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7 07:37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暖除了导致海平面升高外,还引发暴雨、冰雹、热带气旋、严重洪涝等极端天气灾害。最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一系列科学研究证实,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直接关系。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目前已达成共识,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方式。正值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与国家能源安全的考虑,发达国家也纷纷开始发展低碳经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由于大气层属于一种典型的全球公共产品,所以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涉及到国家间利益的分配与发展的空间,所以各个国家纷纷制定或出台相应政策来争取更多的利益。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下,结合中国的现实对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演进。世界各国都已经认识到过度二氧化碳排放的危害,但是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全球公共产品的特性,对于如何降低全球碳排放并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示意图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图4.1描述了1,78年一一2008年中国碳排放与GDP变化的趋势.从图4.1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均GDP从1978年开始一直是逐渐上升的,基本上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大约10%左右的速度上升。1988年—19991年和2007年—2008年稍微平缓一点,其余时间都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也是一直保持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从1997年—1999年碳排放量急剧下降,但是2000年—2002年开始上升,但是速度较慢,然而从2002年开始
能源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由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量。特别是2007年,能源效率因素贡献值快速下降,这可能与我国加07年的“关、转、并、停”一大批“三高”企业有关。从图5.3、图5.4和表5.3可以看出,1991一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最超过70%是由煤炭驱动的。其中,煤炭的技术效应一直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的煤炭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是煤炭的消费比重过高、煤炭消费量大是主要原因。从1991一2008年,经济增长对人均碳排放量的贡献值是不断增大的,特别是2002年以后增长速度进一步增快,并且,由于经济发展因素贡献值远大于能源效率因素贡献值,所以,从1991一2008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还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图5.2中,还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是导致人均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增长过程中,煤炭的消费比重过高是导致中国1991一2008年人均碳排放不断升高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 黄栋. 中国科技论坛. 2010(02)
[2]俄罗斯的承诺与现行政策——以能源效率政策抑制碳排放[J]. 阿莱克桑德拉·诺维克娃,安娜·库普,玛丽亚·夏米纳,孙宁.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01)
[3]德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立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罗涛. 中外能源. 2010(01)
[4]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 经济研究参考. 2009(72)
[5]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 徐冬青.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06)
[6]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J]. 程如烟. 中国科技论坛. 2009(12)
[7]中国必须走低碳工业化道路[J]. 宋德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8]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与碳排放权分配原则[J]. 何建坤,陈文颖,滕飞,刘滨.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06)
[9]在公平原则下积极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J]. 何建坤,滕飞,刘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10]基于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及其理论含义[J]. 潘家华,郑艳.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9(10)
本文编号:3002700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示意图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图4.1描述了1,78年一一2008年中国碳排放与GDP变化的趋势.从图4.1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均GDP从1978年开始一直是逐渐上升的,基本上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大约10%左右的速度上升。1988年—19991年和2007年—2008年稍微平缓一点,其余时间都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也是一直保持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从1997年—1999年碳排放量急剧下降,但是2000年—2002年开始上升,但是速度较慢,然而从2002年开始
能源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由于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量。特别是2007年,能源效率因素贡献值快速下降,这可能与我国加07年的“关、转、并、停”一大批“三高”企业有关。从图5.3、图5.4和表5.3可以看出,1991一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最超过70%是由煤炭驱动的。其中,煤炭的技术效应一直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的煤炭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是煤炭的消费比重过高、煤炭消费量大是主要原因。从1991一2008年,经济增长对人均碳排放量的贡献值是不断增大的,特别是2002年以后增长速度进一步增快,并且,由于经济发展因素贡献值远大于能源效率因素贡献值,所以,从1991一2008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还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图5.2中,还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是导致人均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增长过程中,煤炭的消费比重过高是导致中国1991一2008年人均碳排放不断升高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 黄栋. 中国科技论坛. 2010(02)
[2]俄罗斯的承诺与现行政策——以能源效率政策抑制碳排放[J]. 阿莱克桑德拉·诺维克娃,安娜·库普,玛丽亚·夏米纳,孙宁.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01)
[3]德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立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罗涛. 中外能源. 2010(01)
[4]碳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 经济研究参考. 2009(72)
[5]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 徐冬青.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06)
[6]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J]. 程如烟. 中国科技论坛. 2009(12)
[7]中国必须走低碳工业化道路[J]. 宋德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8]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与碳排放权分配原则[J]. 何建坤,陈文颖,滕飞,刘滨.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06)
[9]在公平原则下积极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J]. 何建坤,滕飞,刘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10]基于人际公平的碳排放概念及其理论含义[J]. 潘家华,郑艳.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9(10)
本文编号:3002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002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