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8 05:10
河岸带生态系统将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两者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生态过渡带,其生态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陆地与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状况。因此系统地对河岸带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对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系统地建立了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理论框架,并很好地应用于淮河入江水道沿线河岸带综合评价中。本文论述了生态河岸带的内涵、特征和功能,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生态河岸带的定义。系统地分析了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包括结构稳定性评价、景观适宜性评价、生态健康性评价、生态安全性评价等评价内容,并分别对各自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系统地建立了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针对生态河岸带评价指标的层次性和模糊性特点,选择了适宜于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评价的概念模型出发,建立了评价的指标层次结构模型、评语等级模型,初步确定了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值,并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了适宜的指标隶属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和GIS技术研究开发了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GIS(Ecological Riparian Assessment-G...
【文章来源】:河海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文研究拟取得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河岸带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2.1 生态河岸带的内涵及定义
2.2 生态河岸带的特征
2.3 生态河岸带的功能
2.4 生态河岸带的类型及功能区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3.1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内容及特点
3.2 生态河岸带的影响因素
3.3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3.4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5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指标值的获取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4.1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概念模型
4.3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4.4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基础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与 GIS的耦合
5.1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与 GIS耦合的内容
5.2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数据类型及来源
5.3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数据库的设计
5.4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模型在 GIS中的存取方式
5.5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信息的 GIS可视化
5.6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 GIS的设计与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生态综合评价
6.1 淮河入江水道的概况
6.2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的概况
6.3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生态综合评价
6.4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博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博士期间的获奖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铰链式混凝土板块在黄河下游护岸工程中的应用[J]. 张士卫,李廷高,彭鲁.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2)
[2]浅论城市河道的生态护坡[J]. 夏继红,严忠民. 中国水土保持. 2003(03)
[3]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 张建春,彭补拙. 生态学报. 2003(01)
[4]四面体框架群护岸型式防冲促淤效果试验研究[J]. 唐洪武,李福田,肖洋,徐夕荣,王志良,周春天. 水运工程. 2002(09)
[5]浅淡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 张明,曹梅英. 中国水土保持. 2002(09)
[6]黄河潼关至三门峡河段防冲护岸工程技术探讨[J]. 张建国.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2(04)
[7]河岸带及其生态重建研究[J]. 张建春,彭补拙. 地理研究. 2002(03)
[8]从石井河整治谈城市河道护岸的设计方法[J]. 李 青,林纯厚.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2(04)
[9]浅谈链式钢筋混凝土板在内蒙古东部区堤防护岸工程中的应用[J]. 刘鹏刚,张志宏. 内蒙古水利. 2002(01)
[10]上海河道新型护岸绿化种植设计[J]. 王准.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2(01)
本文编号:3004413
【文章来源】:河海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文研究拟取得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河岸带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2.1 生态河岸带的内涵及定义
2.2 生态河岸带的特征
2.3 生态河岸带的功能
2.4 生态河岸带的类型及功能区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内容及指标体系
3.1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内容及特点
3.2 生态河岸带的影响因素
3.3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3.4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5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指标值的获取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4.1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4.2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概念模型
4.3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4.4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基础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与 GIS的耦合
5.1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与 GIS耦合的内容
5.2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的数据类型及来源
5.3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数据库的设计
5.4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模型在 GIS中的存取方式
5.5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信息的 GIS可视化
5.6 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 GIS的设计与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生态综合评价
6.1 淮河入江水道的概况
6.2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的概况
6.3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生态综合评价
6.4 淮河入江水道河岸带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治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博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博士期间的获奖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铰链式混凝土板块在黄河下游护岸工程中的应用[J]. 张士卫,李廷高,彭鲁.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2)
[2]浅论城市河道的生态护坡[J]. 夏继红,严忠民. 中国水土保持. 2003(03)
[3]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 张建春,彭补拙. 生态学报. 2003(01)
[4]四面体框架群护岸型式防冲促淤效果试验研究[J]. 唐洪武,李福田,肖洋,徐夕荣,王志良,周春天. 水运工程. 2002(09)
[5]浅淡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 张明,曹梅英. 中国水土保持. 2002(09)
[6]黄河潼关至三门峡河段防冲护岸工程技术探讨[J]. 张建国.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02(04)
[7]河岸带及其生态重建研究[J]. 张建春,彭补拙. 地理研究. 2002(03)
[8]从石井河整治谈城市河道护岸的设计方法[J]. 李 青,林纯厚.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2(04)
[9]浅谈链式钢筋混凝土板在内蒙古东部区堤防护岸工程中的应用[J]. 刘鹏刚,张志宏. 内蒙古水利. 2002(01)
[10]上海河道新型护岸绿化种植设计[J]. 王准.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2(01)
本文编号:3004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00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