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生物滞留设施对磷素净化性能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9 06:50
生物滞留技术,作为典型的LID(Low20impact20development)技术,在径流量削减、水质净化等方面效果显著。研究表明,填料是影响生物滞留设施发挥功能最关键的因素。国内大多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对填料进行改良,而且主要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缺乏实际运行效果的检验。现有的填料选择的规范,大多是基于当地水文地质条件获得的,因此借鉴性差。本研究通过试验(批次实验、迷你柱实验、滤柱试验)和现场监测,对传统生物滞留填料BSM(bioretention20soil20media)进行改良,研制出具有高效净化能力的混合填料,并确定其性能参数;设定多种生物滞留设施的工艺参数,从对水质水量调控效果等方面,确定典型生物滞留设施的工艺参数;监测生物滞留设施的实际运行效果,评估、优化生物滞留设施设计参数。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单一填料的理化性质、材料便捷性以及价格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最终选取了10种单一生物滞留填料进行等温吸附和解吸附试验,结果发现粉煤灰、WTR、绿沸石和麦饭石对磷素去除效果较好,其中粉煤灰去除率达97%以上,其次是给水厂污泥(Water20treatment20residue,WT...
【文章来源】: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滞留技术对径流水量调控的研究进展
1.2.2 生物滞留对磷素污染物净化效果的研究进展
1.2.3 生物滞留填料的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1.6 常规水质及土壤检测方法
2 单一生物滞留设施填料的筛选
2.1 初选单一生物滞留填料
2.2 实验方案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等温吸附试验结果分析
2.3.2 等温解吸附试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生物滞留高效混合填料的运行持久性研究
3.1 实验装置
3.2 实验方案
3.3 数据分析方法
3.4 动态吸附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生物滞留系统对磷素去除效果和影响因素的小试与分析
4.1 实验装置
4.2 实验方案
4.3 数据分析评价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生物滞留设施对磷素污染物的净化结果
4.4.2 生物滞留设施对水量调控的试验结果
4.4.3 生物滞留设施出水中磷素浓度与外部因素的Pearson相关性
4.4.4 生物滞留填料中磷污染物的累积情况
4.5 本章小结
5 生物滞留设施调控效果现场监测
5.1 校内雨水花园概况
5.2 实验分析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雨水花园的水量调控效果
5.3.2 雨水花园的水质调控效果
5.3.3 雨水花园填料中磷素污染物的累积情况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176839
【文章来源】: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滞留技术对径流水量调控的研究进展
1.2.2 生物滞留对磷素污染物净化效果的研究进展
1.2.3 生物滞留填料的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1.6 常规水质及土壤检测方法
2 单一生物滞留设施填料的筛选
2.1 初选单一生物滞留填料
2.2 实验方案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等温吸附试验结果分析
2.3.2 等温解吸附试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生物滞留高效混合填料的运行持久性研究
3.1 实验装置
3.2 实验方案
3.3 数据分析方法
3.4 动态吸附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生物滞留系统对磷素去除效果和影响因素的小试与分析
4.1 实验装置
4.2 实验方案
4.3 数据分析评价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生物滞留设施对磷素污染物的净化结果
4.4.2 生物滞留设施对水量调控的试验结果
4.4.3 生物滞留设施出水中磷素浓度与外部因素的Pearson相关性
4.4.4 生物滞留填料中磷污染物的累积情况
4.5 本章小结
5 生物滞留设施调控效果现场监测
5.1 校内雨水花园概况
5.2 实验分析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雨水花园的水量调控效果
5.3.2 雨水花园的水质调控效果
5.3.3 雨水花园填料中磷素污染物的累积情况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1768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176839.html