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气溶胶元素碳分离优化及有机碳化学结构、吸光和细胞毒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6 01:15
  碳质气溶胶(Carbonaceous aerosol)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分,由于其可导致环境、气候和健康效应,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热点问题。碳质气溶胶一般可分为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和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是示踪碳质气溶胶来源的有力工具,但制约这一技术应用于碳质气溶胶研究的主要因素是实现OC和EC的完全分离。另外,有机碳(OC)组分是大气气溶胶中非常重要的化学组分,因为其含有数千计的化合物,组分的组成高度复杂,所以对其分子组成特征的认识仍然有限;对其分子组成与吸光特性和细胞毒性关系的认识更加有限。针对碳质气溶胶EC分离中的技术问题及OC分子组成特征与吸光特性和细胞毒性的关系等科学问题,本研究利用催化加氢技术,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 MS),吸光性质及细胞毒性测定等,对典型碳...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

【文章页数】:2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气溶胶元素碳分离优化及有机碳化学结构、吸光和细胞毒性研究


4C产生与衰减图Figure1.3Generationandattenuationmapof14C(http://www.sciencecourseware.org/virtualdating/files/rc0/rc_0.html)

示意图,棕色,环境,示意图


第 1 章 引言然 BrC 的质量吸收效率在可见光波段远远小于 BC,但是其在更短波长处却剧上升, 等于甚至超过 BC 的吸收(Clarke et al., 2007),使得它们在紫外波段吸收具有潜在的重要性,进而导致辐射传输计算产生偏差。(Clarkeetal.,2007)C 在大气中比 BC 具有更高的浓度,特别是在大陆气溶胶中和生物质燃烧污染大气中可以观测到高含量的 BrC(Hofferetal.,2006)。此外,BrC 的部分组分可在云滴中溶解,能影响整个云层的光吸收。 因此,BrC 对大气光吸收的贡献可忽视,在特定波长区域(紫外)等于甚至超过 BC 的吸收,这对大气稳定度垂直运动、降水型式、到达地面的辐射量、气候和光化学具有重要影响。(Hofferal., 2006)认识大气颗粒物中有机吸光组分的组成和来源对理解其对大气能见和辐射强迫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效应,超细颗粒物,大气气溶胶,免疫系统疾病


和死亡率升高(Dominici et al., 2007; Gruzieva et al., 2013; Penard-Morand et al.,2010)。PM2.5 能引起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疾病,其主要损伤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损伤、遗传损伤、免疫损伤、细胞自噬和凋亡等(图1.9) (鹿奎奎 et al., 2017) 。图1.9大气气溶胶超细颗粒物的人体健康效应Figure 1.9 Human health effects of PM2.5(https://www.antpedia.co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New insights into the sources and formation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in China: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dual-carbon isotopes[J]. Fang Cao,Yanlin Zhang,Lujie Ren,Junwen Liu,Jun Li,Gan Zhang,Di Liu,Yele Sun,Zifa Wang,Zongbo Shi,Pingqing Fu.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7(06)
[2]大气细颗粒物致呼吸系统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损伤机制研究进展[J]. 鹿奎奎,凌敏,卞倩.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7(06)
[3]华北典型城市PM2.5中碳质气溶胶的季节变化与组成特征[J]. 申铠君,张向云,刘頔,耿晓飞,孙剑辉,李军,张干.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3)
[4]太原市PM2.5中碳质组分季节变化与组成特征[J]. 郭志明,张向云,刘頔,申铠君,李军,张干.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02)
[5]欢迎订阅2016年《环境科学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15(12)
[6]机动车排放PM2.5对EA.hy926细胞DNA甲基化效应研究[J]. 赵永东,王菲菲,胡研玢,钱岩,贾玉巧.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5(05)
[7]13C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检测PM2.5中的总有机碳质组分[J]. 张向云,李军,刘頔,申铠君,张干.  分析测试学报. 2015(07)
[8]PM2.5对HepG2细胞脂质堆积影响及机制研究[J]. 谢菁菁,邝俊侠,王婴,郭翠滨,卢昕烁,李明.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5(06)
[9]PM2.5通过氧化应激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J]. 徐贞贞,张志红,马晓燕,平飞飞,郑鑫.  卫生研究. 2015(03)
[10]PM2.5对BEAS-2B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J]. 李娟,杨维超,洪丽娟,姚武,吴卫东,吴逸明,燕贞.  中国公共卫生. 2014(11)



本文编号:30199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0199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7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