三峡库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J]. 马西军,张洪江,程金花,陆晓宇,张君玉,孙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12)
[4]基于遥感技术的三峡库区土壤侵蚀量评估及影响因子分析[J]. 范建容,刘飞,郭芬芬,张怀珍. 山地学报. 2011(03)
[5]三峡库区(重庆段)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J]. 刘春霞,李月臣,杨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03)
[6]浅谈三峡库区山地小城镇排水体制的选择[J]. 高祥,龙腾锐,陈垚,王晓丹.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0(06)
[7]山地城镇排水体制的选择研究[J]. 杨毅. 科技资讯. 2010(25)
[8]合流制排水系统降雨径流污染物特征及初期冲刷效应[J]. 杨逢乐,赵磊. 生态环境. 2007(06)
[9]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J]. 王晖,廖炜,陈峰云,吴宜进. 人民长江. 2007(08)
[10]国内外城镇排水体制的探讨[J]. 潘国庆,车伍. 给水排水. 2007(S1)
本文编号:2896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96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