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利用碳通量测算、碳效应分析及调控机制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1-15 01:46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异常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气体排放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含碳化合物的排放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显著改变了区域碳循环过程,走低碳发展道路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土地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载体,城市扩张、产业布局、能源消耗等人类活动都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土地利用变化直接改变区域自然碳循环过程,并间接改变区域人为碳排放水平。在低碳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建立土地低碳利用调控机制,以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结构、规模和强度来实现城市土地低碳利用,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兼顾经济增长与实现碳减排有重要意义。关于土地利用和碳排放之间关系的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区域土地利用低碳评价、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和土地利用变化碳效应等方面,并没有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的土地利用低碳调控路径和机制。因此,根据国内外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相关研究,本文首先全面梳理城市系统碳流通过程和发生机理,并厘清城市系统内各用地类型的碳流通过程和用地类型转换对碳流通的影响机理。其次,构建城市系统垂直碳通量核算体系,明确各碳通量来源的测算方法,以武...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土地利用与环境质量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
图 6- 1 建设用地总量比例与碳排放强度倒 U 型曲线1 the inverse U-type curve of construction land rate and carbon emission in表 6-2 中交通用地比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 EKC 模型结果,三次反映交通用地比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 EKC 关系,系数 t 值和回达到1%显著性水平,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达96.88%,模型结果如式6a 7.16 1022.40 L 43471 L 627892 L (-13 中,a 表示交通用地碳排放强度,L 表示交通用地比例,如图通用地比例与其碳排放强度间呈倾斜向上的 N 型曲线,在交通用阶段(1.6%—2.4%),碳排放强度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主要原因汉市交通用地面积的增长速度高于车辆保有量增长速度;而当交通 2.4%后(2.4%—3.2%),其碳排放强度的增长速度加快,且没有放是由于武汉市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机动车保有量的快于交通用地面积增长速度,且两者之间的仍呈扩大趋势,说明当
1 the inverse U-type curve of construction land rate and carbon emission in表 6-2 中交通用地比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 EKC 模型结果,三次反映交通用地比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 EKC 关系,系数 t 值和回达到1%显著性水平,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达96.88%,模型结果如式a 7.16 1022.40 L 43471 L 627892 L 13 中,a 表示交通用地碳排放强度,L 表示交通用地比例,如图通用地比例与其碳排放强度间呈倾斜向上的 N 型曲线,在交通用阶段(1.6%—2.4%),碳排放强度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主要原因汉市交通用地面积的增长速度高于车辆保有量增长速度;而当交通 2.4%后(2.4%—3.2%),其碳排放强度的增长速度加快,且没有放是由于武汉市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机动车保有量的快于交通用地面积增长速度,且两者之间的仍呈扩大趋势,说明当交通用地扩张对碳排放增加的正向作用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交通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测算方法研究[J]. 张秀媛,杨新苗,闫琰. 中国软科学. 2014(06)
[2]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及政策框架研究[J]. 赵荣钦,黄贤金,刘英,丁明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05)
[3]碳排放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J]. 关海玲,陈建成,曹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4)
[4]中国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研究[J]. 张梅,赖力,黄贤金,揣小伟,谈俊忠. 资源科学. 2013(04)
[5]基于ANP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黎孔清,陈银蓉,陈家荣. 经济地理. 2013(02)
[6]城市系统碳循环:特征、机理与理论框架[J]. 赵荣钦,黄贤金. 生态学报. 2013(02)
[7]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机理及效应研究综述[J]. 张婷,蔡海生,王晓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8]西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脱钩及驱动因素[J]. 杨嵘,常烜钰. 经济地理. 2012(12)
[9]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J]. 虞依娜,陈丽丽. 生态环境学报. 2012(12)
[10]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J]. 田云,张俊飚,李波. 资源科学. 2012(11)
博士论文
[1]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 李波.华中农业大学 2011
[2]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 卢娜.南京农业大学 2011
[3]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 汪友结.浙江大学 2011
[4]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 赖力.南京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收支协整性及因果关系研究[D]. 周军辉.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D]. 郭运功.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武汉东湖碳循环过程和碳收支研究[D]. 杨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4
本文编号:2977973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土地利用与环境质量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
图 6- 1 建设用地总量比例与碳排放强度倒 U 型曲线1 the inverse U-type curve of construction land rate and carbon emission in表 6-2 中交通用地比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 EKC 模型结果,三次反映交通用地比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 EKC 关系,系数 t 值和回达到1%显著性水平,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达96.88%,模型结果如式6a 7.16 1022.40 L 43471 L 627892 L (-13 中,a 表示交通用地碳排放强度,L 表示交通用地比例,如图通用地比例与其碳排放强度间呈倾斜向上的 N 型曲线,在交通用阶段(1.6%—2.4%),碳排放强度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主要原因汉市交通用地面积的增长速度高于车辆保有量增长速度;而当交通 2.4%后(2.4%—3.2%),其碳排放强度的增长速度加快,且没有放是由于武汉市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机动车保有量的快于交通用地面积增长速度,且两者之间的仍呈扩大趋势,说明当
1 the inverse U-type curve of construction land rate and carbon emission in表 6-2 中交通用地比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 EKC 模型结果,三次反映交通用地比例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 EKC 关系,系数 t 值和回达到1%显著性水平,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达96.88%,模型结果如式a 7.16 1022.40 L 43471 L 627892 L 13 中,a 表示交通用地碳排放强度,L 表示交通用地比例,如图通用地比例与其碳排放强度间呈倾斜向上的 N 型曲线,在交通用阶段(1.6%—2.4%),碳排放强度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主要原因汉市交通用地面积的增长速度高于车辆保有量增长速度;而当交通 2.4%后(2.4%—3.2%),其碳排放强度的增长速度加快,且没有放是由于武汉市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机动车保有量的快于交通用地面积增长速度,且两者之间的仍呈扩大趋势,说明当交通用地扩张对碳排放增加的正向作用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交通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测算方法研究[J]. 张秀媛,杨新苗,闫琰. 中国软科学. 2014(06)
[2]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及政策框架研究[J]. 赵荣钦,黄贤金,刘英,丁明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05)
[3]碳排放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J]. 关海玲,陈建成,曹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04)
[4]中国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研究[J]. 张梅,赖力,黄贤金,揣小伟,谈俊忠. 资源科学. 2013(04)
[5]基于ANP的城市土地低碳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黎孔清,陈银蓉,陈家荣. 经济地理. 2013(02)
[6]城市系统碳循环:特征、机理与理论框架[J]. 赵荣钦,黄贤金. 生态学报. 2013(02)
[7]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机理及效应研究综述[J]. 张婷,蔡海生,王晓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8]西部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脱钩及驱动因素[J]. 杨嵘,常烜钰. 经济地理. 2012(12)
[9]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J]. 虞依娜,陈丽丽. 生态环境学报. 2012(12)
[10]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J]. 田云,张俊飚,李波. 资源科学. 2012(11)
博士论文
[1]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 李波.华中农业大学 2011
[2]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 卢娜.南京农业大学 2011
[3]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 汪友结.浙江大学 2011
[4]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 赖力.南京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收支协整性及因果关系研究[D]. 周军辉.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D]. 郭运功.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武汉东湖碳循环过程和碳收支研究[D]. 杨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4
本文编号:2977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977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