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土壤—植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铅同位素示踪研究 ——以成都经济区典型城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27 22:08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基础。土壤—植物系统是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循环的枢纽,是有机与无机联系的桥梁,由于污水排放、灌溉、大气沉降、采矿冶炼、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等原因,造成了该系统的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状况日趋严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植物的质量和产量。查明污染源,治理污染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目前污染源的判别方法主要有三种: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成图法和同位素示踪法,其中前两种方法主要是对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元素全量及各化学形态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质量评价,不能对土壤—植物重金属多源体系进行有效地辨析。而铅同位素在示踪多源污染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不同铅源具有不同的铅同位素组成,与重金属迁移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没有关联,而且铅同位素丰度高,同位素比值稳定,易于测定,受后期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影响小,特别是在研究Pb及其它亲硫元素(Hg,Ag,Tl,Sb,Zn及Cu等)的重金属污染源方面,铅同位素示踪正逐步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利用铅同位素的“指纹”特征,只要测定出研究对象和各种可能源区的铅同位素组成,即可准确判定出污染...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土壤—植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铅同位素示踪研究 ——以成都经济区典型城市为例


典型城市地理位置

砂层,丘陵区,海拔,龙门山区


2.2.2自然地理概况2.2.2.1地貌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盆地平原区的主体部分。地势北西高南东低,海拔387一5364m,由龙门山区、盆地丘陵区、盆地平原区三个主题地貌单元构成。其中盆地平原区可分为蒲江、眠江、沱江三个冲积扇。平原及丘陵区海拔在387一750m之间,平均500m。成都平原为第四系全新统(Q4)河流冲击沉积物,具有冲击二元结构,厚1一3m,上部粘土层或砂层、亚砂层,呈黑色、青灰色或灰褐色,其间多含砂、砾石。表层多被开垦耕作,以疏松多孔、富含有机质为特征。下部砾石层、砂层,砾石成分主要有砂岩、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脉石英、石灰岩、砾岩等,填充物多为砂、细砂,局部地方有粘土夹层,粘土厚度1一10cm。

成都,根系,植物,大气尘


工作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O167一95《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及中国地调局《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暂行规定》执行。本着均一性、代表性、突出重点和可比性的原则进行布点采样(见图3一1),在成{都市城乡结合部的人口密集区及郊区分别采集了40余件植物根系土壤样品、60\余件植物样品及10余件近地表大气尘样品。德阳、彭山、蒲江三个城市的采样作为对比采样,采样点数没有成都密集,每个城市在不同方向取3一4个点。+037街都县十 018少16街都不郊县041火.成+021O甘01下油+、.、;十020、大!戈航补州一’一:.。一、006一‘一’‘刊卜畔只矛(江区厂\牛003、泉,区十008。。,一卿7双沈勺才切﹁\高盆﹃、‘区‘(,﹄泊‘l)O口以以.、侯C︸曰产﹄、z,‘、武了川月﹄音︶卜一﹄、、、!县粉洗图3一1成都植物及其根系土采样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成都市近地表大气尘铅分布特征及源解析[J]. 尚英男,杨波,尹观,倪师军,张成江.  物探与化探. 2006(02)
[2]铅胁迫下植物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J]. 杨刚,伍钧,唐亚.  生态学杂志. 2005(12)
[3]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铅的积累[J]. 郑袁明,陈同斌,陈煌,郑国砥,罗金发.  地理学报. 2005(05)
[4]茶叶中铅同位素比值的测定方法[J]. 杨红梅,路远发,段桂玲,吕红,刘焰,章丽娟,梅玉萍,马丽艳.  地球化学. 2005(04)
[5]杭州市土壤铅污染的铅同位素示踪研究[J]. 路远发,杨红梅,周国华,马丽艳,梅玉萍,陈希清.  第四纪研究. 2005(03)
[6]铅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其在辽宁省矿业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前景[J]. 姚玉增,金成洙.  地质与资源. 2004(04)
[7]北京市大兴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J]. 胡克林,张凤荣,吕贻忠,王茹,徐艳.  环境科学学报. 2004(03)
[8]中国东北北部黑土重金属污染趋势分析[J]. 郭观林,周启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4(03)
[9]垃圾填埋场及周边水系中汞污染调查[J]. 汤庆合,丁振华,黄仁华,王海瑾,王文华.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06)
[10]成都市浮尘物理与化学特征的初步研究[J]. 陈岳龙,杨忠芳,陈德友,唐金荣,郑妍,赵俊香.  物探与化探. 2003(06)



本文编号:3104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104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f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